作者|电影夫人(头条号签约作者)
从《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到《姜子牙》,每次一部重量级动画上映,我们都能听到有人喊:
中国动画要崛起了。
可是崛起这么多年,中国动画能不能持续产出优质作品,依旧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大护法》横空出世,虽然难懂,但收获不少赞誉。
相似风格的《妙先生》虽然立意深刻,但台词靠金句堆砌、人物形象单薄,仅仅上映七天,就急匆匆下映。
去年《哪吒之魔童降世》创造50亿的票房,紧跟其后的《姜子牙》口碑两级分化。
影片质量产出不稳定,观众对影片的评价和期待起起伏伏,所谓国产动画的崛起,无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相信,这条路的终点一定是成功,因为国产动画本来就生于苦难,一次次在荆棘绽出花。
一路走来,它从来没有容易过。
01
1940年,迪士尼的动画《白雪公主》风靡全球。
即使是在日军环伺的上海,老百姓对这位西方的公主也是喜闻乐见,票房不俗。
因为《白雪公主》的亮眼表现,中国资本家动心了。
既然动画片这么赚钱,为什么中国人自己不拍摄一部呢?
与此同时,上海商务印书馆的一名插画师也对动画格外痴迷。
他很想知道,动画,是怎么动起来的。
为此,他和三个弟弟租了一个7平米的亭子间,白天上班,晚上搞实验。
这四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万氏兄弟: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和万涤寰。
四个不懂技术、没有经验的年轻人,一间小屋,不经意间将要支撑起中国动画的未来。
没钱买摄影机,他们就买了一个照相机进行改装。
鼓捣了四年时间,他们终于鼓捣出一部广告动画片。
见证《白雪公主》的票房成功后,上海新华联合影业公司经理张善琨辗转找到了万籁鸣,请他制作中国第一部长片动画。
既然美国公主那么受欢迎,万籁鸣决定制作一个中国自己的公主,这才有了取材于《西游记》的《铁扇公主》的诞生。
当时,国内并没有制作动画长片的经验,模仿西方成了它成长之路的起点。
《铁扇公主》中的孙悟空借鉴了迪士尼米老鼠的形象,身材短小、嘴巴突出、四肢纤长、身材比例失调。
影片中一幕是孙悟空被火焰烧着屁股,捂着冒烟的屁股两条腿快速逃跑的镜头,他奔跑的姿势与米老鼠的行为方式几乎一样。
模仿外国的同时,《铁扇公主》也注入了中国人自己的精神。
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是战是降,舆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为了鼓励中国人团结抗战,《铁扇公主》对《西游记》中的剧情做了改动。
原著中,是孙悟空一人借得芭蕉扇,影片中则改为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分别去借扇子,但是没有成功,最后三人一起去借,终于从牛魔王手中借得芭蕉扇,成功翻过火焰山。
动画片意在告诉中国人,只要团结一致,中国人一定能够打败日寇侵略者,取得最后的胜利。
《铁扇公主》是中国乃至亚洲的第一部长片动画电影,也是紧跟美国的《白雪公主》《小人国》和《木偶奇遇记》之后的第四部大型动画艺术片。
它的出现,标志着当时中国的动画艺术已经接近世界的先进水平。
影片上映后,票房一骑绝尘。
日本人看到《铁扇公主》那么赚钱,没明白其中的反日倾向,糊里糊涂就拷贝了几份送回国内放映。
国内的影评人看完之后,才发现这是一部反日电影。日本军方当即将《铁扇公主》列为禁片。
与此同时,日本特务对万籁鸣严密监视,让他一度为了保命不得不逃到安徽的小山村里。
《铁扇公主》在日本上映时,一名医生被影片震动,他决定放下手术刀,改学动画。
他就是有“铁臂阿童木之父”之称的手冢治虫。
万籁鸣自小就痴迷于《西游记》,《铁扇公主》之后,他开始筹划拍摄《大闹天宫》。
然而,就在开拍之际,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物价飞涨,拍摄电影的胶片也水涨船高。
