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最热的国产电视剧非《三十而已》莫属,
开播一周,豆瓣评分8.0,
每晚更新后,都会屠榜热搜,
最高纪录是2天,上了37次热搜。
“全职太太是独立女性吗?”
“精致穷的生活值不值得过?”
“丁克族意外怀孕,孩子留不留?”
“结婚到底是图什么?”……
这个剧从女性年龄的角度切入,
探讨爱情、婚姻、家庭、事业等话题,
剧中三个女主人公,
分别代表了30岁女性的三种状态:
未婚、已婚未育、已婚已育。
写出这部剧的编剧张英姬是个85后,
她说自己这三种状态都经历过,
剧情中很多细节都来自她的真实生活经历
和对身边人的观察,
我们专访了她,聊了聊《三十而已》背后的故事。
一开始,《三十而已》靠“爽”出圈。
王漫妮在奢侈品店做销售,同事抢她客户,她一瓶水泼到对方脸上。相亲男想在她面前炫富,她礼貌地微微一笑,用对方的拜金逻辑回击:“我很贵的,你买不起。”
顾佳是个高知全职太太,仅凭一颗橘子就追踪到老公身边的潜在第三者,孩子被同学家长欺负,她二话不说甩掉高跟鞋,上手肉搏以一敌二。
但这真的是一个主人公一路开挂的爽剧吗?被cut吸引点进正片,你会发现完全不是:人到三十,活得到处是忍耐做低,委曲求全。
比如从外地来上海打拼的王漫妮,一心想在大城市扎根,工作努力到急性肾炎发作,单身的她身边都没有人帮忙打个120。为了省钱她顿顿吃盒饭,但店里不小心丢了条裤子,奖金不够赔款,就等于一个月白干。
比如本地乖乖女钟晓芹,嫁了个工作稳定脾气沉闷的老公,不仅工资要全数上交,每个月只有一次性生活。吃饭时两人无对话、各自刷手机。她不会开车,老公开车,但是上下班老公从来不接送,都让她自己叫车。吵架时对方还直言:当初结婚就是为了省心。
顾佳的社交地位不断提升
最有戏剧性的一幕,是智商情商双高的顾佳,为了儿子上幼儿园,努力讨好校董夫人王太太,脱了鞋光脚送王太太走了21层楼之后,终于成功进入太太社交圈。没想到合影的时候,太太们一字排开人手一个爱马仕,顾佳背着香奈儿限量款,也不得不知趣地把包藏在背后,然而最后还是被人从合影中裁掉。
到了三十岁,人的生活会发生什么改变?最明显的就是变得更“物质”。比如出行不愿意再去住青旅,而是要从普通舱升到行政舱。比如住的房子要换更大的,小孩上的幼儿园想进最好的。比如庆祝生日不是吃个蛋糕、开个派对就算了,而是要去五星级酒店泡温泉。
《三十而已》的三位女主角在酒店套房庆祝生日
剧中人物的这种心态,也引来一些争议:顾佳一定要把儿子送进最好的幼儿园,是不是绑架老公?王漫妮一心想找个经济条件好的伴侣,算不算拜金?钟晓芹离婚以后花钱如流水,是不是说明婚后她老公收掉她的工资卡是对的?
随着剧情的深入,主人公们的社会关系徐徐展开。目前热议的话题,已经从表面的婚姻家庭关系,逐渐深入到阶层焦虑、独居养老、男女性别差异……
这也是《三十而已》和过往许多国产都市剧不同的地方:它的笔触真实、准确且当下。剧情不再纠结于没完没了的婆媳矛盾,或者是塑料姐妹花的撕逼戏码。相反,台词处处戳中年轻人最真实的心态和困境:
“你留在大城市赚的是什么?赚岁数吗?”
“一台饮水机一百块,(租房的)我只能拥有一个饮水泵。”
“出月子的第一天,我感觉顾佳已经死了,活下来的是许子言的妈妈。”
“生活的本质,就是千难过去还有万难。”
“婚姻不是避风港,都想避风谁当港?”
