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各大高校录取通知书的陆续发放,今年的高考已经尘埃落定。从2009年第一届“鲁迅青少年文学奖”开始,这一面向广大学生的作文赛事就备受关注。通过这一平台,我们陆续发掘了严澄峰、欧彤、李缘泽等一批未来的文学新星。
2019年,还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读高中的于念可获得第十一届鲁迅青少年文学奖(上海地区)一等奖。目前,她已被北京大学中文系录取。近日,记者再次采访了她,和她聊聊中学时代读过的书,听她谈谈对大学生活的期待和规划,言谈之中感受到的是丰富的阅读带给她——一个高中毕业生所具有的思想高度和深度。
问:你读过哪些关于鲁迅的书籍?其中对你影响最大的是什么?
于念可:读过《野草》《呐喊》《朝花夕拾》和《且介亭杂文》等。
对我影响最大的是《野草》。在读《野草》以前,我印象中的鲁迅先生是一个向黑暗高举投枪的英勇斗士,他伟大光明正确,总是嬉笑怒骂、无私无畏,在“搬动一张桌子,几乎也要血”的年代里以血荐轩辕,横眉冷对千夫指。但《野草》向我诠释了一个更为丰富深广的鲁迅,将他对于自我的反思与剖白、对于出路的彷徨和求索极坦诚地展现在我的面前。
于念可
鲁迅并不是生而知之的圣人、奥林匹斯山上无所不能的宙斯,并不是从来都无所畏惧、坚定明晰。他和每一个在时代中挣扎,试图背负着过去的枷锁破开新路的奋斗者一样,是在做着“向黑暗彷徨于无地”的事业。他执着于对黑暗现实的战斗,又无法轻易找到改变现实的出路;他否定了廉价的预约给人们的对于黄金世界的幻想,却又看不见真正给人们带来光明和信心的未来在哪里。这份虚无所带来的深刻矛盾,给同黑暗势力孤军作战的鲁迅,带来了前进的羁绊与沉重的阴影。《野草》之中充溢的飘渺不定、阴暗诡异的意象,萦绕不散的灰暗萧索、悲凉绝望的氛围,便是这种彷徨迷茫情绪的具象化。
但在迷雾萦绕之中,在喧杂与激荡之巅,有一件事始终清晰:“我将大笑。我将歌唱。我独自远行。”黑暗、迷惘、彷徨,是每个寻找出路者必须正视的命运与必将承担的苦痛,而鲁迅选择担负起一切,在绝望中继续行走,试图撑住黑暗的闸门,放人们到光明的地方去。鲁迅所看到的总是黑暗,但他却以满腔热情来看待黑暗,这背后是对生命,对光明,对民族,对生民的大热爱。“绝望正与希望相同,大恨恰是大爱的起点。”这一对看似无法调和的冲突,造就了《野草》隽永的意义,使我在他冰冷而苦闷的文字中,仍然能体察一份深沈的勇气与信念,使我懂得在无法逃避的荒诞、朽败与死亡面前,仍然有值得去寻觅与坚持的光明存在。“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问:你还记得去年鲁迅青少年文学大赛上写的文章吗?对你而言,鲁迅精神意味着什么?
于念可:我记得我的文章主题是在娱乐至上的信息时代呼唤以文学为载体的自我反思、社会反思。
鲁迅精神对我而言意味着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深挚广泛的人文关怀、对社会弊病的敏锐体察与张口言说的勇气。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腐朽黑暗,处处皆是弊病,而现在的社会已焕然一新。但再光明的社会也有黑暗的角落,也有被遮蔽与被损害的人群,也有未被正视的问题与待改变的事情,我们永远不该因满足而停滞不前。文学是一双眼睛,可以去看见;文学是一张嘴,可以去表达。文学是多面的,但其中必然有一面,承载着先锋性、批判性、庄严感与深沉的思索。孔枝咏女士的小说《熔炉》推动了韩国在性暴力犯罪方面的立法,这便是一个榜样。鲁迅写作的毛笔叫做“金不换”,我以为好的文学,应该当得起这三个字。
于念可书法作品
问:你最喜欢看什么类型的书?对于阅读,你有什么方法和技巧吗?你认为能够考取北大中文系和日常的阅读积累有什么关系?
于念可:文史哲社各方面的书籍我都十分喜欢,最爱看涉及中国历史的书籍。用国史家张荫麟先生的话来说,“明国族绳绳之使命,庶无馁于任重而道艰;表先民烈烈之雄风,期有效于起衰而振懦。不有述往,何以绍今?”
我阅读的方法是多看、多记、多理解、多温习,多运用。
多读,读书不应局限,“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各方面的书籍都可博学旁收。
多记,读纸质书时我习惯用滴墨书摘软件的扫描识别功能做笔记,为每本书单独建一个文件夹,便于整理查找;用kindle看书时我会使用自带笔记功能,看完一本后集中导出笔记到手机,定期重温。
多理解,对于知识含量较大的史学、社会学类书籍,我看完一个章节后通常会在脑内搭建思维导图,使知识结构清晰;对于不理解的概念,我会及时标注查找。
多温习,对于自己比较喜欢的书籍,我很少读一遍就扔下,会在一段时间后有针对性地重读,或阅读整理后的笔记。
多运用,我习惯将新近读到的东西运用在自己的写作或网络上的发言中,加深印象,强化理解。
考取北大中文系和我的阅读积累有很大关系。高中阶段,语文是我最大的优势。阅读积累对我完成阅读理解、古诗词赏析有着很大的帮助,使我能够深入体察作者的细腻情感与语句的作用,而非机械地向答题框架中填塞答案;在作文方面,阅读积累则帮助我以清晰的逻辑、丰富的材料、行云流水地表达阐释深刻的观点,从而稳定维持一类上的水平。课外获得的大量语文奖项也对我顺利获得中文系录取名额有所帮助。
问:对即将来临的大学生活有什么规划?
于念可: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中文系教授,立德立言,有所建树。因此,在大学阶段,我首先希望能够“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广泛摄取知识,提升专业水平,为进一步研究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我计划开创个人公众号,坚持创作和表达。如有机会,希望能够出版个人文集,向社会传达自己的想法与声音。对我来说,功利时代的文学宽阔而岑寂、清醒又迷离,我们藉她学会温柔与宽厚,在充斥抨击、举报、自我、盲从、裹挟、暴力、愚弄、冷眼的双城记式的时代中照见黄埃散漫后头的烟云竹树,在口中反复咀嚼那些飘渺美丽的词语。
文学是非功利的寄居之所,面对山重水阻,用或高昂热忱或低回婉转的声气,执著地论说所有的伟大和卑琐;文学也是万千世界与菩提的总和,极包容又极深阔,拈花静笑,将广阔无垠的人类思想共同体安植在纷繁芜杂的人间,让卑微失语的小人物,也能超脱时空与自我的禁锢,触到这个时代和璧隋珠般珍贵的精神自由。我希望和同道之人一起,始终坚持对于文学的热爱和信念。
魏小潭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