投资商们觉得,将来即使《大闹天宫》成功上映,别说赚钱了,可能连回本都成问题。
所以,他们宁愿囤积胶卷居奇,也不愿再继续冒险投资《大闹天宫》,万籁鸣的拍摄计划流产。
此后多年,万籁鸣一直希望实现拍摄《大闹天宫》的夙愿。
1947年,一家香港电影公司向万籁鸣抛出橄榄枝,为了理想他前往香港,但最终因为资金难以筹措,缺乏技术经验,再一次泡汤。
之后,万籁鸣靠给剧组设计布景为生,一代动画导演沦为随便受人欺负的布光小弟。
他一边哀叹夙愿难偿,一边安慰自己有一个《铁扇公主》这辈子就够了,不要奢求那么多。
那时的他一定不知道,冥冥之中自有后续。
02
1954年,万籁鸣跟随香港观光团到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参观,当即决定再也不回香港了,就留在上海制作动画。
当时,上海美影厂是中国动画制作的重心,它秉承“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制作了不少富有民族特色的动画。
比如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就是取材于齐白石的画作。
当年,这部短片惊艳了世界,尤其是小蝌蚪和金鱼的片段,水墨与彩色搭配,栩栩如生,精彩绝伦。
1960年,《小蝌蚪找妈妈》参加捷克国际电影节之后,大家发现寄回国内的拷贝剪掉了这一片段,有人怀疑是主办方想要留存研究。
当时上影厂制作了不少短片,而制作新中国第一部长片的重任,落到了万籁鸣身上。
这一次,万籁鸣终于可以将心心念念的《大闹天宫》搬上银幕。
为设计出一个满意的孙悟空形象,万籁鸣请来国画大师张光宇,但张光宇画了三个版本的孙悟空,万籁鸣都不太满意。
当时,上海动物园听说要制作动画版的《大闹天宫》,专门送了一只猴子到美影厂。
这是一只公猴子,每天最爱做的事情就是戏弄工作组里的女同事。
有的女同事直接被它吓得不敢来上班。
后来,万籁鸣只好又把它送回动物园。
虽然猴子本身没有为工作人员带来灵感,但一次一个同事说“猴子猴子,桃子桃子”的时候,一下子让张光宇茅塞顿开。
他以倒过来的桃子作为孙悟空的脸,桃子上的两片叶子做孙悟空的眉毛。
由于中国人喜欢喜庆的红色,他还给孙悟空穿上了一条大红裤子。
最后,孙悟空桃形脸、绿眉毛、虎皮裙、大红裤子的形象就诞生了。
虽然大红大绿怪俗气的,但是放在美猴王身上,又人见人爱。
角色形象的问题解决之后,万籁鸣又开始考虑天宫要如何画。
为此,他带领着工作人员跑到北京,参观了故宫、颐和园等皇家园林,就连偏远小庙里的壁画也不错过,最终终于绘制了威严壮观的天庭。
为了让孙悟空的形象更加栩栩如生,万籁鸣要求所有的动画人员都要学会京剧中孙悟空的基本动作。
工作的时候,每个人面前放一面镜子,一面模仿一面画。
虽然资金紧张、技术有限,但因为信念与匠心,历经四年,画了7万多张原画稿后,中国首部彩色动画长片终于诞生了。
一出世,它就带来了石破天惊的效果。
法国《世界报》评论到:“《大闹天宫》不但具有一般美国迪士尼作品的美感,而造型艺术又是美国迪士尼作品所做不到的,它完全表达了中国的传统艺术风格。”
遗憾的是,《大闹天宫》上集放映之后,下集一直到12年后的1976年才被允许放映。
1966年到1976年的特殊时期,厂里只允许播放《草原英雄小姐妹》《红军桥》和《半夜鸡叫》三部作品。
至于动画工作人员,都去画工农兵宣传画了。
因为不可抗力,好不容易站起来的中国动画,又一次跌入谷底。
03
沉寂十多年之后,1979年中国动画终于迎来另一座高峰——《哪吒闹海》。
《哪吒闹海》是为献礼共和国成立30周年而作,也是中国第一部大型宽银幕动画长片,代表着当时中国动画电影的最高水准。
它精致的画风,精彩的故事吸引了来自国际的目光,还被邀请前去戛纳参加影展。
英国广播公司看到《哪吒闹海》后,当即决定购买放映权,计划在当年的圣诞节通过电视播放给全英国的家庭看。
《哪吒闹海》的经典不容置疑,但同时,它也带着鲜明的时代烙印。
1981年,上海美影厂厂长特伟率领美影厂人员到日本交流。
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看完影片后半开玩笑地问:“电影中的太乙真人形象,是周恩来总理吗?”
