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手如云,人才辈出的两宋词坛,众多名家之中,一枝独红的李清照尤为引人注目。
她是婉约词派的代表词人,被后人称为“婉约词宗”。
她的词别树一帜,情感真挚自然,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易安体”。
李清照所处的时代,重重封建礼教束缚着妇女的自由,这可位飞扬恣意的女子却不走寻常路,有着超出常人的见识与胆魄。
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凭借着自身才华突出重围,从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与那些男性大作家平起平坐,千年以来,唯此一人。
1. 文采出众,见识不凡
古代的文化教育,从未将女子考虑在内,要出现一位才女并非易事。
可以读点书,认些字,可若想在这方面有所作为,不仅会显得格格不入,还要面临世俗礼教的巨大压力。
但李清照是幸运的,出生在一个非常开明的士大夫家庭。
父亲李格非是进士出身,“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是当时的著名文人。母亲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善于写文章,文学修养也不一般。
丰富的藏书,开放式教育,浓厚的书香氛围,加上天资聪颖,让李清照年纪轻轻便已饱读诗书,显现出非凡的才华。
十六七岁时,就写出了那两首著名的《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一时间李清照在京城名声大噪,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
不仅震动了当时的北宋文坛,也让后世文人激赏不已, 由衷地赞叹:人工天巧,可称绝唱!
李清照二十多岁的时候,还写过一篇理论著作《词论》。对宋朝前辈大家的成就予以肯定的同时,也毫不客气地指出了他们的缺点,逐一点评道:
“柳永虽精通音律,但用词太俗,品位低。”
“张先、宋祁等人只是偶有佳句,算不上名家。”
“晏殊、欧阳修、苏轼,对他们来说,作词是小事一桩,可问题是不谐音律,根本不能算词。”
“王安石、曾巩,文章写的非常好,不过他们的词却令人笑倒,读不下去。”
“晏几道、贺铸、秦观、黄庭坚倒是会作词,可惜各有不足之处。晏几道的词缺少铺叙,贺铸的词不爱用典。秦观的词美则美矣,但缺少神韵。黄庭坚的词内容很充实,可是总有一些小毛病。”
此语一出,引起轩然大波,整个北宋文坛一片哗然。他们没想到,一介女流,竟敢挑战权威。
他们批评李清照不尊重前辈,太狂妄,并嘲讽: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事实上李清照并非狂妄自大,妄加评论,所言不是没有道理。
只是在那个男性主宰一切的时代,如此一针见血的批评实在让人难以接受。
李清照的才华,就连对她的行事作风颇为不满的王灼都十分认可,并大加赞赏:
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
不仅拥有过人的才华,更有独立的思想,她的眼界和视野远胜一般人。
2. 不拘一格,特立独行
中国文化讲究委婉含蓄,用词太过热烈直白容易为人所诟病。
尤其是女子,若把闺房琐事和夫妻生活公开写入作品中,无疑会受到批评和指摘。毕竟在那时候,相夫教子,操持家务才是正经女子该做的事。
但李清照不在意这些条条框框,她有才有情,不仅要写,还要笔下生花。
情窦初开的时候,羞怯又欢喜的李清照大胆道出少女情思:“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和赵明诚结婚后,两人志趣相投,恩爱非常,李清照沉浸在新婚燕尔的甜蜜中,更是直白的写到:
晚来一霎风兼雨,洗尽炎光。理罢笙篁。却对菱花淡淡妆。
绛绡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笑语檀郎:今夜纱厨枕簟凉。
把夫妻间的闺房趣事写得如此引人遐想,放到现代来说就是赤裸裸的撒狗粮。可在宋代,那就是惊世骇俗了。
王灼直接批评道: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藉也。
但李清照并没有把世人对她非议放在心上,不仅言辞大胆直率,行事风格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牡丹亭》中,同样是生活在宋朝的杜丽娘,连自家后花园都不能去。
可李清照不仅读书填词,还跑出去到处玩,甚至爱喝酒,小酌怡情也就算了,居然还贪杯,经常喝得酩酊大醉。
身为女子,这样好的酒量,即使在今天也不多见,何况在传统礼教盛行的宋朝。
在她现存的五十余首词作中,半数都和酒有关:
“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沉醉意先融。”深闺寂寞,百无聊赖,喝酒。
“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雪中赏梅,来了雅兴,喝酒。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夫君走了,思念成疾,喝酒。
