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指一算,顽主王朔,今年都年过花甲了。
生于1958年的王朔,绝对是文坛上最特立独行的主儿。他在文坛上的出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那是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理想主义的荷尔蒙飞扬,文学青年备受青睐,而王朔趁着这股东风,以他的玩世不恭,以他的口无遮拦,以他的戏谑不羁,生猛莽撞地一头闯入当时的文坛。
自1984年在《当代》发表中篇小说处女作《空中小姐》以来,很快便崭露头角,声名鹊起的他此后越发不可收拾,一路高歌猛进,横跨小说、编剧两界,威风八面,大杀四方,一时间风生水起,写的小说洛阳纸贵,顺带编的电视剧万人空巷,比如以他为主策划和编剧的《渴望》《编辑部的故事》《我爱我家》《过把瘾就死》等,引发的观剧热潮至今让后来者都难以企及,堪称高山仰止,造就了一个经典的文化传奇,而他本人也成为一个独具一格的符号。
怼天怼地怼空气的王朔,目空一切,在文化界几乎从来没把什么人放在眼里,批鲁迅,骂金庸,讽李敖,挖苦马未都,调笑冯小刚,讥讽余秋雨……,甚至连自己也没放过,他化名所写的《我看王朔》把自己骂的体无完肤。这一阶段正是他那些洋洋洒洒的《我看鲁迅》《我看金庸》等一系列文章在文坛上引发无数口水与争议的时期,而《我看王朔》延续着此前一贯的风格,将王朔贬的一无是处,正当那些对他批判金庸的人大喜过望的时候,谜底揭开后却发现这根本不是江湖上“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世外高手,而是王朔自己在玩着“左右互搏”之术而已。
这样的王朔,我的地盘我做主,我是流氓我怕谁。
可以说,王朔在文坛上的横空出世,不在三界中,跳出五行外,是与当时的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王朔很好地抓住了时代的机遇,横冲直撞,赋予了他笔下的文字一种很好的时态感,他的文字带有那种典型的地域特点,也就是那种带有一丝痞味的京味儿,这样的一种鲜活的语言在当时给人一种很新鲜很亲切的感觉,而他笔下的人物看似没个正形儿,俗不可耐,但细读之下确实很客观真实地反映出当时的社会世相。
与他笔下塑造的那些小说中的人物相比,生活中的王朔也是一个性情中人,敢爱敢恨,敢言敢说,敢作敢为,活得多姿多彩,但也万般无奈。直至今天,都可称得上是誉满天下谤满天下,但他对这一切并不介怀,反而以一种无所畏惧的姿态真正地活出了“真我的风采”。
他与妻子沈旭佳的故事一开始也算的神仙眷侣,1984年在北京舞蹈学院的一次舞会上认识之后便穷追猛打,很快便结婚并养育一女。但这样的平静和美的日子很快便因为与徐静蕾的关系而被打破,爱上了比自己小15岁的徐静蕾之后,三人至今纠缠两年之后终于以王朔与妻子劳燕飞分而告终,沈旭佳也带着女儿王咪离开王朔远走美国。
此后的徐静蕾在王朔的力捧之下,很快在演艺圈中崭露头角,两人之间的爱情故事也被坊间津津乐道至今。除了徐静蕾之外,王朔还为王子文出头打官司,两人的关系也扑朔迷离。还曾追捧过曾子墨,称之为林徽因之后最正的范儿。
而今这一切风风雨雨皆成过往,王朔也告别了那个属于他的辉煌时代,但关于他的传说还是时不时地被人们提起。除了他的感情生活之外,他和朋友们之间的那种各种传闻典故,以及他那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大放厥词的句子,仍旧时不时被人们提及。
比如,马未都就讲过这样的一个发生在王朔身上的事情。当年王朔正红的发紫的时候,地摊经济还是很盛行的,正好他家门口一个修自行车的摊子,王朔嫌人家在他门口修车打扰了他写作的灵感,想赶他走又没好的办法。于是一天实在忍不住过去说道,你这一天修车能挣几个钱呀,要么我给你三万块,你到别处摆去吧。说完回家立马拿出三万块钱让那个修车的走了。此后还一再担心这修车的再次回来,与马未都闲聊时将自己的纠结心态说了出来,马未都听了一乐,说,人家不会在回来的了,他回来还怕你找他要回三万块钱呢。
这样的王朔真实憨厚着透露出一点可爱,有点名士风流的范儿,视金钱如粪土,给人一种脱离低级趣味的感觉。
还比如,据说当年冯小刚拍《天下无贼》的时候,本子一直无法顺利过审,四处找人都无法过关,请刘震云改过也无济于事。这时的冯小刚其实在电影界也算是一个大腕了,万般无奈之下,只好请王朔来帮自己出主意。王朔看过本子之后,很快便明白了症结所在,毕竟以贼作主角并且做好事这个逻辑太生硬了。王朔看了之后指点道,让女贼怀孕,进庙烧香。这样一来,很好地解决了贼做好事的动机,本子也得以顺利的过了,而且整个电影的格调也就此拔高了不少。
这样的王朔确实让人不由得不服,只是三言两语,却一字值千金,用看似小聪明小伎俩的手段云淡风轻地化解了原来剧本中的“死结”和“硬伤”。
还比如,王朔骂侯耀华,那真是刀刀见血,“不就是说相声的吗,从前就是要饭的,冒充什么大宅门?”这样口无遮拦的话,也只有王朔敢直言无忌。再如王朔还曾毫不客气地说郭敬明就是一“小偷”,……
王朔曾经这样说自己:
我前些年一直演一个北京流氓王朔,其实我不是。我是一个有美德的人,我内心真的很美,我没有害过人,没有对不起人。我没有欺负过比我弱小的人。
往事并不如烟。
王朔确实是作家中的一个“另类”。早在1992年,王朔就曾经出版过文集。要知道那时也只有“鲁郭茅巴老曹”这些公认的大家才出文集,或者的作家尤其是年轻的作家,出书都难何况出文集,王朔也算是头一人了。据说他曾以此自夸:除了“鲁郭茅巴老曹”,活着的作家中除了我谁敢出文集?
王朔这些年并没有新作问世,他的上一部书还是写给女儿的那本《和我们的女儿谈话》,这本书和此前以第一人称写的《致女儿书》算是他最用心写给女儿的算是私人读本性质的作品吧,后来两者合并为《致女儿书》一道出版,袒露心扉,讲出了一些为人父者的心中最诚恳的人生建议吧。比如他告诫自己的女儿道:
你必须内心丰富,才能摆脱这些表面的相似。煲汤比写诗重要,自己的手艺比男人重要,头发和胸和屁股比脸蛋重要,内心强大到混蛋比什么都重要。
而今或许已经不是王朔的黄金时代,但江湖上一直都流传着他的传说。在那些纷繁的江湖传言之后,若想更好的了解王朔和属于他的那个美好时代,翻翻王朔的经典小说,感受他那肆意磅礴泥沙俱下的经典文本,亦不失为一种“自将磨洗认前朝”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