写出这些台词的编剧张英姬是北京人,85后。她本来想当战地记者,却阴差阳错读了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从2014年开始,她基本上保持着一年写一部戏的节奏,《三十而已》是她的第五部作品。和剧中人物一样,她也正经历30+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三位女主人公的故事里都有她的影子。我们专访了她。
以下为她的自述:
写三个30岁女人的故事,这个想法起始于2018年,当时我女儿一岁。
很多人说,顾佳碰上的富太太圈人手一只爱马仕的情节,很像《我是个妈妈,我需要一只铂金包》。但实际上这个情节在我第一版的剧情大纲里就已经有了。当时这本书还没出,查我的交稿日期都有记录。
也是在我们开拍的时候,又遇到美剧《致命女人》、韩剧《浪漫的体质》播出,这肯定不存在我们借鉴他们的问题,我觉得说明全球范围内,大家都在相同的时间段关注到了女性话题,只是每个国家的创作都有自己本土的特色。
这部剧的三个主人公王漫妮、钟晓芹、顾佳,分别是单身、已婚、已育,她们的状态我都经历过,每个人身上都有我自己的影子,是从我内心生发出的三个人物。
写这部戏的时候,我有一些明确的不写的点,比如说我不写婆媳矛盾,剧中已婚的顾佳、钟晓芹都没有和婆婆生活在一起。
我也不写闺蜜撕逼,尽管这样能多写几集,能撒狗血,但我还是想尽量写一些自己有感触的新话题、新人物、新关系。
直面女性的欲望
我在设定这三个主人公的时候,没有回避她们的欲望,也不回避争议性。有欲望不代表是不好的,人有欲望,会推着自己往更好的地方去。当下这个时代,女性身上新的东西,就是她们地位越来越高,可以直面自己心里的欲望。
顾佳就是一个国产剧里全新的全职太太形象。她一点儿也不被动,在家里实际上是一个攻城略地的角色。她鼓励老公辞职出来开烟花公司,公司稳定之后做主买大房子,又要把孩子送进顶尖的幼儿园,她永远想着我要往上蹦一蹦,这是她的欲望,所以她才会去混太太圈。
我身边有很多朋友本身是高知,或者生孩子之前在职场有不错的位置,她们即便当了全职妈妈,也会有明确的自我规划,依然自律,而不是从前大家很死板的认知中,和社会脱节的那种。
和顾佳不同,王漫妮是一个小城市来的沪漂,她的名字谐音是want money。她人很聪明,长得漂亮,工作上又舍得拼命,做奢侈品店销售接触到的客户都是有钱人。在这样的前提下,她一个月挣15000,就舍得花7000在上海市中心租老破小,宁肯要城里的一张床,要守在能看到上海最繁华的霓虹灯的地方,就是说这个女孩她对更好的生活是有追求的。
她也会说想嫁给一个经济条件不错的人,我觉得这无可厚非。我很反对一提到独立的女孩,就说她只能搞事业,不能谈恋爱,这太假了,这个阶段的女性,谁不渴望爱情?
前几集有一个情节,一个衣着朴素的中年女人到王漫妮的店里,花百万买高级定制的珠宝。原来她和老公白手起家,从烧烤摊打拼到财务自由,这时候她老公把养在外面的小三带回来,提出离婚,她拿到赔偿金,就想为自己花钱。
王漫妮知道这是冲动消费,有一瞬间犹豫,想和她说再考虑一下,但是最后还是什么都没说,把卡给刷了。写这场戏的时候,我认真抉择了一下到底要不要刷这个卡,最后还是想力求真实,王漫妮想阻止,是来自于她的纯善,但是她最终刷了,这来自于现实。
她们身上的傲气从来没被打掉过
有人说顾佳一定要把孩子送进顶尖的学校,是在贩卖焦虑,这个我并不同意。
