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麦大人
01
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滩,有一家中西合璧的川菜馆,名叫“锦江小菜”。
饭店不仅装潢考究,布局高雅,菜品质量更是上层,力争做到色、香、味俱全。
一时之间,社会名流和大佬们纷纷流连忘返,青帮大佬黄金荣和杜月笙都曾经常光顾这里,俨然成了上海滩的一块活招牌。
有一天,杜月笙来这里就餐,无奈生意实在太过火爆,一个多小时后还没等到空位,他终于忍不住,拍着桌子大吼道:
“每天生意这么好,人这么拥挤,怎么不扩充店面?去告诉你们老板,有什么困难让她来找我。”
在杜月笙的支持下,饭店扩大了经营,生意更加红火,将店名改为“锦江川菜馆”,这就是锦江饭店的前身,后来接待过300多位国家元首。
而饭店的老板娘,名叫董竹君,她的人生故事,更像是一部电影剧本。
她出生于贫民窟,12岁被卖到青楼,15岁成为督军夫人,30多岁离婚成为单亲妈妈,带着4个女儿艰苦创业,成为上海滩的商业大亨,为解放上海立下大功,动乱年代被扣上“汉奸、特务”的帽子…
这位传奇女子,连杜月笙都要敬她三分,周总理还曾亲自设宴接见过。
她的一生,是别人的两世。
02
人的出生无从选择,但却可以一点点改变后天的命运。
1900年,董竹君出生在上海一个贫民家庭,父亲是个黄包车夫,母亲给大户作佣工。
因为家里实在太穷,弟弟和妹妹相继被饿死,作为家中独女的董竹君,父母对她疼爱有加,意识到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决定再苦也要供她上学。
很不幸的,在她12岁那年,父亲染上伤寒,病情每况愈下,治病已经欠下很多高利贷,为了还债父母只有忍痛将她送进青楼,抵押三年青春换回300块大洋。
尽管十分不愿意,但从小懂事的董竹君,体会到父母为这个家的付出,临别时她流着泪说了一句:
“爹、娘,你们珍重…”
从那以后,她就成了“长三堂子”卖唱不卖身的清倌人。
▲ 14岁的董竹君
虽只是个歌妓,董竹君也知道这里终非久留之地,希望早日脱离这苦海。凭借出众的歌喉和飘逸的气质,来听她唱曲的客户挤得水泄不通。
一天,青楼里来了一位年轻客人,只见他风度翩翩,气宇轩昂,无论其他女孩如何搔首弄姿,他自岿然不动,自顾听歌品茗。
这个青年才俊不是别人,正是闻名遐迩的四川督军夏之时,为了避人耳目,故意躲进青楼便于和革命者联络。
夏之时早年留学日本,跟随孙文回国参加辛亥革命,后任北伐军四川总司令。
这时,他也看到看到台上端坐一妙龄女子,气质高雅,轻启朱唇,浅吟低唱。
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一个英雄豪杰,一个风尘美人,他们就这样相遇了,两人一见倾心,感情水到渠成。
当夏之时提出要为她赎身时,却被董竹君一口拒绝,她这样说:
“我又不是一件东西,我自己会想办法,要是哪天你不乐了,说我是你拿钱买来的,我该如何与你共处?”
