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菱学诗”中,林黛玉为什么坚决不让学陆游?
以前写过一篇文章详细讨论《红楼梦》中的诗歌水平以及曹雪芹的诗词观点,特别是在“香菱学诗”这一段中,集中体现了作者“重唐轻宋”的诗词观,源于严羽的《沧浪诗话》。
林黛玉作为小说中才气最高的诗人,自然是符合作者本身诗词观的。
具体的诗词观论点,这里就不重复了,我们只看林黛玉为什么坚决不让学陆游。
其实细看原文,林黛玉并非让香菱不要学陆游,而是针对香菱提出的最爱的两句陆游诗的风格进行批驳否定。
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
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
香菱提到陆游的这两句诗很有趣,是她喜欢诗的初衷,林黛玉既然已经认了这个徒弟,自然是想尽职尽责地引导香菱,指出正确的入门方向。
对于诗词爱好者来说,陆游这两句诗的描写虽然精致有趣,于情感却是如古井无波,并无深意——用黛玉的话来说,这就是“浅近”。
浅近,就是浅显易懂的意思。浅显易懂难道不好吗?当然不是。
这两句诗的最大的问题,是在于字词精致,内涵却空洞了了——黛玉所指的“浅近”,是指没有情感内涵,并非要把写诗故意搞得晦涩难懂。
“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单就文辞来说,其实是上上之品。既对仗严谨,又入微细致,特别是“凹”字的使用,虽然偏却不算僻,反倒是带出一些趣致来。
这结构精巧的句子,问题在于缺乏诗人的情感投射。至少在单独拿出来的时候,我们从精致的景色描写中看不出背后诗人的情感。
就好像冯延巳的“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也算得上传世好句,但是李璟就调侃他:“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这景色摆在那里,和你有什么关系啊?这虽然是君臣之间的笑谈,其实揭示了文学创作,特别是写诗的一个奥秘——寓情于景。
即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所有景物描写,都要有诗人自己在里面,都要用来表达诗人的情感。
陆游这两句诗,看不出他到底是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区别于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空境却情感特色丰富,陆游的“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过于清淡,甚至寡淡,因而失去了诗歌最基本的抒情言志功能,顶多算得上文字墨趣。
就好像欧美的文字填空游戏,要做好不容易,但是做完了,你会发现并没有什么意义。
在很多初学写诗的人来说,写诗就是字词搭建,这不正是文字填空吗?完成了自己的诗作之后,就雀跃欢呼,再去进行下一轮填空游戏。
创作变成为诗而诗,忘记了诗歌最基本的抒发情感功能,沉迷于精巧文字和平仄合律的创作之中。
这是舍本逐末。
这种字词搭建、平仄拼凑因为规则的明朗性,是比较容易达到的,因此很容易让初学者产生成就感,并沉迷如此。
这是创作诗歌的大忌。
所以我专栏里教大家学习平仄格律,也是再三交代,我们学习平仄,最终的目的是在规则之上的超越。
要学会格律,但是不要因为格律而忘记了写诗的初心——情感表达。
林黛玉作为香菱写诗的老师,考虑也是一样的,她怕初学者香菱陷入宋诗那种对字词、对仗等修辞方式的极致追求,而忽视了诗歌的正途。
所以她建议香菱先去读杜甫,李白,然后王维,总之就是走唐诗的情感为先路线。这种淳朴、旺盛的情感表达,才是诗的根本。
至于其他规则、文字修辞,是锦上添花的事情,所以放在后面。
话说回来,陆游这两句诗也并非全无内涵。这两句诗在陆游作品中是好句,但是由于情感的过于寡淡,无法独立成为千古名句。
情感太淡、太隐藏,即使技巧用到极致,也比不上有技巧的情感充沛。
书室明暖终日婆娑其间倦则扶杖至小园戏作长
陆游
美睡宜人胜按摩,江南十月气犹和。
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
月上忽看梅影出,风高时送雁声过。
一杯太淡君休笑,牛背吾方扣角歌。
整首诗都散发着陆游的闲情。
这两句写闲景,是没有问题的,在修辞对仗上甚至可以说已入化境,所以香菱喜欢它,更有数不清的诗词爱好者也喜欢这种意境。
不过也确实满满的宋诗味道,充满了匠气。
宋诗的特色,就是太冷静、太孤清。和重情感的唐诗来比,既是区别,也是毛病。这也是宋诗无法和唐诗抗衡的原因,写得最像唐诗的就是王安石的“半山体”,随意间就站稳了宋诗第一的高峰。
“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是一个带着书卷气的无聊看客的闲情,非常冷静地一种口吻的描述,并且这一切与诗人似乎毫无关系。
重修辞,不重情感,重精致,不重抒发,这种文风特色既容易误导香菱的文学之路,更容易让香菱的少女心思变得孤清,所以林黛玉坚决不让香菱学习这种诗风。
并不是诗句写得不好,而是写作方式不适合初学者,情感隐藏方式不适合香菱的少女个性。
林黛玉还真是个良师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