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君之忆
(一)为何“一见钟情”?
“一见钟情”,这个成语来源于钱塘著名诗妓苏小小与阮郁的故事,苏小小曰“乃蒙郎君一见钟情,故贱妾有感于心”。
但两人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最终还是以阮郁的背叛离弃而落下帷幕。
在古代,曾经上演了许多才子佳人一见钟情的美丽传说。
但传说毕竟是传说,呈现的是种种美丽、浪漫、凄婉;而现实呢?却是赤裸裸的严苛、冷酷、无情。
真正的历史生活中,即便才子佳人们,郎有情、妾有意,也都会千篇一律的遭到封建礼教的棒打鸳鸯。
况且,所谓的佳人,一般都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养在深闺,是难得有机会遇见才子的。
(二)宝玉和黛玉是一见钟情吗?
《红楼梦》中,黛玉自幼父母双亡,被寄养在外祖母家,偌大的贾府里,可谓孤苦伶仃寄人篱下,过着“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凄苦生活。
贾家是皇亲国戚,豪门贵族;贾府处处皆是雕梁画栋,花团锦簇。
黛玉在贾府小心翼翼、亦步亦趋。她初次见到宝玉时,便大吃一惊,心下想到,倒好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宝玉初次见到黛玉时,则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林黛玉的前世乃绛珠仙子,贾宝玉则是神瑛侍者。绛珠草为报答神瑛侍者灌溉之恩,决定后世幻化成女子,以一生的眼泪还他。
因为有前生前世的因缘纠葛,所以今生今世才感觉眼熟,有眼缘,感觉是旧相识,似曾相识,所以,今生今世才会一见倾心、一见钟情……听起来,似乎玄妙魔幻、超凡脱俗;细思,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宝黛两人有着前生前世的因缘,又有今生今世的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一个才子,一个佳人,所以没有任何悬念,自然而然的就相遇了、相知了、相恋了……
但也只是止步于相知相恋,林黛玉饱尝相思之苦,眼泪都快流干了,距离修成正果却依然遥遥无期……
那时,人们遵守的可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啊!然,林黛玉自小父母双亡,无兄无弟无依靠,空有一尊倾国倾城貌,附带一副多愁多病身。
黛玉和宝玉的木石前盟,还时时刻刻受到所谓的金玉良缘的威胁,黛玉,所以猜疑,所以嫉妒,所以流泪,直到泪尽而亡……林黛玉是无法主宰自己的婚姻大事的,众人皆知,贾宝玉的母亲王夫人并不喜欢林黛玉,她喜欢的是薛宝钗。
黛玉最亲的便是外祖母贾母了,为何贾母明明知道宝玉和黛玉相知相恋,她也不会竭力成全他们,而是思前想后、患得患失?
(三)贾母认为才子佳人一见钟情私定终身,就会贼不贼鬼不鬼的
元宵夜,荣国府满挂各色佳灯,摆几桌宴席,定一班小戏。热闹一番,一时歇了戏,便有人来说书了,名字叫《凤求鸾》。
贾母是何等的圆滑世故、机敏睿智!一听这名字,便猜出来八九分。
贾母分析道,不用听,这书中必定是说一对才子佳人,互相一见钟情,然后不顾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私定终身了。
贾母分析完书里的大概内容,便抛出自己的想法和见地,她说,再是个满腹经纶的男子,再是个绝代佳人的女子,一旦一见钟情私定终身,便不可饶恕,便“鬼不成鬼,贼不成贼”了!
贾母也是“老奸巨猾”了,就这样随时随地、见缝插针、不露声色的为孙男娣女们上了一节男女授受不亲的思想道德课。
曹公一向都是惜墨如金,书中无多余的句子,甚至多余的一个字都不会有。而此时,贾母关于这个《凤求鸾》的评说,堪称长篇大论了。
由此可见,“史太君破陈腐旧套”这一回,绝非偶然,有曹公很深的寓意在里面,等着读者诸位去挖掘、去思考的。
贾母,这个众星捧月般的封建大家长,出身名门望族,大家闺秀。她如船长般,带领贾府这艘偌大的舰艇,一路航行。为了这艘巨轮不至于沉没,她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深思熟虑,她始终都在为这个家族的利益、声名而殚精竭虑……
宝玉和黛玉,就是在这样严苛的环境下长大的,即便互相一见钟情,相知相恋,也绝不能做出任何出格的、违背家族利益和声名的事情来的。
就算贾母再疼爱林黛玉,再怜惜林黛玉,又如何?宝黛之恋,注定是一场刻骨铭心的悲剧!
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