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生家庭的阴影是隐秘而持久的
“感觉自己费尽一生的努力,只为摆脱原生家庭带来的阴影。”
知乎上,在一个关于 “原生家庭很糟糕是种什么体验?”的问题下,一位网友匿名写下了几千字心酸的心路历程,这是当中的第一句话。
在外人眼里,该网友曾经也是“别人家的孩子”:985硕士毕业、多次竞赛得奖,长得也漂亮。
可如今35岁的她,活成了什么模样呢?
单身、离职、一事无成,对生活充满怨气。
名校毕业的她原本在大城市工作,有较好的发展前途,可控制欲极强的妈妈用尽一切手段逼她回到了老家,守在自己身边,在镇上干着一份每月三千块的工作。
在外奋斗多年的她当然不甘心,但迫于压力她回来了。
从小到大,她都一直生活在原生家庭带来的噩梦之中:一个永远都在贬低自己的妈妈,一个脾气暴躁、对女儿完全置之不理的爸爸。
评论下方的许多网友也纷纷表示感同身受:
“简直跟我妈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一样的妈妈呀,看到第一句话,就特别想哭。”
“和你一样,我现在的生活没有光,对以后的期望也没有光。”
由此可见,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是隐秘而持久的。
你不去揭开它,似乎也能过得不错,但实际上,它给你造成的伤口一直在那儿,不曾愈合。
可怕的是,许多人正一步步变成自己父母当年的模样:脾气暴、固执、消极、不停地指责抱怨…
难道,输了原生家庭,就注定要输掉自己的人生吗?
当然不是。
比尔·盖茨曾推荐过一部自传《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完它,也许你会有答案。
2.治愈伤痛,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作者塔拉是哈佛大学历史学教授,如今的她全身上下透露着典型精英分子的知性和优雅。
但当你打开书,会对塔拉的经历感到前所未有的震撼。
1986年,塔拉生于美国爱达荷州。
父亲是一个狂热的摩门教教徒,他抵制政府,禁止七个子女接受教育、去医院就医,家里唯一的一本书就是《圣经》。
父亲还患有严重的躁郁症,固执、暴躁。
作为家里唯一的权威,他不允许孩子或妻子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
一家人远离小镇,住在深山,唯一的收入来源就是父亲经营的一间废料场。
塔拉从小就得和哥哥们就在废料场里帮忙处理那些坚硬的钢铁、废弃车皮。
受伤、意外是家常便饭。
更令人揪心的,是塔拉还需要面对一个暴力狂哥哥肖恩。
正如每一个家暴者所共有的特征那样,肖恩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突然情绪失控,对塔拉拳打脚踢,事后又满脸歉意地表示后悔,请求原谅。
就这样,一次次的循环往复,塔拉忍受着肖恩的暴力长达十年之久。
她为什么不向父母求救呢?
因为她看到了在自己被打时,母亲默默转过去的背影;因为在父亲的操控下,她早就失去了独立思考和反抗的意识。
随着塔拉渐渐长大,她目睹母亲因为父亲的狂躁而出车祸、哥哥们在废料场一个接一个的摔伤、烧伤。
她开始质疑这个充满血腥、事故、暴力、毫无安全感的世界。
“我想,我们才是付出代价的人。母亲。卢克。肖恩。我们伤痕累累,淤青、擦伤、脑震荡、腿着火、脑袋开花。
我们一直生活在一种警觉的状态和持续的恐惧之中,我们的大脑充斥着皮质醇,因为我们知道那些事情随时可能发生。
因为爸爸总是把信念置于安全之前。
因为他相信自己是正确的,在经历了第一次车祸、第二次车祸、垃圾箱疗伤、着火、托盘坠落这些事件之后,他仍坚持相信自己是对的。
付出代价的是我们。”
直到十七岁那年,哥哥泰勒拯救了她。
泰勒是家里第一个“背叛”父亲,走出大山去上大学的孩子。这个在家中没什么存在感,有些口吃,悄悄听交响乐唱片的哥哥告诉塔拉:“一旦爸爸不在你耳边灌输他的观点,世界就会看起来大不一样。”
在泰勒的鼓励和帮助下,塔拉成功考上了杨百翰大学。
从小几乎与世隔绝的塔拉,突然步入校园,对周围的一切都十分排斥。
