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发现夏朝之考古学证据:尧舜在山西,为何禹在河南?

发现夏朝之考古学证据:尧舜在山西,为何禹在河南?

发现夏朝之考古学证据:尧舜在山西,为何禹在河南?真知堂上古史

瓷器鉴定真知堂上古史研究:对于夏朝历史的研究,民国到现在已经进行了一百多年了。左不过就是历史文献和地下考古。夏朝是否存在的问题,不少国人对质疑者颇多诟病,但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来看:发现夏朝曾经存在的证据,证明给中国人自己看,无疑是广大考古工作者最想做到的事。关于夏朝的考古学发现,现在已经很多了。但为什么还是无法证明夏朝的存在呢?原因还在于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不吻合。夏朝真的存在吗?感兴趣的朋友,跟随真知堂去看看吧。

文献与考古的冲突

说到夏朝的建立,我们都熟悉一句话:“禹传子启,夏朝建立。”

而夏禹的王位,据说得自帝舜的禅让。帝舜的王位则来自禅让者帝尧。

所以,尧舜禹时期就是先夏。只不过此时的夏,还只是被领导的一个族群。远没有上升到统治地位。

关于夏禹的都城,文献记载主要有“禹都阳城”,“禹都平阳”等说法。

阳城,据说是帝舜死后,大禹为帝舜守孝,避让舜之子商均而居住之地。

“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孟子 万章上》

而平阳,则主要有山西晋阳,安邑等地之说。

而夏王朝第一个君主,夏启,活动地域则主要在阳翟,这个阳翟就是今天的禹州。

“禹受封为夏伯,在豫州外方之南,今河南阳翟是也。”《帝王世纪》

发现夏朝之考古学证据:尧舜在山西,为何禹在河南?真知堂上古史

禹县钧台

而帝尧陶唐氏的地望,历代文献多主张陶唐氏在山西。

帝舜,则有两说,一说舜是东夷,一说舜也在山西。

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孟子》

帝尧陶唐氏的年代,如果按照“夏商周断代工程夏朝始于公元前2070年前后”的说法,则大约在前2200-前2100年左右。这一时间段里,中原地区最发达的文化非山西襄汾的陶寺文化(前2300-1900年)莫属。

根据考古工作者对陶寺遗址的发掘表明,陶寺早期有一座56万平米的小城,中期出现了一座面积高达280万平米的大城。陶寺晚期年代,进入到夏早期。

而这个年代,根据已经在陶寺遗址发掘出土的文物和遗迹,几乎可以肯定:陶寺遗址就是传说中帝尧的都城-冀都。

考古工作者还在距离陶寺不远(仅几十公里)的山西绛县,发现了同一时期的周家庄遗址。

这座遗址的面积高达500万平米,比陶寺的280万平米还要大,是在早商郑州商城(2500万平米,公元前1600年)未建成之前,中华大地上目前发现最大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该遗址目前还在考古发掘过程中,详细报告尚未公开。但从时间段和规模来看,我们有理由把这个遗址和传说中的古帝大舜联系起来。

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

按照这种说法,帝尧的都城平阳找到了。就是山西临汾襄汾陶寺遗址。

帝舜的都城蒲坂,则可能并未深入运城盆地,而是在运城盆地的边缘,绛县周家庄。

而禹都安邑,一般指的是位于运城盆地的山西夏县。此地发现有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遗址,也是三里桥文化的核心区之一。

发现夏朝之考古学证据:尧舜在山西,为何禹在河南?真知堂上古史

陶寺出土彩绘陶器

问题出来了!

如果说,尧舜时期,山西南部是中国古文化的核心区,而大禹本属于河南嵩山以南的王湾三期文化煤山类型的话,那么,

为什么大禹要翻越嵩山,跨过黄河,远赴山西去帝舜的朝廷治水?

我不是河南人,对河南的地形的了解,主要来自河南地形图。

从地图上可以看到,嵩山是一座天然屏障。所以,河南地区主流的龙山文化-王湾三期文化,被以嵩山为界分为两大类型:

嵩山以北的洛阳,郑州地区类型,旧称郑洛类型,今称王湾类型。

嵩山以南的汝、颍河流域煤山类型,又称王城岗类型或郝家台类型。

而整个河南地区的龙山时代,文化面貌比较复杂。除了王湾三期文化以外,还有黄河以北,以安阳后岗为代表的后岗二期文化,以及河南商丘地区的王油坊类型(又称造律台类型),河南三门峡一带的三里桥类型,以及南阳附近的下王岗类型。

王湾三期和后岗二期被称为文化,是河南地区龙山时代文化的主流,而王油坊类型,三里桥类型,下王岗类型被称为类型,没有被考古学界认定为文化,则其在龙山时代的影响力似乎没有那么大。

而山西陶寺文化的中心襄汾陶寺,距离河南王湾三期煤山类型中心王城岗或瓦店,高达330公里-360公里,走高速全程要4-4.5小时。期间,需要翻越河南嵩山,渡过黄河,再走太行山枳关 (陉),经过垣曲,绛县,才能到达。

发现夏朝之考古学证据:尧舜在山西,为何禹在河南?真知堂上古史

真知堂按:真的很难以想象,新石器时代晚期生活在嵩山深处,颍河源头的王城岗人,怎么会想到翻越嵩山,渡过黄河,再翻越太行山,来到临汾盆地-尧舜的朝廷治水?

