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1852年,曾国藩千里回家奔赴母丧,从此唱响了他的人生high歌

1852年,曾国藩千里回家奔赴母丧,从此唱响了他的人生high歌

我素以为,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绝非非黑即白那样简单明了,武断地褒贬或臧否,看似立场鲜明态度坚决,但往往流于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就如看山,横看成岭侧成峰,切入点的视觉不同,有时评价甚至大相径庭。

而在晚清历史上,曾国藩就是这样一个叫人纠结的饱受争议的人物,褒之者称之为千古完人之列,贬之者谓之卖国求荣之辈。这种各不相让针锋相对的评价奇妙地集于一身,从某种意义上说,曾国藩的命运的跌宕起伏颠沛流离,就像内外交困风云飘摇的晚清时期清王朝的一面镜子,折射着七处冒火八处冒烟的时代乱象和病灶。他的百折不挠,他的杀伐凌厉,他的委曲求全,无一不是一个传统文化的理想主义者,在现实面前略带身不由己的宿命选择。

 

1852年,曾国藩千里回家奔赴母丧,从此唱响了他的人生high歌


晚清乱世,广东和湖南成为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地标。

广东近海,虎门销烟引发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掀开了近现代史上屈辱的一页,除此之外,生于广东金田的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运动更是将满清政府搅得个天翻地覆。而这场运动正是被曾国藩统率的湘军所剿灭。就此以曾国藩为首的湖南人在晚清政坛上大放异彩,在屡败屡战中造就了同光中兴的局面,曾国藩和左宗棠两个湖南人占据了晚清中兴四大名臣的两个席位,共领晚清政坛风骚数十年。

洪秀全成就了曾国藩的伟业,这两个人物早期有着相同的经历,但最终在不同文化的影响和改造下分道扬镳,最终选择了两条截然相反的道路,对那段历史的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曾国藩几乎凭一己之力,成功扮演了洪秀全的天朝掘墓人的角色。这场胜利,一代伟人毛公曾经点评道:“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

1852年,曾国藩千里回家奔赴母丧,从此唱响了他的人生high歌

曾国藩并不是一个天资聪颖的天才少年,与同时代的那些风云人物相比,他在科举考试中是一个屡败屡战的典型,一共考了七次才得以在27岁那年高中进士。而民间更是广泛流传一则他小时候读书的笑话,据说他在小时候一天读书到深夜还是记不住课文,而有一位小偷潜伏在他家中准备偷东西,一直得到天快亮了曾国藩还在那一丝不苟的读背着,这位梁上君子是在忍不住了,一怒之下骂道,你这个笨蛋,一篇书背到现在都不会,我听都听会了,于是将那篇文章从头到尾背了一遍,留下目瞪口呆的小曾国藩而扬长而去。

这样的苦读岁月验证了一个厚积薄发的道理。曾国藩自从中了进士之后,此后的科举考试好像武林高手打通了任督二脉一样,在接下来朝考、散馆考试等均得心应手,并很快在仕途上如鱼得水,十年之内便升任到侍郎的职级,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这样的职务。而反观比他小两岁的洪秀全,几次考试不中,在心灰意冷中这选择了外来的宗教的幌子,拉开了武装起义的序幕,反朝廷,同时也反传统文化,势如破竹的同时,却又掀起了复辟的老套路,广纳后宫,生活腐化,而此时的八旗兵、绿营官兵早已是一盘散沙一触即溃。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运动却意外地促进了私有武装的诞生,曾国藩的湘军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

 

1852年,曾国藩千里回家奔赴母丧,从此唱响了他的人生high歌


历史意外的将曾国藩推向风云变幻的时代的前台。

1852年,曾国藩的母亲去世。在千里回家奔丧的过程中,曾国藩目睹了社会底层的腐败混乱,同时更对太平天国运动中那种经常发生的残暴行为感到痛心。作为一个传统文化的代表性人物,曾国藩本来就对太平天国那一套理论天生抱有抵触的思想,而这次千里奔丧更坚定了他的想法。

