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去便应欺粟颗,小来兼可隐针锋。
蚌胎未满思新桂,琥珀初成忆旧松。
若信贝多真实语,三生同听一楼钟。“李商隐《题僧壁》
李商隐40岁那年,失去了妻子。中年男人升官发财死老婆这件事,用不到李商隐身上,他是个好人,而且穷。科举考试一步登天,是许多唐朝读书人的愿望,从前被世袭贵族,军阀,皇亲国戚把持的官位,让出了相当一部分,提供给老百姓。当然这个百姓是打引号的,能够培养读书人的家庭,通常是财力丰厚的士族家族和地主家庭。对于真正的百姓,基本还是读不起书的。
李商隐的出身非常尴尬,他父亲是和小官僚,当过县令,但是李商隐10岁左右,父亲死在了浙江幕府。老家虽然在河南,但基本几代都没有回去居住过。失去经济来源的母亲,带着李商隐,弟弟妹妹回河南老家,手上没有积蓄,家里没有劳力。十来岁的李商隐一方面要挑起家庭的重担,一方面还要读书。
一方面他有读书的天分,二还抱着期望,至少他父亲做官是能支撑一个家庭的。梦想照进现实的结果,就是十来岁的孩子,帮人抄书,另外出体力活舂米赚钱贴补家用。这些都是贴补,主要的收入肯定是种田,那么谁来种?至少他的母亲是主要劳动力。无论李商隐的老家有多少关心他们家的人,这实打实的生活是必须自己过的。
他16岁时,就开始学着读书人到处拜谒,渴望自己的才华被豪门认可,那个时候,读书人的出路就是做门客。可以有衣服穿,可以有吃饭的地方,但是没有功名的门客,实际就是家奴。但是那个时候,只要能进去,就如同进入了富士康大公司。
他18岁的时候,终于将自己推销出去。他的主子是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令狐楚看到了他的天分潜力,收进门来,进行培养,这也是节度使惯用的手法,将一部分有潜力的年轻人收纳进来,如果这个中间有能够中进士做官的,是自己官位的一个保障。但令狐楚的儿子看到的李商隐更真实,一个穷人的小子,穷到冬天都没有棉袄穿。当然,作为镇守一方的节度使幕府,不缺袄子,令狐绹给李商隐送去了新做的棉袄。人家是收买和施舍。
24岁考中进士之后,李商隐因为婚姻得罪了令狐绹家族,他娶的是令狐绹敌对阵营的节度使王茂元的女儿。虽然结婚是幸福的,但是人家养女是愿意过好日子。但李商隐却入职不顺,先是除名,一年后正式入职,又给小鞋穿。幸好妻子无私安慰,这日子还过得下去。
但之后的余生,李商隐不断辗转各个幕府工作,最大的现实,还是因为一份工作可以带来养家糊口的收入,比他小来10岁的妻子,给他生了一儿一女,李商隐为了这个家,南北颠沛,和妻子聚少离多,无数次希望能够抓到一个可以受到赏识,成为朝廷重要官员的机会,但是他都没有等到。
他40岁这年,他在外地,得到妻子病故的消息,赶回来时,妻子已经死了。留给他的是未成年的两个孩子。三个月后,因为孩子的抚养费没有着落,带病的李商隐又踏上去往唐朝边关四川幕府的征途,并在四川度过了四年。
李商隐死于46岁。
李商隐在四川拒绝了他的上司给他安排的一桩婚事,他给的理由很客观,我太太刚死,孩子太小,不想对不住她,而我在您手下做事,不合适娶妻纳妾,这样有辱您的名声。其实这是托词。因为李商隐自觉自己太辛苦了,他最不需要的是新的安慰,而是如何平衡自己惨淡的一生。
这首诗就是作在四川幕府期间,他除了尽心尽力完成节度使给的工作任务,尽量不休息,但如果有休息,就是去山里找和尚,去研究佛理和佛经。他甚至自己创了石壁,去深山礼佛修行。
”舍生求道有前踪,乞脑剜身结愿重。“
李商隐16岁就曾经到玉阳山学道。有多种原因。
一,李商隐的精神一直处在孤独和苦闷状态,哪怕是在令狐楚的幕府中。考进士,做谋士是有着家庭贫苦的特殊背景,当然也有男人的志气,但是他有一种天上贵族式的孤独感。这孤独感在他二十来岁时候的一首诗里做了表达。
“明月三更月,空庭一树花。”
二,唐朝可以通过道士这一途径进入仕途。当然是李商隐科举,道举并行,可以看见他想改变命运的紧迫。
三,李商隐对于道教是喜欢但是是不相信的,因为里面理论的漏洞太多。
四,李商隐一直在寻求一种精神上的永恒。
但四十岁的他功名无望,妻子离世,人生坎坷,有病缠身,佛教中关于永恒的描述,贴合了他一生的辛苦沧桑。所以他静下心来,进入了佛教的世界。
李商隐是不说谎话的。他老实说了自己有过舍身学道的经历,但是那次舍身,是寄托在仙女道姑的感情上。所以这次,他发重愿,愿意进入佛门。或者这一生惨痛委屈的人生,就是进入佛法永恒世界的敲门砖吧。尤其妻子的死亡,如何带给他的不是乞脑剜身的疼痛?