我在剧作上给她的焦虑做了铺垫,她们家并没有富贵到不用再奋斗,或者说可以放松的阶段。当初给顾佳的丈夫许幻山设定了烟火设计师的职业,也是想增强家庭不稳定性,开烟花厂相当于是坐在一个火药桶上,没准哪天一把火就全都没了。
而且作为一个妈妈,想要在能力范围内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教育资源,我觉得这个应该不是一个不正确的东西。
顾佳实现欲望的方式之一是去太太圈,但是她一直在提醒自己,我不属于这个圈子。她感觉到被冒犯的时候,也会直接告诉王太太,不是你有钱就能搞定一切。她内心有她坚守的正直的东西,她的学识是她进了太太圈依然敢于输出价值观的底气。
后面顾佳在这个圈子里深度介入,开了一个甜品屋作为太太团聚会的场所,在这之后她会有迷失,她会有点飘,然后发生了一些事又让她再从这个圈子里退出来,有一个很完整的逻辑链。
前面有一场戏,大家可能都没注意到:钟晓芹在顾佳家里吃饭的时候,说人如果拿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迟早要以另一种方式还回去,其实那句话是有深意的。这也传达了我的价值观,肯定是不推崇那种富太太的生活的。
王漫妮也是一样。她遇到一个有钱的男性追求者,从游轮追到她工作的店里,这让她很心动,飞蛾扑火一般冲过去,两人发生了关系。
第二天早上醒来,漫妮看到地上都是这个男人在她店里消费的纸袋子,突然起身,很严肃地强调她从来没和客人发生过关系。
这里其实我是想表达她身上的傲气,她不希望被误解是个随便的人。后来漫妮在这段感情里受挫,也很快抽身,无论剧情怎么发展,她坚持的东西,从来没被打掉过。
新时代闺蜜情:互助而不是撕逼
三位女主角中,钟晓芹的家境介于顾佳和王漫妮之间。她是被父母宠着长大的上海女孩,在事业上没有什么大的追求,下班后就趴在沙发上追剧。有网友说,这三个人生活环境完全不同,不相信她们之间会产生友谊。
对于三个女主角的交集,我想了很久,最后给她们在空间上设置了连接点。顾佳是高级公寓的住户,王漫妮工作的奢侈品店在公寓楼下的商场里,而钟晓芹在公寓和商场同属的物业公司上班。
她们三个人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好朋友,顾佳和钟晓芹是大学室友,后来钟晓芹帮王漫妮保住了工作,王漫妮又帮顾佳买到经典款的包,成为她打开太太圈的钥匙,她们三个才成为朋友。
这三个人里很明显能力最强、条件最好的是顾佳,一般这种角色会帮朋友开金手指,但是在《三十而已》里,每当顾佳遇到困难,反而都是看起来最迷迷糊糊的钟晓芹帮了她,王太太、王漫妮都是钟晓芹介绍给她的。她们是互相需要的,这种设定让她们之间的友谊更纯粹。
她们从头到尾不会有撕逼的戏。现实生活中,闺蜜对我来说是能量补给站,我曾经发过一个朋友圈,说手机里最不能让人看到的一定是闺蜜群聊天群,很多东西跟你老公跟你父母都不可能赤裸相见,但都在闺蜜群里头。
我觉得闺蜜情是很美好的,我不喜欢写那种为了戏剧感撕逼的东西,我自己不相信,写出来就不好看。
没想到观众说他们是渣男
这部戏是从女性视角出发的,但是观众骂许幻山和陈屿是渣男,这是我没有想到的。
我并没有想制造男女对立,没有要通过踩踏男性的方式去构建故事。因为一旦这样做,故事就站不住脚,观众会觉得你那么优秀的女性,当初怎么会喜欢那样一个男的?
