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图书馆试图了解更多细节,但却找不到一星半点儿与此相关的信息。在我们学校的图书馆里,在市里的公共图书馆里,在我的世界历史教材里,什么都找不到。更糟糕的是,我的老师们居然对这件事一无所知。”
一场战争中,侵略者最丑陋的一面被堂而皇之的遮蔽。
张纯如作为一位美国华裔女作家、历史学家,在西方想要了解南京发生在1937年惨案的信息时,却遭遇了令人匪夷所思的一幕。
校图书馆内没有相关资料,老师对此也一无所知。
一件惨绝人寰的日本侵略者恶行,短短数十年时间,何以被世界遗忘?
张纯如对南京大屠杀一些碎片般的了解,是从父母的只言片语中得到,尽管信息不多,却足以让她内心震撼。
童年时期的张纯如便深深记得,围绕南京的长江曾因日本侵略者的暴行而堵塞得水泄不通,长江的水也成为红色,鲜血的红色。
1994年12月。
张纯如在加州第一次看见南京大屠杀的照片展览,尽管她早已做好了心理准备,却依然低估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
一股悲凉,窜上心头,是那种撕心裂肺般的痛。
南京,儿童,妇女,男人,都遭到严重的迫害,匪夷所思,令人发指一类的词汇也显得无力且苍白。
这滔天的罪行啊,透过黑白照片,穿越数十年的时间空间,依然给张纯如带来巨大的冲击。
臭名昭著的奥斯维辛集中营,
惨不忍睹的卡廷森林惨案,
以及那些犹太人、波兰人、吉普赛人惨遭祸事的一件件,
西方人都详细的知道,
并且深深刻在脑海,
偏偏是这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却在西方人知之甚少。
张纯如的脑海中升起一个信念,日本侵略者在南京的暴行,不该被世界遗忘,这不是独属中国人记忆,包括西方人在内,全世界都该知道南京大屠杀。
张纯如疾呼:“我相信最终真相将大白于天下。”
身材纤细的张纯如,
此刻却显得格外伟岸,
她决心用一己之力,去撕开丑陋面纱遮掩下的僭越人类的兽行。
当张纯如站到南京时,面对曾经的屠场,似乎有无数亡灵向她倾诉。
“忘记大屠杀,就是第二次屠杀!”
张纯如的话,字字刀锋,直指人心。
令遇难者得到宽慰,
令刽子手内心颤粟。
曾经重要事件的现场,以及丛葬地,
总会出现一个瘦弱的女性身影,
看似弱不禁风,却比任何人都要坚定。
张纯如用心去拍摄每一张照片,
细致的整理每一篇资料,
她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这些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中,
往往会将自己的思绪沉浸到曾经的场景中,
试图去亲自感受当事者的苦痛,
尤其是在深夜,
那一幕幕不堪入目的场景,
在张纯如的脑海中一一闪过,
她会因此而流泪,
似乎身临其境。
张纯如曾到耶鲁大学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意外的发现约翰•拉贝的一些文献资料,并且通过多番努力,联系到他仍然在世的外甥女。
通过约翰•拉贝外甥女莱因哈特,张纯如得到一本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日记和报告。
这样的巨大收获令张纯如欣喜,如获至宝。
她对待历史极为严谨,往往因为一个小细节的真实性,会查阅许多资料,甚至会去亲自走访,增加自己记载的真实性。
随着调查了解的深入,张纯如更加坚定自己的脚步,日本侵略者在南京的暴行铁证如山。
日本军国主义在二战中的暴行,遭到侵略者的刻意掩盖,357页的日本教材中,只有19页是关于二战,而提及“南京大屠杀”更是少到仅有一次,并且是在书页的注脚,以小字书写。
张纯如通过几年的呕心沥血,终于完成了《南京大屠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遗忘的大浩劫》的著作,对1937年12月13日至1938年2月侵华日军在南京所犯下的滔天罪行进行了详尽的记载。
《南京大屠杀》的问世,如同在黑夜点亮了一盏明灯,张纯如将二战中的这场惨无人道的屠杀事件,曝露在西方人的眼中,更昭示给全世界人去知晓。
她的这本著作也引起的部分日本人的不满,她曾经在一场美国旧金山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中进行演讲,题目是《强奸南京》。
便遭到两位日本人的激烈反驳,然而,张纯如的所有言论均是经过详细资料证实的真相,在她有理有据的强硬反击下,两位日本人很快便语塞,灰溜溜离开。
对于日本驻美大使污蔑《南京大屠杀》是“非常错误的描写”,张纯如在参加“吉姆·里勒尔新闻节目”访谈节目时,便当场作出有力回击。
面对张纯如所说的铁一般事实,那些歪曲者的理论很快便显出原形,在真相面前,它们显得既无力,又惶恐。
对此,张纯如的母亲曾经表示对女儿的肯定和支持,她说:
“她非常强硬,非常正面的回击,她的英语又好又流利,结果那个日本人当场道歉。”
巾帼不让须眉,张纯如凭借自己的信念和坚持,将铁一般的事实呈现在世界人的面前,她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全世界了解真相。
张纯如曾经收到过一封很特别的来信,信中夹带了两颗子弹,寄信人来自日本。
或许,张纯如真是一位为时代发生的勇士。
或许,她只是一位心中向往美好的女人。
《南京大屠杀》这部长达290页的纪实作品,张纯如付出的不仅仅是时间,承受的更不仅仅是压力。
在整个调研、取证时期,张纯如如同亲自经历了一场浩劫一般,她走进去身临其境,走出来却并不容易。
遇难者的悲凉和委屈,成为她不断前行的动力。
然而,侵略者那违背良知的一面,却让她难以承受。
灵魂与精神层面带来的孤独与愤怒感,充斥着她的脑海。
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令她孱弱的肩膀压得生疼。
2004年11月9日,在加州洛斯盖多,张纯如吞枪离开人世。
她曾经给母亲写过一封信:
“我现在所承受的这些,与大屠杀中的那些遇难者的遭遇,完全无法比拟,作为一名作家,
我要将遇难者从遗忘中拯救出来,替那些喑哑无言者呼号。”
张纯如离开了,只留下葬礼中一对白发人悲切送行。
她将本不该遗忘的事件让世界铭记后便离开了,我们当记住那惨烈的历史,更该记住张纯如,别让遗忘,一忘再忘。
正如鲁迅所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张纯如是时代的唤醒者,更是一位真正的勇士。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牢记历史,不忘使命。
致敬张纯如,用生命撕破侵略者的丑恶面纱,
记一位每个人都不该忘记的唤醒者!
记在文末:
本想写一篇关于九一八的文章,最终选择写一篇张纯如的文章。
有时候,遗忘比利刃更加可怕。
谨以此文,致敬为30万同胞发声的人。
勿忘国耻,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