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年的文化长河里,苏轼绝对是不可忽视的存在。
史书上记载着一段宋神宗对苏轼的评价。宋代的皇帝都好文,神宗读完李白的诗作欣喜不已,感叹大唐能有这么牛的文人实属幸事。于是便问宫人:“我大宋可有能与李白相提并论的文人”?宫人便提到了苏轼。神宗微微一笑,表示:论文采苏轼可能比不上李白,但论学识还是苏轼略胜一筹。
宋神宗说这话时,显然是自豪得很的。一位文人能让皇帝都引以为荣,可见他在当时的地位。事实上,神宗说的确实是大实话。苏轼是文坛难得的全才,诗、词、书、画,他都精通,而且都是顶级高手。这样的高手,身上就难免有一个特质:狂!
一:年轻的苏轼写了副对联吹牛
苏轼的狂,是年轻时就有了的。苏轼出身于书香门第,他们苏家在四川眉山一直都是高门大户,父亲苏洵虽没中进士,但在当地却颇有名气,母亲也是大家闺秀。苏轼与弟弟苏辙,自幼就有才,直到今日眉山等地还流传着不少两兄弟小时候的趣事。
一日,年轻的苏轼提笔写了副对联,端端正正地贴在了自家大门上,此联云:
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大家看这副对联狂不狂?天下字和人间书何其多,他却说自己能识遍、读尽。此联贴在大门上,自然引起了不少路人的注意,大家虽觉得这小子太过张扬,却也没办法,毕竟他们苏家确实个个有才华。
此时,人群中走出来一位过路老者。他把苏轼叫出来,拿出了一本看起来有点儿破的书,让苏轼念一念。苏轼一看,书上的字自己几乎都不认识。被怼得下不来台,苏轼才知道自己有多浅薄,于是当场修改对联,将原联改成了:
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这样一改后,对联的意思就发生了改变,众人也都纷纷叫好。能即兴在原来的对联上加几个字,就让它变成一个新联,也可见少年苏轼的机智。
二:苏轼虽狂,却并不傲慢
从上面这个趣联,我们其实就能发现一点,苏轼确实是一个内心狂傲之人,但同时他的狂又与一般文人不太一样:只要别人能说服他,他就会心悦诚服。对于这一点,笔者给大家举个例子。
《竹坡诗话》中记录了这样一件趣事。苏轼在江南时,听说梵天寺的墙壁上有一首妙诗,作者就是寺内的一个和尚。当时文人间都在传这首诗写得好,哪怕是城里的读书人也没几个能比得上他。苏轼听到大家这样说就不服气了,难道这和尚比自己还牛吗?于是他特意来到梵天寺,只见寺庙上写着这样一首小诗:
《题梵天寺》
作者:守诠
落日寒蝉鸣,独归林下寺。
松扉夜未掩,片月随行履。
唯闻犬吠声,又入青萝去。
苏轼一看这首诗,立马就心服口服了。大家看看此诗,它至少有3个妙处。首先,诗中的字句是非常考究的,仅以“片月”一句为例,一般形容月亮是不会用“片”这个字的,此处正是为了突出月之轻盈,妙!其次,诗的意境,确实是高妙得很。和尚独归寺内,一路走来一路看,诗中落日、寒蝉、树林、松门、月亮、犬吠、青萝,一句至少一景,却完全不显繁复。而且在写景的过程中,还有时间的变化,空间的转移,一笔化开。
最后,全诗体现出的禅意也非一般文人写得出来的。诗中没用任何与“静”有关的字眼,最后还用上了犬吠来的动景,但读完此诗,读者心中却会自然涌起一种闲静之感,这其实就是禅。这么妙的诗作,苏轼不但服气了,而且还当场依韵写了一首唱和之作。大家且看:
《梵天寺见僧守诠小诗清婉可爱次韵》
但闻烟外钟,不见烟中寺。
幽人行未已,草露湿芒屦。
惟应山头月,夜夜照来去。
看诗的题目,我们就知道苏轼有多喜欢守诠的诗了。苏轼出手,水平自然不会差,这首诗也一样可圈可点。首先一开篇的10个字,就满满的禅意,在烟雾中的寺庙只闻其声不见其形,只轻轻一笔就写出了寺之幽。后两句其实是对守诠诗的解读,月、人、草、路融合在一起。
相对比来说,两首诗笔者更喜欢小和尚的作品。因为它不但内容更加丰富,而且也更有禅意。当然,品诗本来就见仁见智,相信大家会有自己的看法。
小结:通过这两件小事,我们就能发现苏轼的人格魅力。虽然他很狂,但当他遇到比自己牛的人,他不会只顾自己的面子,而是心悦诚服。他这么牛的人尚能如此,吾辈岂能自大?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