而此时的太平天国运动的把清政府搞得焦头烂额,于是多次下诏各地组织团练对抗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回乡之前,尽管仕途颇为顺遂,但对期间发生的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并没有太多的关注,大多时候只是埋首古籍之中读圣贤书。而这次回乡之后,因缘际遇之下正式牵头组织湘军。

曾国藩是孔孟实现的忠实信徒,他对洪秀全恨之入骨的态度正好与当时整个地方士大夫阶层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他利用这次回家的时机抓住机会,很快组织了一支地方武装力量——湘勇。曾国藩在治军中有自己的一套,既注重理想主义的教育,也注重现实主义的刺激。说到底,就是注重以传统的孔孟之道加强军队的精神教育,同时注重以宗族和乡土观念团结部队官兵,而且他也并非迂腐之人,他所组织的湘军在军饷上比绿营兵的军饷增加一倍,里子面子一把抓,很快是湘军在当时众多的地方武装中脱颖而出,在晚清乱世中写下了辉煌的一笔。可以这样说,没有精神上的教育,或者缺少物质上的刺激,湘军根本不可能取得这样的辉煌战绩,也许在历史上也激不起一点浪花。

1852年,曾国藩千里回家奔赴母丧,从此唱响了他的人生high歌

慈不带兵。

曾国藩在组织湘军这段时期内确实将这一切贯彻地非常彻底。面对乱世各种暴乱,他选择了以暴制暴的手段,比如他在组织湘军阶段就留下了“曾剃头”的绰号,面对抢米行的人,他不分青红皂白一律砍头。这件事确实有违孔孟之道,但乱世重典的想法此时在他的心中扎下了根,可以看出他此时开始从儒家思想开始向法家思想的转变,这样的转变也为他今后的事业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在与太平天国作战时一旦破城,故意纵容部下烧杀抢掠的思想埋下来了伏笔,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是曾国藩最为人诟病的地方。

但如果我们去看曾国藩的笔记以及他的一系列著作中,尽管每日反思、总结,包括戒色之类的记载颇多,但对这样的大恶却只字不提,这或许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他对此并不以为然。这是他之所以取得成功的一个因素。这不仅是他本人之恶,也是时代之恶。见证了人性的复杂和时代的迷乱,深受孔孟之道熏陶的曾国藩也无法逃脱这样的宿命的牵绊,幸运或者说不幸地成就了这样一个多面的复合体。

曾国藩本一介书生,但成就他历史地位的乃是在军事上的成就。他借助湘军这个老本,历经千辛万苦,甚至几度欲投水自尽,但最终还是峰回路转,以最笨的方法步步为营,通过铁血手段剿灭了太平天国运动,成就了他人生的最辉煌的功勋。但那个时代列强环视之下,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尽管他殚精竭虑,剿灭叛乱,兴办洋务,但最终还是无力回天,而天津教案成了他人生的一个更大的污点,也由此被人斥之为卖国贼。

1852年,曾国藩千里回家奔赴母丧,从此唱响了他的人生high歌


曾国藩的一生难以简单地论定。也留下了诸多传颂至今的名言名句: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含刚强于柔弱之中,寓申韩于黄老之内,斯为人为官之佳境。

……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作为晚清时期湖南人中的杰出代表,他身上深受湖湘文化的影响,既有那种屈原身上所体现的忠的精神,也有那种刚毅、务实、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等那种锐气甚至匪气、霸气等特征,还有对人格塑造、道德教育等方面的远见卓识。这种精神气质很难一言以蔽之,但却成就了他的不可复制的人生。

读曾国藩,有着不同的切入点,在他留下的家书和日记等篇章中,有人囫囵吞枣读出了成功学的肤浅,有人深入浅出读出了人性论的复杂。但总体来说,对他一生的事业成败的了解是一个前提,对他一生的了解绝非教科书中那些简单的段落所能涵盖,必须深入其中那些点点滴滴的细节才可窥见他一生中的精彩和无奈。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343274.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