许幻山和顾佳是标准的恩爱夫妻,这一点是没有任何掺假的。顾佳一直把自己摆在辅助的位置上,坚持亲手帮老公去整理书房,在公司称呼老公为许总,她从内心就觉得说她要很好地烘托她老公在下属面前一把手的感觉,把光彩留给老公。
他们在一起十年,前十集里,许幻山都还是一个完美的丈夫。他们俩的问题并不是出在谁是坏人,而是成长的速度不一样。
顾佳十三四岁就失去了母亲,她危机感很强,她被迫成熟。而且现实生活中也是女性比男性要成长得快,所以才有那种说法说男人至死是少年。我有一个朋友说他们这对夫妻的感觉就像许幻山是导演,顾佳是制片人,一个追求艺术,一个追求预算,这种东西架在他们之间,埋下了价值观上的分歧。
陈屿和钟晓芹也一样。陈屿这个名字的意思是,把自己活成了一座孤岛。他从小爸爸不在身边,自己要当爸爸照顾不着调的弟弟,还要努力学习,所以成长过程中他其实是非常不会跟人交流,很多事情做好了也不愿意说,也不知道说给谁。
他来到上海以后,相亲认识了钟晓芹这么暖的姑娘,他是想好好经营这段婚姻的。他们俩的问题在于男女思维方式的差异。
钟晓芹和陈屿吵架的时候,谈到他们吃饭不挨着坐、衣服分开洗,她讲这些琐碎的问题,其实是在谈她感情上受伤的感受,希望对方能哄一哄她,但是陈屿就很直男,一心想解释清楚这是怎么回事,是当初我把你的真丝衣服洗坏了,你让我别碰你的衣服了。我觉得这不是谁的错,而是两性在思维方式和沟通方式上有鸿沟。
他们俩的戏都是这种很细腻的小戏,但是又很反应大家的共性。反正我在家和我老公吵架的时候也是这样,吵到最后就吵不下去了,只能算了,就不说了。
我看到成片的时候,我觉得杨玏老师演得很好,实话说我剧本的呈现更凉,但是杨玏通过表演,呈现的是一种人到中年的疲惫感,是给这个角色加分的东西。后面许幻山和陈屿都会有他们的成长,大家可以继续往下看。
我永远只想写当下最新的东西
这部戏总体来说写作过程比较顺利,故事梗概和分集大纲很快就通过了。不过有个难点是台词非常难写。现实题材的度很难把握,一但你抖的包袱很多,它就有点不够现实,但如果平淡,又有点水。
我以前写过《好先生》、《恋爱先生》等作品,都是都市剧,但并不是女性题材。写男人戏的时候,你可以像做梦一样,写一个你心目中很理想的男性形象,但是写女性故事,我还是觉得一定要摸得到真实感。所以当我自己经历了结婚、生子的过程,才能更好地把握它。
我的很多台词来自于对身边人的观察。王漫妮说:“一台饮水机只有一百块,但我只拥有一个饮水泵,我负担不起的不是这个东西的价格,负担不起的,是带着他们一起搬家”,这就来自我一个北漂的朋友,他跟我说租房最烦就是搬家,所以只能用很简易的东西,我听到就会记在心里头,消化加工成角色的话。
钟晓芹怀孕以后,顾佳和她说:“当了妈以后,你最大的感受就是憋屈,憋屈在一个叫妈妈的头衔里,什么身材走样,情绪变坏,这些都不是最糟糕的,你知道我出了月子的第一天,我突然感觉到顾佳已经死了,活下来的是许子言的妈妈。我经常看见许子言我就在想,他什么时候能快点长大,能一个人睡觉,一个人吃饭,能管理好他自己的情绪,能把我还给我。可事实上,是我离不开他。”
这段话首先是顾佳劝慰晓芹的,但是其实也是她说给自己听的。说完这段话,她转身就放下自尊心,为了儿子的入学名额去敲了王太太的门。
播出的时候,很多朋友给我发微信说对这段当台词很有感触。这种当了妈妈之后复杂而矛盾的感受,其实是我自己生孩子之后和朋友吃饭聊出来的。我想这也是很多现代女性在妈妈头衔下的一个心态。我们这一代已经不会说像我们父母那一辈,稀里糊涂就生孩子。女性都很想实现自我价值,但你成为妈妈了之后,你又不得不牺牲掉一些东西,这个过程中有痛苦有快乐。
除了三位主角之外,我在她们身边的角色身上,也尽量找到更新的、更有意思的戏剧冲突。比如,顾佳的爸爸是一个明事理的人,他拒绝女儿要接他共同生活的提议,主动提出了去养老院。
钟晓芹的妈妈,选小两口都不在家的时候来帮他们做饭收拾屋子,晓芹做手术,医生问谁陪着进去,妈妈主动说让陈屿陪,父母不再歇斯底里霸占着孩子,但是他们独自生活时养老又成了子女心头的忧虑,这就是新的形态。
我处在三十岁这个年龄,一方面感觉到现在社会给女性的选择更多了,另一方面也察觉到选择带来焦虑。外界对女性又是比较苛刻的,身边人都对你有期待,你也会希望自己做到完美,否则就特别自责。
我写这部戏的目的,就像剧名一样,开始于对30岁女性状态的探讨,落脚于“而已”这种态度,我希望在最终结尾的时候,大家能感受到这种鼓励,有得到缓释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