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节日——七夕,如今又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
七夕又称“乞巧节”“女儿节”,起源于上古,兴于汉代,盛于两宋。该节日最初并非如今人们所认为的这样,直到后来牛郎织女的传说逐渐定型并广为流传,才渐渐成为以女性为主题,祈愿人美手巧、生活幸福的情人节。
小知识:
实际上,中国古代广泛承认的情人节是农历三月初三——上巳节,情人间互赠香草、沐浴合欢。
七夕节由星宿崇拜演化而来,牛郎织女的故事也是由此而生。
牛郎、织女的名称首次出现于《诗经·小雅·大东》中。此时的“牛郎”“织女”还只是天上的两颗星子:“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睕彼牵牛,不以服箱。”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杜牧的这首《秋夕》被人们广为传诵,其内容说的正是牛郎织女的传说。他还有一首《秋夕》,也颇为有名:
云阶月地一相过,未抵经年别恨多。
最恨明朝洗车雨,不教回脚渡天河。
织女星、牛郎星在民间传说中逐渐拟人化,成为我们后来所熟知的织女和牛郎。再后来,百姓们以丰富的想象力将故事进一步演绎,从而产生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
民间称织女为织女娘娘、七星娘娘,她手巧善织造,是妇女、儿童与情侣的守护神。七夕不仅是“鹊桥相会”的日子,还是织女娘娘的诞辰。在民间,这一天最重要的习俗是“乞巧”:女子们祈求织女娘娘赐予自己灵巧的双手,许愿让她保佑自己的婚姻。
罗隐的《七夕》一诗描述了这一盛况: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清乾隆 缂丝七夕乞巧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除了“乞巧”,民间不同时代、不同地区还有许多其他习俗,可谓繁多而浪漫。
如“对月穿针”,又称“斗巧”。
《西京杂记》记载:
“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
女子们在这天纷纷比赛结彩线、穿七孔针,穿得最快者则为胜,可获得输者的一份礼物。不仅如此,宫中还流行在这天举行“斗巧”活动。
《舆地志》记载:
“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
《开元天宝遗事》道:
“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
宋代严蕊有一首《鹊桥仙》描述的就是这一习俗:
碧梧初出,桂花才吐,池上水花微谢。
穿针人在合欢楼,正月露、玉盘高泻。
蛛忙鹊懒,耕慵织倦,空做古今佳话。
人间刚道隔年期,指天上、方才隔夜。
其他习俗还包括“储七夕水”。据说七月七日这日的水有神奇妙用,可治疗烫伤、瘌头等疾病。
这个说法大概来源于牛郎织女的故事。七仙女就是在七夕之日下凡洗澡的,而她们用过的水便是神水了。晨起去河边汲水后泡上鲜花,女子用此水洗头、洗脸便能获得美貌。
还有“拜床母”。“七七”在古代是指生命周期,七夕此日以女性神为主导,有儿童的家庭会于这天在儿童床边设上贡品,拜“床母娘娘”,保佑儿童平安健康长大。
“染指甲”。西南一带至今流传着,在七夕这日用凤仙花染指甲的习俗。据说这么做,织女娘娘会保佑你找到如意郎君。
“观星”“听悄悄话”。七夕这日,牛郎织女星比平时更加明亮,正是观星的好时间。人们会摆上应季的瓜果,坐在院中看两颗星星隔着银河遥遥对望,为后辈们讲一些古老久远的传说。白居易《长恨歌》中有名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反映的不仅是皇帝与贵妃的情浓,更应和了“听悄悄话”这个传统。据说女子若能在七夕这日的瓜棚下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窃窃私语,便能够获得矢志不渝的爱情。
七夕在后来的演变中逐渐成为爱情的象征,与此相关的诗词也颇多。除了《长恨歌》中耳熟能详的“七月七夕长生殿”,还有“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出自秦观的《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七夕的历史悠久,各种习俗也是如此浪漫,可惜现代鲜少有人愿意按照传统习俗来过了,不过是互相送送礼物、情侣之间约会罢了。
作者:奇妙丸
图片来源:
Pixabay.com
清代 顾绣花鸟草虫图册 故宫博物院藏
END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