”大去便应欺粟颗,小来兼可隐针锋。“
当然这个佛教上的典故,我就不一一解释。它说的意思是什么?就是当代话语说的,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宇宙万物之无穷尽,如果看到这中间的奥妙,是可以解脱自己眼前的痛苦的。
李商隐这样写的背景,是一生的痛苦和不如意。但也只有将自己融入大或小的禅理当中,分析或超越,才能达到心灵的平静和梦寐的永恒。
”蚌胎未满思新桂,琥珀初成忆旧松。
若信贝多真实语,三生同听一楼钟。”
李商隐本身的诗才,就经常打通过去现在未来三重世界。比如他的《寄内》,在夜雨巴山,时空转换自然涉及过去,现在,未来立体空间。所以说李商隐的慧根,那是早已经有之。
这几句诗,同样是涉及过去现在未来。
至少他现在站在僧壁前,他想到的是什么?
一,蚌胎是指传说中的蚌在十五那天,才真正长满蚌肉,新桂是指秋天仲秋的新月,在传说里,河蚌是要对着月亮生长,蚌胎未满,新桂未圆,代表一种渴望圆满。
李商隐的过去一直都是在追求完满和永恒的,否则他不会那么辛苦。想改变家族命运,想给妻子家人好的生活,想自己的才华施展。
二,而琥珀也的确是由松树的松脂化成,经过漫长的沉埋成为玉一样的化石。
李商隐就像松脂变琥珀一样。他这是相信自己找到了永恒的钥匙。自己生命中所有的艰辛将成就琥珀。这是指当下,也是指未来。
三,如果你和我一样相信佛经上的话,那么你的每一步都行在了过去现在未来的世界。三生一瞬,同听一钟。
我看到这里,觉得李商隐不仅是大彻大悟,而且是身体力行。如果他之前的人生,充满了让他惘然的一瞬,而化作了迷离优美的灵动哀伤的诗歌,那么这个时候的他,是真正进入了禅的世界。
实际此时李商隐经济状况,并没有大好,依然那些幕府打工的工资,绝大多数寄给儿女。留下小部分,他开凿僧壁,坐禅,抄写经书。这让他感觉平静和宁静。生命奋斗过,用力过猛过,灵魂迷惘过,感情失落过。此时化做平静和隐约身体的痛苦。
但是他也迎来了转机。节度使厚爱他在工作上的勤勉和才华,在离任的时候,推荐给他盐铁推官的工作,李商隐一生勤俭,但这份不长时间的肥缺,让他得以安置自己的儿女和妻子的灵柩回老家。
四十多岁,在古代官僚的年龄中算年轻的,有的尚未起步。但是李商隐因为劳累忧伤,透支了自己,46岁病故家乡。
他死前想真正的剃度,但是时间已经来不及了。但是我相信,那些禅理和佛经是他最后的安慰。因为他一生比普通人敏感且劳累,他知道一瞬三生的感觉,在佛经里找到了认同。
那么李商隐这首禅诗,有什么正面的意义呢?
我们人生会经历很多磨难和孤独,要相信磨难和孤独只是一个过程,会有一个出口,个人的不幸福和痛苦要及时放在更宏大或更细微的环境,去做观察和化解,这样才不会执着痛苦和得失。
理解禅诗,并不需要真正去剃度,而是指导修正自己的生活。
李商隐的路不可取,但是基于他磨难的一生,他后来醉心佛法,解决自己人生的痛苦,是一种不得不的选择,是可以理解,但无需模仿的。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