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说粮:人言力耕者,岁旱亦有粮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朝李绅《悯农》
当代的人物质丰厚,身处在工业化科技化的发展中,科技兴农,用现代化方式管理农田,谷物高产,杂交水稻获得广泛推广和成功。物流便捷,消费繁荣,不愁吃穿,餐饮业发达,人们舌尖上的追求花样繁多,甚至出现了大量浪费的现象。有些人甚至讲场面摆阔气,吃不完的,转眼成垃圾,有些人,为了噱头,直播吃饭,吃了吐,只是博人眼球。在这样的错觉中,仿佛天生粮食就是吃不完的。
但是,是这样吗?中国的农业科技科技已经高度发达,而且粮食已经产量够吃,用7%的耕地人口养活了世界22%的人,但是这个背后的危机,一直存在。
一,农业发展本身就是对自然极其依赖的。自古以来,我们国家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为了对付自然灾害,中国人几千年来总结了对付粮食危机的办法。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荀子王制》
是说的在风调雨顺的前提下,人们春天耕种,夏天不停止农事,秋天收获粮食,冬天储藏起来,才能保证一年有饭吃。
那么到了灾荒年,”以丰补歉”,才能度过粮食危机。但是在古代,如果遇见大的灾荒和粮食储备不足,遇见战争,交通不便,就会出现极其凄惨的事。这种灾难的记忆,也促使传统中国人,爱惜粮食,节约粮食,以抗衡自然及各种灾害带来的粮食危机。
而土地上的农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是用最辛勤投入的劳作,期待丰收,而这个丰收,是要在结余之后,对付各种饥荒风险。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是指古代从土地农民身上攫取的赋税过多,或土地兼并严重,导致从事农民无法养活自己。
当然这个阻碍了农民利益和生产力发展的分配制度已经在当代彻底废除。但是,正是农业依靠自然这一特点,从事农业仍旧是非常辛苦的事。每一颗粮食的收获,包含着巨大的辛勤。
所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仍旧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告诫人们不能浪费粮食。就算是当代,粮食风险和危机仍然是存在的。因为除了天灾,还有未知的战争因素。
二:我们虽然生长在太平时期,但是全球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最近的一份联合国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称,当前有6.9亿人处于饥饿状态,而蔓延的疫情可能导致粮食安全进一步恶化。这也显出了粮食的珍贵。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清朝《朱子家训》
当每一份饭菜送到我们面前的时候,不只有农民的辛苦,还有社会正常的运转,饮水,煤气,物流正常,才能让每餐一粥一饭,进入我们的身体,保障我们的健康。所以,当我们吃饭时,要想到正是无数人的辛苦才有了便利的生活。一粒粮食从种下,但自己的餐桌,是经历了多少环节,哪一个环节出问题,可能吃饭都不是件轻松的事。
所以普通人能做到的,必须做到的,就是珍惜每一口粮食,杜绝浪费。只有这样,才算是为抗衡粮食危机和未知的变数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三:居安思危,身体力行
杜甫曾经有过饥馑的经历,一家老小和孩子没有吃的。
“痴女饥咬我”“小儿强解事,故索苦李餐”“野果充糇粮”要是每天将野水果当饭吃,那可不是件快乐事。至于驼背的白发老妇,去捡深秋的橡子充饥,我们在皮日休的诗词里看得见。
“人言力耕者,岁旱亦有粮。
吾道固如此,安得苦怅怅。”唐朝曹邺《夜怀有做》
这虽然说的是古代,用勤劳的耕耘,获得丰硕的粮食,可以抗衡旱灾。用在当代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就是说人们努力的工作,积累更多的社会财富,才会抗衡一切灾难。
这也是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努力工作,用自己的辛勤和汗水为社会创造财富。另外一方面,要节约粮食,从自身做起!
让我们共同打造更加坚实的社会,创造更繁荣的未来!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