“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心情不好,忧愁难解,也要喝酒。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漂泊无依,思念家乡,更得喝酒了。
高兴了便喝酒助兴,伤心了也要借酒消愁,她的一生,从未停止饮酒。
不仅酒量好,李清照还爱赌博,三天不赌就手痒,用她自己话说就是:予性喜博,凡所谓博者皆耽之,昼夜每忘寝食。
并对自己高超的赌技十分得意,为此还专门写了《打马图经序》,表达了她的愿望:使千万世后,知命辞打马,始自易安居土也。
李清照的特立独行,让她才名远扬的同时也饱受舆论非议,世人既惊叹于她的才华,也对她行事作风的不讲究颇有微词。但她自己却乐在其中,活得洒脱而又自在。
3. 胸有丘壑,不让须眉
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曾经到李格非家做客,并把他不久前所作的《读中兴颂碑》拿出来和李格非探讨。
这首诗主要是歌颂唐王朝平定安史之乱,并赞颂了中兴功臣,在当时很有名,许多文人都提笔应和。
待字闺中的李清照读了这首诗后,却有不同的看法,也和了两首诗《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
五十年功如电扫,华清花柳咸阳草。
五坊供奉斗鸡儿,酒肉堆中不知老。
胡兵忽自天上来,逆胡亦是奸雄才。
勤政楼前走胡马,珠翠踏尽香尘埃。
何为出战辄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
尧功舜德本如天,安用区区纪文字。
著碑铭德真陋哉,乃令神鬼磨山崖。
子仪光弼不自猜,天心悔稿人心开。
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
李清照一针见血地指出:唐玄宗玩物丧志导致朝政腐败,奸臣当道才是安史之乱发生的根本原因。
她认为唐王朝平定安史之乱不值得歌颂,那些在战场上不知名的健儿猛将才是平息叛乱的最大功臣。
并在诗中劝诫宋徽宗,当吸取历史教训,引以为戒。
小小年纪便有着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就连南宋的大哲学家朱熹都说“如此等语,岂女子所能。”
李清照还有一首笔力千钧的代表作《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此时,金人的铁骑早已踏破了汴京的城门,往日的繁华化为泡影。
山河破碎,故土沦丧,百姓流离失所,四散奔逃。可南宋朝廷却偏安一隅,不思进取。
项羽在有退路的时候尚且不愿偷生,选择战斗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如今的朝廷却没勇气和金军拼死一战,把江山留与后人愁。
看着朝廷一退再退,李清照悲愤地嘲讽道:“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南来尚觉吴江冷,北狩应知易水寒。”
她希望朝廷能出现像东晋王导、刘琨这样的英雄人物,但现实是举朝上下无一人站出来主张作战,全都躲在南方不吭声,没有一点男子气概。
李清照骨子里向往壮怀激烈,可杀而不可辱的英雄豪气。可惜她一介弱女子,能做的只有在笔端倾诉心中的不平。
她呐喊:“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若不是女儿身,定要上战场抛头颅洒热血。
她始终思念北方的故土,盼望朝廷能够直捣黄龙,早日收复大宋江山。
和忧国忧民,宁折不弯,公开和朝廷叫板的李清照相比,多少畏畏缩缩的男子在她面前黯然失色。虽为女子,她的胆识和胸襟却让众多须眉汗颜。
回顾李清照的一生,才女似乎都逃脱不了坎坷曲折的命运。上天给了李清照幸福美满的前半生,却让她的后半生却充满了苦难。
国破家亡,丈夫早逝,珍藏的文物流失殆尽,再嫁不过百天,便惨淡收场。生活潦倒,没有子嗣,晚景更是凄凉。
李清照在乱世中颠沛流离,独自承受着这接二连三的沉重打击,难以想象她是如何坚持下来的。
苦难没有消磨她的意志,反而让她愈发坚强。
她没有忘记赵明诚的嘱托,最终完成了《金石录》的整理,并把它献给朝廷,使赵明诚的毕生心血得以流传。
写诗填词也从未间断,用她的生花妙笔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清朝学者李调元由衷地钦佩李清照: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郑振铎先生更是极力称赞:“李清照是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诗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诗人。”
时光如白驹过隙,多少人都淹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中,但李清照却以其夺目的才华闪耀在时光的银河里。
她的才情和风骨从未曾远去,恰如她笔下的桂花: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