万籁鸣曾说:“我国的动画片从一开始就不仅仅是供人观赏和娱乐的消遣品,它从一产生就跟当时的斗争现实紧密配合,紧紧地为政治服务”。
1941年的《铁扇公主》自觉为抗战服务。
1950 年,新中国成立后的首部动画《谢谢小花猫》中,小花猫身着白背心,腰扎武装带,与武工队员的形象相似。
1973年到1978年制作的《小号手》《东海小哨兵》等系列革命题材的动画,政治色彩更加浓厚。
可以说,从诞生到发展,中国的动画一直都与政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哪吒闹海》虽然引起了轰动,但它的利润几乎为零。
当时的中国动画实行统购统销,制作不计成本,市场运作却极度匮乏,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的脱离,没有利益驱动,动画制作自然难以为继。
与《哪吒闹海》差不多同一时期,美影厂还推出了根据罗贯中小说《平妖传》改编而成的《天书奇谭》;改编自新疆民间故事的《阿凡提》;改编自《西游记》中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金猴降妖》。
这一时期,是中国动画最辉煌的阶段,但因为没有先进的制作技术,也没有盈利的能力,采用的是精耕细作的方式,一部长片动辄几年,发展缺乏可持续性。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电视开始普及,观众对动画的需求激增。
国内资源短缺,为国外动画大开方便之门,使得国外动画长驱直入。
1980年12月,中央电视台播放的《铁壁阿童木》是中国正式引进的第一部海外电视动画。
但实际上,它是日本捆绑卡西欧的广告,免费送给中国的。
之后美国玩具大亨孩之宝又免费送给中国一部长达95集的《变形金刚》,迪士尼也慷慨答应中央电视台免费重播《米老鼠和唐老鸭》。
俗话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当中国观众看着免费动画片的时候,外国的片商也在酝酿着一张商业大网。
不久,米老鼠、唐老鸭、变形金刚的玩具风靡中国,这时才有人反应过来:我们的电视台,是在为他们做免费广告啊!
大呼上当,但悔之晚矣。
04
面对外国动画对国内市场的入侵,中国动画尝试过反抗。
1984年,上海美影厂导演戴铁郎根据福建儿童出版社的科普读物制作了《黑猫警长》。
制作前,就有人质疑《黑猫警长》没有民族形式,可能会教坏小朋友。
片子好不容易出来了,仅仅播出一集就被叫停,理由是:情节荒诞、对话干巴,缺少孩子气。
后来因为小朋友反响太过强烈,才又继续播出。
然而,黑猫警长只有五集的内容,之后因为戴铁郎退休,永远没有下一集了。
1986年,改编自中国神话故事《十兄弟》的《葫芦娃》诞生。
原本,《十兄弟》中的十个人形态各异,配角众多,背景复杂。
因为经费有限,导演将他们改为形态相似的七个娃娃,配角简化为蛇蝎等妖精,整部片子的配乐也只有一架电子琴。
本来,《葫芦娃》的故事拍上几十集上百集都不是问题,可因为没钱,只有13集。
《邋遢大王奇遇记》也是这一时期的亮眼之作。
不同于其他作品中伟光正的主角,邋遢大王邋邋遢遢。
为制作该片中设在皇家古墓中的老鼠帝国,主创人员还在陕西、河南参观了大量古墓,所以,观众可以在片中看到棺椁和各式各样的陪葬品。
如今,不知道还有多少人都会唱《邋遢大王》的主题曲:“小邋遢,真呀真邋遢……”
虽然《邋遢大王》深受观众欢迎,但因为没钱,播出13集之后就草草结束。
片中为第二部、第三部埋下的伏笔也不了了之。
当时,中国动画还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指标有限,上海美影厂每年的生产量只有300分钟左右。
按一天10分钟的播放量,也只能播出30天。