结果,她巧使小计将守卫灌醉,丢弃一切绫罗绸缎,夜里独自逃了出来,奔向了自由的世界。
想到今后可以跟他共度繁华,心里喜不自禁,但董竹君爱得非常理智,尤其是当她知道夏之时有个生病卧床的夫人后,坚持要和他约法三章:
绝不做小妾,需明媒正娶;到了日本,要送她去上学;成家后,共同经营家庭,男主外女主内。
没过多久,夏之时老婆因病去世,董竹君这才和他举行了婚礼,15岁的她从青楼女子,逆袭为显赫的都督夫人。
03
婚后,他们一起去了日本,董竹君在东京女高师学习,她不仅天资聪颖,更勤奋好学,仅用4年就修完了所有课程。
不久,她生下了大女儿夏国琼,两人关系似乎起了一丝波澜,夏之时多疑敏感,是个典型的“直男癌”。
董竹君平时喜欢听音乐,傍晚突然听到一阵尺八声,禁不住凑近窗边细听,曲目是民谣《夏天最后一朵玫瑰》。
▲ 董竹君和夏国琼
而这一幕正好被夏之时看到,他十分不高兴,怀疑妻子爱上了吹尺八的男子。尤其是1916年发生的一件事,让人心寒齿冷。
夏之时奉命回国,临行前交给董竹君一把手枪,让她做防身用,但又强调,若是做出对不起他的事,那就自我了结好了。
甚至还嫌不够,他急召在上海读书的四弟去东京,理由说是“陪搜子读书”,不过是监视她的一举一动。
一年后公公病危,董竹君放弃了去法国深造的机会,匆忙回到丈夫老家四川泸州合江县。
刚进门,婆婆就没给好脸色:“一个卖唱的只配当姨太太罢了,大户人家得有个门当户对的正室。”
董竹君展现出了她的高情商,从上到下给所有人都准备了一份礼物,初次见面便给大家留下好印象。
平常的日子里,她对长辈恭敬,对平辈忍让,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亲自操持家务,把一家上下打理得井然有序。
渐渐地人们对她钦佩有加,婆婆也为她举行了隆重的婚礼,这期间董竹君又生下3女1子。
1927年,夏之时被免去职务,他从一个督军变成了闲人。
从此性情大变,脾气变得暴躁易怒,还染上了抽烟、赌博等恶习,那个朝气蓬勃的有为青年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传统守旧的老顽固。
喝醉酒,回家就拿董竹君出气,有时甚至大打出手,再加上重男轻女的思想,他从不管4个女儿的生活,还不让她们读书。
有一年大女儿出痧疹,情况十分危急,董竹君急得丢下所有家务,照看了40个日日夜夜才好转。
而夏之时当什么事都没发生,并指责妻子只照顾孩子而把其他家务放下,两人为此大吵一架。
更令她心寒的是,有一回夏之时高烧在床,董竹君不辞辛劳地照顾他的起居,只因妻子跟士兵说了几句话,他就破口大骂,说她不守妇道。
结果,两人吵得翻天覆地,夏之时一怒之下冲进厨房,拿起菜刀大声嚷着要砍死她。
这一刻,董竹君彻底明白:那个意气风发的男人已经死了,他已变成曾经最讨厌的那种人。
婚姻中最可怕的,就是一个人在飞速成长,另一个人却原地踏步,那注定会渐行渐远。
04
1929年,董竹君提出离婚,夏之时不肯,她就带着四个女儿回到上海,临别之际他撂下一句话:
“你要是能一个人在大上海站住脚,我夏之时用手板心煎鱼给你吃。”
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不小的轰动,当时媒体纷纷报道:《夏之时家中难都督,将军街出走女娜拉》。
▲ 董竹君 · 行书——《好事近 · 春路雨添花》
五年后,这段20年的婚姻终于画上句号,两人签订离婚协议,董竹君向他提了两个条件:
按月支付孩子们的抚养费;若她有三长两短,请念及情分,培养女儿到大学学业。
遗憾的,夏之时一项都没有做到,在1950年被卷入“土匪事件”冤死,37年后得以平反。
那些年,这个单亲女人要带着4个孩子谋生,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董竹君最常去的地方就是当铺,后来实在无东西可当,她甚至想到过死,但看着4个未成年的女儿,心一下子又软了。
▲ 1946年,摄于上海凡尔登公园31号,唯一一张团圆照
正可谓女本柔弱,为母则刚。
她特别注意培养孩子的意志和勇敢精神,最终心血没有白费,五个儿女个个成材,也个个敬重母亲。
海明威曾说过:“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就在她快撑不下去的时候,遇到生命中的贵人,一个四川富商李嵩高,他在报上看到董竹君的事迹,深为感动。
对方愿意借2000大洋支持她创业,她又怎能无缘无故接受人家的恩赐呢?
