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民国书信之:赵一曼就义前写给儿子的绝笔信》
赵一曼是小学课本里出现过的抗日革命烈士,她原名李坤泰,曾用名李一超,生于1905年,祖籍四川宜宾,是黄埔军校第六期的女学员。
课本未曾介绍的是:真实的赵一曼同现在的许多四川女子一样,拥有极好的肤色,她的姿容和气质也相当出众。
但外表柔弱且出众的赵一曼在抗战期间,却一直是日本人闻风丧胆的存在。在被俘虏前,她曾在东北领导抗日武装斗争,期间她英勇无畏,立下了汗马功劳。
可惜的是,在1935年11月的一次和敌人激战中,赵一曼为掩护部队突围身负重伤且已弹尽粮绝,于是她便成了日本人的俘虏。实际上,若非掩护部队突围,赵一曼是不可能被日本人俘虏的,因为毕业于当时中国最好军校黄埔军校的赵一曼在谋略、枪法等各方面都是极其出众的。
也是因为赵一曼各方面都极其出色,所以,她被日本人称作中国的“红枪白马”。也正因此,早在赵一曼被逮捕后不久,敌人就通过一系列的情报推断出这位女俘虏就是他们此前苦苦寻找的“红枪白马”。
论证了这个惊人消息后的日本人看着眼前的赵一曼,顿时兴奋极了,他们决定要想法从她口中挖出有用的信息,毕竟,这样的一个人物一定是知道极多秘密的。
得知真相的日本人连夜对赵一曼进行了审讯,审讯中,恶狠狠的八字胡日寇军官问她:“你就是赵一曼?”
“我就是!”赵一曼大声答道。“你们到底有多少人?”军官继续问到。赵一曼听完严肃地对敌人道:“我不会告诉你们的!”“他们在哪里?”而这一次,当敌人的问话出口时,赵一曼索性不理他们了。
之后,凶狠的敌人残酷地拷打了赵一曼,可她却始终未透露任何有关抗日联军的消息。
敌人对赵一曼的审讯和折磨一直未曾间断,很快,赵一曼的伤势便越来越严重了。可一心想从她身上获取情报的敌人怎会让她这样轻易死去?答案当然时否定的。
为了得到情报,残暴的敌人把被折磨得奄奄一息的赵一曼送到了哈尔滨一所医院。
让敌人怎么也没想到的是,这期间,目睹赵一曼坚贞不屈的专门负责看守她的伪满洲国警士和女护士都被她的精神感动了,因深受她的爱国热情影响,他们甚至决定跟赵一曼一起参加抗日活动。
一个深夜,他们甚至还协助赵一曼偷偷逃出了敌人的控制,准备一起奔向抗日联军,遗憾的是在距离抗日游击队仅仅10公里的地方,他们再次被敌人抓住了。
面对顽强不肯屈服一心抗日的赵一曼,日本人火了。于是,丧心病狂的敌人决定用尽一切非人的手段,包括残酷的电刑,他们想从赵一曼身上获取一些有价值的情报。
但最终的结果终究让日本人失望了,面对种种非人的折磨,赵一曼始终以极其坚定的革命意志,咬紧牙关,始终不肯透露分毫。
具体,赵一曼在被审讯期间遭受了哪些酷刑呢?这个课本未曾详细记录的部分,日本战犯大野太治曾在回忆中这样讲述道:
“赵一曼被捕后,我们先将她高高吊起,并采用了皮鞭抽打、拔光牙齿、电刑,铁签订等“轻刑”。因她不肯屈服,我们后来用马鞭狠戳其腿部伤口,然后向伤口里面撒盐,一点一点向里面拧,赵一曼被折磨得几次昏死过去,但她还是没有给我们半点情报。”
而根据相关资料,今时世人还得到了更多日军当时对赵一曼的刑罚“内容”,其中包括用钢针扎她的手指脚趾、拔下全部指甲盖等。
赵一曼在被审讯期间的种种,后来被记录在了敌人那份名为 《关于审讯赵一曼女士效果的报告》中,在这个审讯报告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在这段描述里,日本人这样写到:
“在长时间经受高强度电刑的状态下,赵一曼女士仍未招供,确属罕见,已不能从医学生理上解释。”
从这个报告来看,赵一曼的坚强不屈实际已经震惊了日本人,当时的日本人怎么也想不到:究竟是什么支撑着娇弱女儿身的赵一曼挨过所有的严刑拷打。
这以后,所有伎俩都用尽的日军便知道了,他们无论如何也从赵一曼的口中得不到任何有用的情报,于是他们决定把她送回珠河县处死”示众”。
1936年8月1日,日军将赵一曼押往珠河。8月2日,日军将她绑在大车上,并在珠河县城”游街示众”。
赵一曼牺牲之前,面对敌人的屠刀,脸上却无一丝恐惧。相反,行刑时,赵一曼还昂首阔步走到小北门外的草坪中央。她走过去时,几个军警的枪口已经对准了她。
大约是见赵一曼正义凛然,一个日方军官竟发善心一般走到赵一曼跟前问她:”你还有什么话要讲吗?”