她不知道上完厕所要洗手,不知道课程表旁边的数字指的是教室的门牌号,甚至不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存在…
种种不适使一向骄傲的塔拉十分受挫,她甚至想回到父亲身边,继续过那种野蛮却熟悉的生活。
但倔强的塔拉最终选择了坚持。
教育逐渐改变了她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也令她痛苦地意识到:父亲并不是什么权威,他的观点是那么的荒谬和不堪一击。
原生家庭的阴影并没有因为塔拉外出求学,甚至远渡重洋前往剑桥深造而消失。
相反,随着塔拉离家越远、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她的心里越是充满了惶恐和不安。
塔拉依旧觉得和身边的同学是两个世界的人,在骨子里她似乎还是那个在废料场捡着垃圾、被哥哥肖恩把头按在马桶里却不知道挣扎的女孩儿…
父母将自己的离开视作一种无情的背叛,除非她放弃一切回到大山,否则这辈子都不会再被家人接纳。
就像每一个努力想要逃离原生家庭、追求自我价值的孩子一样,塔拉的内心是无比纠结和痛苦的。
一方面,自己已经无法再认同家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他们毕竟是血浓于水的至亲,朝夕相处的亲情很难一刀割舍。
治愈原生家庭带来的伤痛,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期间,塔拉也曾动摇过,也曾对父母会做出改变而抱有期望。
直到,当塔拉鼓起勇气告诉父母,自己多年来一直受到肖恩的虐打,而他们却选择站在肖恩那边的时候,塔拉对这个家彻底绝望了。
她知道:“我和父亲之间的隔阂不仅来自时间和距离。它源自于我的改变。”
塔拉已不再是当初那个懵懂无知的小女孩,她不会再违背内心的意愿,重新过上那种愚昧且暴力的日子。
很多时候,我们选择离开给自己带来伤害的家人,开始学会为自己做决定,而不是满足他人。
是因为我们已经成长,我们需要这样做,而不是因为那个人罪有应得。
最终,倍感煎熬的塔拉不得不与父母决裂,继续前往哈佛求学。
她用知识和思考重塑自我,找到了真正信仰的山林。
3.倾听内心的声音,坚定自己的信念
在不久前的热播剧《以家人之名》中,明月的遭遇同样引发了大量网友的共鸣。
她的妈妈十分强势,她一边利索地为女儿做着各种大大小小的决定,一边又指责明月没有主见、唯唯诺诺。
长大后,为了躲避来自妈妈令人窒息的控制欲,明月选择和好友搬出来住,但还是逃不出妈妈的“魔掌”。
她不满意明月的工作,就二话不说从包里掏出了厚厚一沓公务员考试习题,不容分说让她开始备考。
可以说,明月人生中最重的心理负担,就是来自于妈妈的这份“爱”。
看上去比任何人都乖巧文静的明月,床底下塞满了一大箱用来消愁的罐装啤酒,在无数个深夜,她因为这份沉甸甸的“爱”痛哭无助。
原生家庭造成的伤害,往往是“以爱为名”,看上去是那么理所应当、不容反驳。
殊不知,当妥协了一次,就会妥协无数次,直到失去选择权。
就像明月形容自己的人生像被裹在一个茧里,好友唐灿所说的:“你妈每吐出一根丝,你不扯断,日积月累,你就被裹住了,出不来了。”
三毛曾说:“没有一个人,能够阻碍世界上“放弃”我们,除非我们自暴自弃。我们是属于自己的,并不属于他人。”
诚然,做自己很难,尤其它意味着对家人的伤害或辜负。
但如果不跨出第一步,就永远走不出原生家庭的阴影。
都说,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其实,孩子天生对父母的爱也是如此。
只是爱,不意味着盲目,更不意味着操控与顺从。
就像塔拉对待父亲的复杂感情:
当他还在我的生活中,极力想控制我的生活时,我透过冲突的迷雾,用战士的眼光审视他。
我看不出他身上温柔的品质。
当他站在我面前,高高在上,愤愤不平时,我忘记了小时候,他笑起来全身抖动、眼镜闪闪发亮的样子。
我再也无法忆起他的嘴唇在烧毁之前,曾经怎样愉快地抽搐,当一段回忆让他热泪盈眶的时候。
现在我只能记起那些往事,我们之前已经相隔千山万水,时光一去不返。
塔拉在接受奥普拉的采访时曾说:
“你可以爱一个人,但仍然选择和他说再见;你可以想念一个人,但仍然庆幸他不在你的生命中。”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