而如果说大禹本就是山西人,被封为夏伯,分封到河南嵩山以南的王城岗地区,这在考古学上依旧说不通

考古学上的山西陶寺文化和河南地区的龙山文化面貌非常不一样,据考古发掘报告显示,陶寺文化的影响在山西地区并不大,非常封闭。

陶寺文化既没有南下进入运城盆地,更没有南渡黄河,东进也没有过山西垣曲,它发达的文化只影响到了临汾盆地很小的一块面积。

陶寺文化的晚期曾经遭到外来文化的入侵,大面积的毁墓现象表明,入侵者和陶寺的统治者之间,有着深仇大恨。入侵者是谁?它为什么要毁灭陶寺?这个问题至今而言还是一个谜。

而根据历史文献,大禹和他的父亲鲧,就是嵩山地区的部落首领。禹的儿子夏启,则有“钧台之享”,其都城当在嵩山地区颍河中游的河南禹县之阳翟。

发现夏朝之考古学证据:尧舜在山西,为何禹在河南?真知堂上古史

考古学上的怪现象

大禹的都城之一阳城,据说找到了!它就是王湾三期文化的王城岗古城。

王城岗遗址位于河南登封王城岗,这里发现了三座城。两座小城比较早,面积也很小,只有一万平米。有学者认为它就是大禹的父亲鲧建筑的。

一座大城比较大,面积30多万平米。

“该城地址的年代(王城岗二三期)相当于公元前2132年至前2030年间。”《中国考古学 夏商卷 第一章》

大禹的儿子夏启的都城阳翟,据说也找到了。它就是王湾三期文化的禹县瓦店遗址

瓦店遗址位于颍河的下游,距离王城岗遗址40公里,面积有100万平米。瓦店遗址距离古钧台,只有不到10公里。学者们多数认为,这里应该就是史料记载的启都阳翟。

《左传·昭公四年》:”夏启有钧台之享 。”杜注:”河南阳翟县南有钧台陂。”

发现夏朝之考古学证据:尧舜在山西,为何禹在河南?真知堂上古史

王湾三期文化的瓦店遗址和王城岗遗址,分别位于颍河上游和颍河中游。其文化面貌也非常相似。后来被视为夏文化的二里头文化,一个最重要的源头就是王湾三期文化,所以,王城岗遗址和瓦店遗址被学术界多数学者认为是夏早期都邑,应该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解释不通的是,如果帝尧的陶寺文化并没有广域王权,而大禹并非土生土长的河南嵩山人,那么他又怎么能被封到700里之外的登封王城岗,并且开启一种全新的考古学文化-王城岗文化(煤山文化)呢?

又如果,大禹和其父鲧都是河南颍河流域的土著,祖祖辈辈生活在嵩山地区,为什么他要抛弃自己的族人和土地,跑到700里之外的陶寺朝廷为 官,去治理山西地区的水患呢?

这事显得非常蹊跷。

真知堂按:可能的答案只有两个:

要不,大禹和 (鲧 )都不是河南嵩山地区的部落首领,他们的文化不属于王湾三期煤山(王城岗类型)!

要不,大禹和 (鲧) 根本和山西地区的帝尧古国(陶寺文化)没有什么关系!尧和(鲧),大禹和大舜分属于不同部族,或者他们本就不是同一时代的人!

从现有的考古发掘证据来看,这两种可能性都存在。每一种可能性都会完全改写中国上古史!

发现夏朝之考古学证据:尧舜在山西,为何禹在河南?真知堂上古史

小结

放在一起来看,公元前2000年前后,河南登封盆地颍河流域的古代文明发达程度,是远不能和山西临汾盆地汾河流域的陶寺文化相比的。

陶寺早期的都城就有56万平米,中期之后更是兴建了280万平米的大城。陶寺大墓虽被毁,还是出土了彩绘龙盘,特 磬,土鼓之类的礼器。陶寺的几件青铜器,都是出土于小墓,可见陶寺大墓的青铜器应该是在被毁墓后遗落了。陶寺还发现了天象台和文字。

而河南登封王城岗古城,早期只有一万平米,后期也才30万平米出头。王城岗后期和陶寺中期差不多同时期,从规模上讲,王城岗的大城只有同时期陶寺王城的十分之一。王城岗遗址没有发现青铜器,只发现了两块青铜器的残片。

真知堂按:由此观之,大约公元前2200-2000年这个时间段,王城岗人(大禹)所代表的夏人,在发展程度上远远逊色于陶寺人(帝尧)所代表的唐人。

为什么繁荣发达的陶寺文化会在前1900年前后被完全毁弃呢?而在150年后,夏人为什么重新崛起于嵩山以北洛阳盆地的河南偃师二里头(前1750-前1530年)呢而不是登封王城岗呢?失去的这150年间,中华大地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

探索夏文化,发现古文明!跟随真知堂一起深入进行夏文化的寻根之旅吧。欢迎点评,感谢关注和转发。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339556.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