李嵩高见董竹君犹豫不决,诚恳地说到:这笔钱就当我借给你的,以后发迹了再还不迟。
董竹君终于接受了这笔雪中送炭的投资,决定开一家川菜馆,“锦江小餐”在法租界华格臬路开业了,它为上海人重新定义了川菜。
无论环境、服务还是菜品都是第一流的,第一天就取得开门红,座无虚席。之后又增开了锦江茶室,成为社会名流的聚集场所。
董竹君曾说:“我一直未把锦江作为赚钱的企业,而是当做一件有意义的文化事业来经营。”
她对餐厅茶室的定位,得到了政商、黑背两道的认同,许多有头有脸的人物,都喜欢追求“文化品味”。
当时的上海滩,锦江的名气如日中天,董竹君也成为人人称羡的商业大佬。
▲ 董竹君和大女儿
有了资本,她便可以实现更大的抱负,创办《上海妇女》杂志,为女性发声,印发爱国宣传材料,掩护中共地下党员…
全面抗战后,为了躲避日本人的威逼利诱,董竹君带着女儿远走菲律宾避祸,战后她才重新回到上海。此时饭店已经面目全非,她多方奔走和整顿,才渐渐恢复元气。
05
建国后,董竹君觉得国家百废待兴,急需经济上的支持和援助。她迅速将两店合并,改名“锦江饭店”,毅然把它捐献给政府。
后来,这里成为上海的外交场所,接待了10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300多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并收到基辛格、英国女王、尼克松总统等人的高度赞扬。
与此同时,董竹君把自己一生辛劳所得的15万美金(折合当时黄金3000两,约等今天5000万元),全部无偿上交给国家,还捐赠了自己的花园洋房。
为了感谢她对国家的大力支持,周总理曾设家宴亲自招待董竹君,并对她说:
“多年来,你为国家做了不少工作,我敬你一杯!”
▲ 周总理与董竹君握手
在那个混乱的年代,近70岁的她也未能幸免,被人诬陷是“特务”、“汉奸”,一家人被查抄驱赶,她也被批斗得不成样子。
但即使在艰苦的牢狱里,董竹君也仍然保持着独立坚强的性格。
为了不让自己消沉下去,她规定自己每天必须刷两遍马桶,在狭小的屋子里来回小跑。还在枕边放着一块香皂,每天睡觉前都要闻一闻,带着一丝香味进入梦乡。
70岁生日那天,她还在狱中题诗一首以示纪念:
辰逢七十古稀年,身陷囹圄罪何见。青松不畏寒霜雪,巍然挺立天地间。
一个人可以被消灭,但绝不能被打败。
8年后,她才正式获得平反,住在北京东城一胡同里,晚年的董竹君一切看淡,随遇而安。
她曾低于尘埃,亦曾创造历史。岁月从不曾放过她,她又何尝饶过岁月。
在将近80岁高龄之时,她开始酝酿写作回忆录,费了8年时间,写出这本40多万字的《我的一个世纪》。
有人这样评价董竹君,她比烟花还灿烂,比梅花还坚固,比莲花还高洁。
人啊,一定要学会为自己争气,不管面对何种境况,都不可以失去希望,并让自己学会独立、有尊严地活着。
▲ 晚年的董竹君
当你什么都不是的时候,你会觉得寸步难行,而当自己变得强大后,整个世界都会对你和颜悦色。
人生可以平凡,但绝不能平庸,要对得起自己的野心,不辜负曾经所受的苦难。
正如董竹君在自传里所说:
“我从不因被曲解而改变初衷,不因冷落而怀疑信念,亦不因年迈而放慢脚步。”
愿你亦是,一生不断奋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