赵一曼听完后怒视着军官并把手中的纸卷递过去说了一句话,她说:”把这些话带给我家乡的儿子!” 日军官看过字条后,向军警们猛一挥手,随着几声枪响,罪恶的子弹便射进赵一曼的躯体,赵一曼倒在了血泊中。赵一曼牺牲这年,年仅31岁。
后来,赵一曼留给儿子的纸条终被送到了相关人员的手中,可让人意外的是,当这封信被她的儿子看到时,竟已是20年以后的事了。
此时,赵一曼信里呼唤的儿子“宁儿”,已经长成了一个20岁小伙的模样,此时的“宁儿”也已经习惯了“陈掖贤”这个大名。所以,当他打开信看到“宁儿”的称呼时,竟恍若隔世。而当他在烈士纪念馆里看到信里简短的字句时,他当场就已泣不成声。
在这封写于囚车上的绝笔信里,赵一曼写到:
宁儿:
母亲对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件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活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没有再见面的机会了。
宁儿啊!母亲希望你,快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儿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际行动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你的母亲赵一曼 于车中
也是直到读到这封信是,陈掖贤才知道:那个他曾听过无数遍的“女英雄赵一曼”原来就是自己失踪的母亲李一超,而“赵一曼”这个名字正是自己母亲的化名。
那一刻,陈掖贤的心里热血沸腾,他深为自己有这样的母亲而骄傲,可在内心深处,他能感觉到的更多的却是痛心。他想到了母亲临死前的种种,也想到了自己这二十年所经受的一切。
这些年,因为没有母亲的照顾,父亲又忙于革命事业最后被打成叛徒,他一直被寄养在大伯父家里。虽然他表面上有依靠,可他总感觉自己寄人篱下。
所以,即便此时他已经长成了一个大小伙,也即将从中国人民大学外交系毕业参加工作,可他的内心却远没有完全成熟,相比母亲,他的性格甚至也没有完善。之所以会如此,多是因为长期寄人篱下缺乏安全感导致的结果,当然还有一部分原因是这一路的成长中,他缺乏有力的引导。
可以说,赵一曼在绝笔信里提到的“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真真成了一个极大的遗憾。
毕业后,陈掖贤被分配到北京工业学校,任政治课教师,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相比同龄人,陈掖贤的工作等各方面都应算是不错的。可因为缺乏自理能力等各方面的原因,工作后的陈掖贤虽心有报国之志,可实际上他却经常连自己的生活都管顾不来。
陈掖贤不太会调理生活,所以工作后,他的经济经常前松后紧。月初总是吃甲类菜,还买些零食。下半月就只能吃丙类菜,到月底就得去工会借”小额贷款”(一种简便借款,只须到经办人处签名就能借到5元钱,下月发工资时即扣还)。
一年后,陈掖贤与他的学生张友莲结了婚。可不幸的是,随着动荡的开始,1958年3月陈掖贤便被下放到农村去了,夫妻两的感情也在此间受到了影响。
1959年1月,陈掖贤回到学校仍担任原来的工作。这时,张友莲已经怀孕,学校想办法为他们安置了一间平房,分给陈掖贤做家属宿舍。
1959年底,张友莲生下了他们的大女儿。这时,他们的夫妻关系出现了问题。两人婚姻出现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陈掖贤在性格上有一定的缺陷。还有一部分原因是,两人结婚时太过草率缺乏全面的了解。
实际上,由于两人在婚前没有经过一段时间的恋爱,彼此对另一方的性格、兴趣爱好、生活习惯都不怎么了解,加之婚后他们又聚少离多,没有一个很好的磨合、适应过程。所以,他们在生活上产生了不少摩擦和矛盾,在长期争吵中,两人的感情几近破裂。
1960年,陈掖贤与张友莲离婚,女儿随即被送到四川,由陈掖贤的姨妈抚养。之后不久,张友莲由于受到离婚和失去孩子的打击患上了精神疾病。
在此种情况下,陈掖贤的情绪也日益消沉郁闷。
1961年底,陈掖贤与张友莲复婚,并生下第二个女儿,可此时张友莲的病还是时好时重。
在婚姻生活出现各种问题的同时,不善于审时度势、不善识人的陈掖贤还在那个特殊年代被人利用了。被利用后的陈掖贤有所醒悟时,一切都已经脱轨了。
于是,1982年8月15日,遭受重重打击的赵一曼之子陈掖贤便因不堪重负自杀身亡了。离世这年,他年仅54岁。
陈掖贤夫妇和两女儿
想来,若他的英雄母亲赵一曼知道儿子最终会是这种结局,她的心里定是会难过不已。
不得不说,陈掖贤的悲剧,是性格、命运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