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
古语云:自古建都之地,上得天时,下得地势,中得人心,未有过此者。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
皇城作为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必须具有辐射八方之气概,攻守咸宜之形胜,富甲天下之经济,然则这样完美的都城并不存在,各朝各代只能从实际出发,根据当时的主要矛盾,选择最优的方案。
定都的选择
纵观历朝历代,都城的选择带有深深的时代烙印。秦朝之前,受到自然环境以及生产力水平的限制,都城的位置并不固定,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改造自然能力逐渐加强,都城逐渐固定,都城的选址成为影响朝代长治久安的重要原因。
我国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势高比较易守难攻;优质战马在北方,骑兵强于步兵;北方开发的比较早;中华文明源于北方黄河流域等原因,我国都城一直偏于北方,定都于南方大都是偏安一隅,或是国家分裂。
西安古都
在秦朝至唐代以前,中国的政治形态以东西对立为主,关中以山河之险、沃野千里的优势,都城长期在洛阳-长安-开封这条横线上移动;
随着经济重心的转移以及宋未能收复幽云十六州,面临着草原民族的威胁加剧,中国的政治形态以南北对立为主,形成了开封-南京-北京这条纵线的变迁。
定都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定都的选择离不开“险、富、通、秀”四大原则,政治、地理,经济文化、军事四个方面缺一不可。
函谷关
险,要占据有利地形,易守难攻,既能抵御外敌的入侵,又能镇压国内的叛乱。
为了确保都城的安全,险要成为历代王朝都城选择的重中之重,西安之所以成为古代建都时间最长的原因,就在于关中区域环山绕水、“四关之险”(函谷关、散关、萧关、武关)易守难攻,加上灞河、洛水横穿形成的天然屏障。
如果没有地理优势,就要在都城周围屯驻重兵,必然加重国家的负担,北宋灭亡的很大原因就在于此。
富,要能保证物资供应,物产丰饶,既能吸天下之利,又能及时调拨救灾。
都城作为全国人口集中地,必然要消耗大量的粮食和生活用品等资源,古代运输长期依靠陆运,即使隋炀帝开发了大运河,也只能缓解,所以,都城必然要靠近经济发达的地区或者位于次发达的区域。
东晋王导言:古之帝王不以丰俭移都。封建王朝建都,政治中心不能和经济合一,这样才能保证经济和文化的流动性,历史上的朝代定都富饶之地时就埋下了灭亡的种子。
通,要交通便利,辐射八方,既能四通八达,又能快速应急防御。
孙中山曾说过:定鼎者,南方莫如武昌;谋潘服则西安;谋大洲则伊犁。都城大致要位于王朝的中心地区,既便于东西南北东西的输送,又能政令迅速传达到各地。
秀,要有山河之秀,人文荟萃,既能山川险固,又能吸引天下才子。
帝王出于纵情游乐的需要,往往选择山川秀丽,景色宜人之地;都城作为统治的最高地,吸引天才才子谈诗论道,美不胜收自然不可缺少。
洛阳古都
凤阳作为都城的历史背景
大明建国前后,也面临建都的问题,从战略角度和历史实践中已经证明南京不适合作为国都,大航海时代还未到来,来自北方草原的威胁才是主要的,元朝残余势力还比较强大,所以大臣们提出长安、洛阳和北平等几种历史传统方案。
但令人惊奇的是朱元璋全部否定决,提出把国都设在老家凤阳。他认为凤阳靠近中原地区,前有长江后有淮河,可以达到控制全国的目的。除了朱元璋的一干淮西老乡外,其他人都难以接受。凤阳既无险可守,经济又落后,无论如何都不适合作为建都之选。
西楚霸王项羽说过:富贵不归乡,如锦衣夜行,谁知之者。当古代的人们实现梦想后,衣锦还乡,光宗耀祖是对外展示荣誉的最佳机会,浓厚的乡土观念深入人心,朱元璋建都凤阳此举大抵出于此心。
朱元璋
于是于洪武二年(1369年),一座占地总面积约382公顷,比如今的北京故宫还要大12万平方的皇城拔地而起,朱元璋倾举国之力,集百工技艺,御用民夫百万,经六年,在凤阳建立起与当时北京南京齐名的都城。
然而在洪武八年四月二十八日回到南京的当天,朱元璋突然下诏停止都城建设。洪武十一年,又停用开封而以南京为京师,以凤阳为陪都。至此,凤阳从此闲置,沦为皇子们居住、历练之地,如今,它还只是一个小县城,已经被历史所遗忘。
为什么说到做到,倾注朱元璋数年心血的新都城,会突然罢工停建呢?
据史料记载,当时凤阳都城营建工程浩大,工匠们发起斗争,并有人下诅咒,朱元璋知道后杀工匠至仅存千余人,于是,定都凤阳成为了朱元璋一生的遗憾。
明中都凤阳鼓楼
人心向背是检验王朝的标准
悠悠历史五千载,我们发现,想要凭一己之力改变历史规律的最终都走向失败。
西汉后期,土地兼并严重,流民四起,阶级矛盾尖锐,各地起义不断,王莽上台后,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托古改制”,但实行改革的内容与时代格格不入,不切实际,反而造成更大的社会混乱,最终被东汉所代替。
万历时期,面临同样的社会问题,张居正从社会的实际出发,改革最终充实了财政,巩固了边防,缓和了阶级矛盾,挽救了大明王朝,开创“万历中兴”的美好局面。
当陈胜、吴广呼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开启第一个农民起义后,民心向背成为检验王朝帝王是否合格的标准。
陈胜吴广起义
汉初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无为而治,轻徭薄赋,使民休养生息,至汉武帝打出了“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说过: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他吸取隋炀帝操之过急,透支民力的教训,深知人民群众的力量,实行仁政,使百姓休养生息,开创一代“贞观之治”,直至今天,我们能被称为“唐人”。
隋炀帝,滥用民力,开挖大运河,三征高丽失败,终至二世而亡。
有元一代,虽版图辽阔,实行“四等人种”,至元朝末年,群臣昏庸,朝政腐败,群雄并起,终90多年统治就被明朝代替。
隋炀帝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历史的要求
孟子曰: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使百姓安定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依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以为广大人民谋幸福,为祖国谋强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我党能够用小米加步枪战胜国民党的飞机大炮的根本原因,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推动者。人是改造世界的主体,社会历史发展是规律性和目的性的有机统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尊重历史发展过程与人民选择的共同要求。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发展,任何妄图改变历史规律终将被历史车轮所碾压。
天时、地利时常有,而人心,在于人民的一顿三餐中,在于人民的笑容中,在于人民的口口相传中。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当一座座巍峨壮丽的皇城相继倒下掩埋于泥土之中时,是光明,是明君,还是黑暗,是昏君,皆有历史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