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月前,龙马君做了一个关于查士丁尼大瘟疫的选题,文章后来在一个较知名的公众号上发表。
提到查士丁尼大瘟疫,龙马君用一个数字来概括它的破坏力——40%。拜占庭帝国大约损失了40%的人口。
虽然阅读了大量的资料,对于这场1500年前的瘟疫,龙马君其实并没有太多触动。那毕竟是医疗条件极端不发达的古代,而龙马君更关注的是查士丁尼大瘟疫对于历史走向的影响。查士丁尼大帝的罗马复兴梦是否因此而终结?萨珊波斯是否也收到同等影响?阿拉伯人的崛起是否也拜这次瘟疫所赐?
对于上述问题,一个“40%”的数字就足够说明问题了。
一个月前,龙马君去图书馆摘抄资料,顺道借了两本关于中世纪黑死病的书,一本是欧洲史学者约瑟夫·伯恩的《中世纪的世界:黑死病》,另一本书名就叫《黑死病》,硬版封面,颇为精美,作者名字忘了。
两本书前半部分都大段描写了黑死病的惨状,龙马君并不感兴趣,毕竟是七百多年前的事。龙马君真正想了解的是黑死病爆发与随后3R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及罗马法复兴)的关系,对于前半部分,龙马君只想找一个数字,作者对于死亡人数的估计——可惜并未如愿。
作为一个曾经的工科生,与很多读者老爷一样,龙马君在了解某个事件时倾向于找寻数字,数字简单明了,比大段冗长的描述更能说明问题。事实上,太多历史上的事件最后也只留下了一个数字,比如战争,比如那些大的瘟疫。
这几天,龙马君觉得,数字远远不是历史的全部,特别是对于那些亲历者。
与各位读者老爷分享下1500年前亲历查士丁尼大瘟疫的历史学家的记述。
“我在这段历史中插入自己的亲身经历,在这场灾难(即查士丁尼大瘟疫)开始的时候我还只是个学童,然而在随后的几次瘟疫中,我失去了几个孩子、我的妻子、一些亲属和仆役。几十年过去了,似乎我的不幸还没有就此结束。现在我已经五十八岁了,就在写下这些内容的两年前,瘟疫在四个小纪(即六十年)第四次袭击了安条克,除了先前失去的亲人,我又失去了一个女儿和她的儿子。”
这段记述来自写作六卷本《教会史》的埃瓦格里乌斯,他记述了发生在他身上的历史。此刻再读,与两个月前感受迥异。
历史似乎总是不断重复,原因或许就在于我们只关注历史事件,而忽视了那些亲历者的痛苦。以将来人的视角,我们也终将成为历史的亲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