此外,因为没有先进的技术,国内动画成本高昂,一分钟成本一两万,可卖给电视台的时候价格只有10元,所得不及成本千分之一。
与此同时,东南沿海成立的合资动画公司,可以为员工开出几千甚至上万的工资。
著名演员宁静出道前就是在动画公司做画师,一个月赚一千多的工资在公司竟然属于收入最低的群体,高薪的人月收入可以达到两万。
对比国企几十上百的收入,诱惑不言而喻。这也造成了美影厂人才的流失。
在时代浪潮的拍打下,曾经创造过中国动画高光时刻的上海美影厂,一度陷入人去楼空的窘境。
面对市场和时代,中国动画毫无招架之力。
1999年,为献礼国庆50周年而拍摄的《宝莲灯》是中国动画上世纪最后的辉煌。
当时,《狮子王》《玩具总动员》等影片在中国老少皆宜,深受欢迎。
上海美影厂决定,做一部模仿迪士尼动画的作品,尝试市场化。
经过考虑,他们选择既有动人感情,又有曲折情节,符合大片套路的《宝莲灯》。
《宝莲灯》斥巨资800万,引进美国的数码技术(这也是中国动画第一次引进国先进技术)。
角色配音找来了徐帆、姜文、宁静、冯小刚、陈佩斯等大腕儿,插曲请到了刘欢、李玟。
全方位调动资源制作的《宝莲灯》确实没有让人失望,上映后它斩获2900万票房,力压同期在中国上映的迪士尼动画《花木兰》。
但此后,中国动画一蹶不振。
不管是起步时期,还是辉煌时期,我们可以发现,在题材选择上,中国动画大多取材于经典、民间故事,创新的题材不多。
在表现方法上,剪纸、皮影、泥塑等民间艺术,都是常见的元素,也正是这种鲜明的特色,让中国动画被誉为“中国学派”。
与此同时,制片厂是国有单位,制作资金主要靠上级拨款,一旦失去国家支持,中国动画就是无源之水。
在市场化浪潮的冲击下,人才青黄不接,让动画的发展更加举步维艰。
这也是为什么,它一旦趴下去,就很难站起来。
过去多年,大银幕上值得一看的影片,基本上都来自国外。
直到2015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我们才终于再一次看到中国动画复兴的可能。
《大圣归来》以3000万的成本,撬动9.5亿的票房收入。
为拍摄《大圣归来》,导演田晓鹏花费八年的时间,投入了几乎所有积蓄,就差砸锅卖铁了。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他的坚持给整个行业带来了希望,《大圣归来》的成功让资本看到,国产动画是可以赚钱的。
接下来,每一年都至少有一部不错的影片诞生。
2016年《大鱼海棠》,2017《大护法》,2018年《风雨咒》,2019《白蛇·缘起》《罗小黑战记》《哪吒之魔童降世》集中爆发,2020年《姜子牙》正在热映。
虽然它们不是百分百完美,但精美的画面、考究的镜头,竭力讲的故事,让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动画的崛起,不是梦。
中国动画自诞生之日到今天,每一步都走得不容易,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格外珍惜每一次进步。
2015年,《大圣归来》取得票房成功的时候,田晓鹏说:“这部电影其实没有那么好,它之所以票房成功,很大部分原因,应该归结为观众对中国动画崛起的一个期望。”
去年,《哪吒之魔童降世》收获50亿的票房,背后是同样的逻辑。
如今,中国动画发展的主动权已经交给市场,有日益成熟的观众,坚守初心的导演,又有优秀的作品撬动资本,或许,中国动画的蓬勃之日不远了。
凤凰涅槃终有时!
(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作者简介:电影夫人,独立影评人,头条号签约作者。写影视,也写娱乐圈的爱恨情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