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世间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思想愚昧,因为所有的矛盾和痛苦都因“思想”而生。
当一个人过度执念世俗得失并因此产生痛苦时,是因为自己思想浅薄所导致,而一个人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无法察觉人性本质,缺乏明察秋毫的心思,并由此带来痛苦与矛盾时,同样也是因为愚昧认知所造成。
所以我们不管是与自己相处,还是融合在这个世界,一定不能缺少独到且客观的见解,不要人云亦云,不要因为世俗观念的蛊惑而走向偏颇。
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太多的浑浊和假象,如果你不能站在一个高于世俗的角度去审视世俗,那一定会沉浸于世俗的浑浊之中,成为庸众的其中之一而已。
西门豹在邺县任县令的时候,诚实正直,高尚廉洁,从来没有为自己谋私利,也正因为过于正直,因此得罪了君王身边的侍从,侍从就在君王面前诬陷西门豹。
过了一年之后,西门豹上交赋税,汇报成绩时,魏文侯当场没收了他的官印。
西门豹就请求说:“我以前不知道怎么治理邺县,现在我懂了,希望您重新给我一次机会,让我再去治理一次,如果治理的不好,我愿意接受斧砍的重罚。”
魏文侯因为念及与西门豹的旧情,不忍拒绝,就把官印给了西门豹,让他重新治理。
而在这一年,西门豹完全改变了之前的态度,不再那么公正廉洁,反而开始巴结君王身边侍从,而侍从自然也在君王面前说西门豹的好话。
一年结束之后,西门豹再次上交赋税,汇报成绩时,魏文侯亲自迎接西门豹并拜谢他。
但是西门豹却说:“以前我为君主治理邺县,君主没收了我的官印,如今我为您身边的侍从治理邺县,而您却优待我,我不接受封赏,也不会再去治理邺县了”,说完就要将官印还给魏文侯。
魏文侯此时恍然大悟,说:“我过去不了解你,希望你今后努力为我治理邺县。”
一个人身处世俗,要有高于世俗的见解,这样才能避免被世俗掩盖了真相;而一个善良的人不要过于耿直,因为这样才能避免被世俗玷污了自己的清廉,所以有独到的见解和清醒的认知,是人生极其重要的一件事。
《菜根谭》中说:
毋因群疑而阻独见,毋任己意而废人言,毋私小惠而伤大体,毋借公论以快私情。
不能因为大家都持怀疑的态度,就影响自己独到的见解;不要固执己见,而不重视别人的意见;不要因为贪恋小的私欲而影响大家的利益;也不要借公众的舆论来满足个人的私欲。
二、
一个自私贪利的小人,不要通过制造舆论达到掩盖真相的目的,因为过分贪利的人,往往会败于贪利;而一个审视问题的人,不要因为自己听见的片面言论,就定论一件事物的本质,因为独到的见解是正确看待问题的前提。
在开皇年间,隋文帝最初立杨勇为太子,杨勇本性好学,性格仁厚,善于写诗作赋,为人不娇柔造作,也不喜欢伪装作假,但是后来却因为一件物品装饰的稍微豪华一些,并且接受了百官的一次祝贺,让隋文帝非常不高兴。
后来隋文帝慢慢开始厌恶杨勇,独孤皇后也开始排斥他。
而晋王杨广非常虚伪,发现了这些问题之后,就抓住机会,表面上伪装做作,暗地里又勾结杨素兄弟等人,在皇上皇后面前进献谗言,蒙蔽隋文帝,希望夺得太子之位。
由于杨广善用奸计,而且喜欢奉迎巴结,拉拢了许多人帮自己一起诬陷杨勇,最终在开皇十二年十月,隋文帝废掉杨勇,改立杨广为皇太子。
而在隋文帝即将去世时,才察觉出来杨广的狡诈,这个时候后悔不已,打算将杨广的太子之位废掉,重新让杨勇继承皇位。
此时杨广急忙关闭宫门,假传圣旨,将自己的心腹派进宫里,等到隋文帝驾崩之后顺利继位。
不逢迎巴结本是人性优点,但是对于当时的杨勇来说,却成了他的致命缺点,又加上隋文帝缺乏明察秋毫的意识,才被杨广等人迷惑。
处世一定要有独到见解,不要因为世俗的语言就怀疑一个人的正直,也不要因为众人的偏颇成见就埋没一个人潜在的才能,看待问题时,要从多个角度、不同方面同时审查。
比如听到别人议论一个人的时候,也要站在当事人的角度考虑一下,并且听听当事者的声音,而听到一个人不好的时候,也要仔细审查别人为什么会说他不好,是他人客观的评价,还是带着自己私心去非议。
总之,以相对客观和理智的状态去审查问题,才能避免偏颇而造成的错误结果,这才是看待问题的智慧。
作者|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