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楼梦》的前半部分,林黛玉对薛宝钗从内心充满了对立情绪,她十分敏感于宝玉对宝钗的态度,甚至只要两个人在一起有互动,她的内心就被酸楚填满,林黛玉牙尖嘴利,至少口头上肯定是不吃亏,连宝玉的奶母李嬷嬷都说:这林姐儿的一张嘴,比刀子还尖。
照这个思路分析,很容易得出林黛玉是个敏感、小性儿的刻薄人,十分的不讨喜。可是林黛玉作为《红楼梦》第一女主角,作为钟鸣鼎食书香之族探花郎的小姐,作为被神话了的太虚幻境的绛珠仙子,难道就是一副这样的形象吗?如果读者如此理解,显然就会误入歧途。
林黛玉一进荣国府,见到她一生将要还泪的神瑛侍者(贾宝玉),这是绛珠和神瑛三生情缘第二世的第一次见面,曹雪芹用极其严肃又极其唯美的笔触向读者郑重推出他的女主角: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红楼人物众多,所有的女性形象大多用白描,唯有林黛玉,描写的是她的气质、神韵、精神、体态,读者很难讲明白林黛玉具体长什么样,但清晰地知道一旦具象了,那一定不是林黛玉。这也是想将《红楼梦》搬上银幕,林黛玉的扮演者根本找不到的原因,此女只有天上有,人间没有这样的女子。说到底,你无论用怎样的美好来形容她都是不够的,这就是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
那么林黛玉何以对薛宝钗充满敌意,讽刺挖坑甚至不惜给她难堪呢?说白了,薛宝钗身上有一个难以直言的做人问题,在黛玉看来,是一个大毛病。
薛家举家进京,住进荣国府就不走了,林家的一连串举动,包括薛宝钗的言谈举止,对薛家的目的看得最透彻的就是林黛玉。小说在许多的细节给出了一一对应。
小说第一次描写薛宝钗就说她行为豁达、入份随时,因此大得下人之心,林黛玉对此表现出了悒郁不忿之意。聪慧异常的宝钗当然能感觉到,可是她表现出来的却是“浑然不觉”。两个姑娘都是明白人,薛宝钗显然心里更能藏事,而林黛玉更多的是看透之后的不忿。一个圆滑,一个坦诚。
再往后,薛家就开始散布带有神佛意志的“金玉良缘”故事了,那个社会不像我们今天的人们尊重客观事实,凡事若加带上神佛的光环,自然带有不可置疑的天命般的正确。林黛玉进府,从贾母的安排和态度看,很明显,黛玉不仅是自己的外孙女,更是将来孙媳妇的唯一人选。王夫人也有自己明确的立场,她非常明确地向黛玉发出不要离自己儿子太近的指令,只是,在贾母绝对的权威下,她只能隐忍。
宝钗的到来,金玉良缘的推出,让贾母和王夫人双方的力量形成势均力敌之势。这样的局面其实一直维持到黛玉之死,对于金玉良缘,薛宝钗和林黛玉两人都是高度敏感的,宝钗做出的举动是云淡风轻,刻意远着宝玉,不得不说,宝钗此举的确有虚伪的成分,而黛玉表现出来了高度的紧张和不安全感。因为她看得太透彻,于是对于这位宝姐姐的做派十分的不屑。她好几次在言语上表现出了自己的真实态度,比如第八回在梨香院,看到宝玉宝钗两个在说冷香丸,说:
“我来的不巧了,早知他来自己就不来了。”
大家吃酒宝钗嘱咐宝玉别吃冷酒,黛玉指桑骂槐说雪雁:
“也亏你到听她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
后来湘云当着黛玉的面夸宝钗周到完美,黛玉就说:“我当是谁,原来是他!我哪里敢挑他呢。”这个口气里很明显是否定,但她不可能直言向湘云说出内心真实的评价。黛玉不是个有城府的人,她不过是在自己大家修养之下用一种弦外之音的方式表达出来罢了。否则和她纯粹又七巧玲珑心便不一致了。
贾宝玉和林黛玉是一类人,他们的思想是那个社会的反叛,他们追求一种纯粹,追求做人上更多人性的东西,追求精神的共鸣,和社会主流格格不入,连小说也对此下了定论叫做“不容于世”。所以读者在理解宝黛和宝钗等人物上,只好带入自己的价值观亦或站在第三个角度看问题。否则,不仅仅是争论,而是立场是非的问题了。
我是屏山,欢迎点评、关注。为您研读《红楼梦》里的真故事。
参考原著:甲戌、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20回《红楼梦》
图片来源:清 孙温《绘全本<红楼梦>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