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 ​专访鲁迅青少年文学奖特等奖获得者席轶群:去复旦大学继续追问“鲁迅是谁?”

​专访鲁迅青少年文学奖特等奖获得者席轶群:去复旦大学继续追问“鲁迅是谁?”

随着各大高校录取通知书的陆续发放,今年的高考已经尘埃落定。从2009年第一届“鲁迅青少年文学奖”开始,这一面向广大学生的作文赛事就备受关注。通过这一平台,我们夜陆续发掘了严澄峰、欧彤、李缘泽等一批未来的文学新星。

近日,记者有机会采访了2018年第十届“鲁迅青少年文学奖”特等奖获得者席轶群。几日前,她收到了复旦大学中文系的录取通知书。

2018年,在第十届鲁迅青少年文学奖(全国赛区)比赛现场,还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读高一的席轶群一挥而就写成了佳作《鲁迅是谁?》,获得了比赛的特等奖。她说,鲁迅是五四运动时期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的重要代表,他对民族的复兴、对青年人的关怀和文学转型时期对现代文学的发展都做出了特别的贡献。目前,她已被复旦大学中文系录取,能在更广阔的天地里继续追问“鲁迅是谁?”

她读过鲁迅的《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以及多个散文集。其中,令她印象最深刻的是《阿Q正传》。她说:“鲁迅把所要表达的意思浓缩在阿Q这个人身上,集中反映了他对中国人表现出来的一些行为和行为背后的思想的深刻剖析和反思。”

图片

席轶群

由于学习生活紧张,席轶群阅读的一个方法就是把在课本上读到的喜欢的文章,再找出来,集中阅读。这种方法不但能够帮助自己更深入地理解课本上所学的内容,还能扩大自己的阅读范围,是高中生阅读值得推荐的好方法。此外,她也会有针对性地读书,读一些名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如果遇到自己不喜欢的书,会先放一放。

上高中之后,席轶群在学校语文特级教师黄荣华的引导下,读了很多经典名著。如《美的历程》《复活》,还有《人类群星闪耀时》等,这为她的阅读打下了深厚的基础。此外,她对古诗文也特别感兴趣。上初中的时候,有一次,席轶群无意间读到张九龄的诗《感遇其一》,其中有一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时,她被诗人坚持个人政治理想以及追求人格的追求所感动。于是,她便爱上了古诗词,并从初二开始参加上海市古诗文阅读大赛,一直坚持到高三。在这其中,她多次获得一等奖,并发现自己不但对古诗文有兴趣,还在这方面很有潜力。在学校担任学校诗社副社长时,她还为同学们开设过几次关于《诗经》和《楚辞》的专题课。

图片

席轶群的书架

席轶群也有自己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她说自己做笔记的方法可能和大多数人不太一样。“当我看到一句话的时候,我常常会问自己: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他是如何想的?”而当看到一些情节描述的时候,她也总是在思考这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发生的?有哪些意义和价值?“我会一直思考,直到我想清楚了,才会把它记下来。”这种不断刨根问底的阅读习惯和方法锻炼了她的思维能力,总让她比其他人理解得更深,感受得更多。

最后,席轶群说,很感谢能有机会参加鲁迅青少年文学奖这样的比赛,在参赛过程中她发现了自己的兴趣和想要继续探究的愿望。在她看来,鲁迅的精神就是无论在任何境况下,都能够坚持自己的理想和对社会的关怀,他永远战斗,绝不向虚伪和丑恶低头;他心怀大爱,全是为青年和中国呐喊。席轶群说:“这种精神是在任何时代都值得人们敬佩向往、为之努力的,因此,对‘鲁迅是谁’的追问是他的力量与我灵魂的深刻共振。”

图片

获奖证书

图片

附获奖作文:鲁迅是谁?

鲁迅是谁?

“他是伟大的文学家。”“他是20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地最广者。”“他是中国高尔基。”人们这样说。

但在我眼中,他是一个有思想、有力量的“深根者”。

他是用毛笔书写现代中国的现代中国人。鲁迅先生的字,我是有幸见过的。落笔铿锵,涂改甚少,让人了然他的文字是自然流淌出来的。百草园中嬉戏奔忙,社戏台下深情凝望,风筝影里茕然惆怅……泼墨千万点,至今仍跳珠般跃动着笔力万钧。但更多的时候,他长叹的是“吟罢低眉无写处”。任他文辞高绝,刀笔撕破华彩,便是一个中国的勃然大怒欲加之罪。“现代中国人”的身份听来何等开明美好,毛笔又是何等翰墨清香,但现代中国的麻木不仁他逃不过,文字狱般的浩劫他亦逃不过。他的希望倾注在了青年身上,但即使出工资使之过活,展读来信直至深夜,倾尽全力长谈相帮,他们仍然“一个个地被了捕”。于是他沉吟许久,《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挥而就,却于沉默之中,有一种“总有人再记起他们来的”的深切自信。惯于长夜,深味光明。

他是潜入中国文化最深处最深刻的清醒者。读罢《红楼梦》,字字看来皆是血,他会喟然一句“悲凉之雾,遍披华林,然能呼吸领会者,唯宝玉而已。”我想我们同样可以说,“唯鲁迅而已”。大观园中的宝玉享尽荣华却味尽悲凉,鲁迅看尽人情而呼吸悲凉。从他开始,建立于中国古代基础上的小说的题材不再止于狐鬼花妖才子佳人,而有了贯通古今模板化普遍化的鲜活淋漓的跳脱。我们所以桎梏于此是由于自身认为的对中国文化的清晰认知,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而偶有奇思的,则翻出新意,山不是山,水不是水。但到最后,先生阅尽沧桑直至斑斑点点几行陈迹,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他写,仍写那些为人熟知的典故;然而推演的同时加以庄严与荒诞强烈冲击的浪潮,便有了穿越千年的力量。因为史书陈迹他呼吸领会,现代中国他亦呼吸领会,才能够形成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千古叩问,才能够从笔下飞出一只被他从巨石中一眼看穿的鹰。深知溪谷,直飞杳冥。

他是以外国神矢射中中国灵台的神箭手。风雨如磬的黑暗中,他抬起头来,寄意寒星。历史再次体现了其惊人的相似性,“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但他没有低头,而是呐喊出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破帽遮颜,漏船载酒,仍要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每念及此都会忍不住想起“洞穴理论”,人们都睡着,而他见过了光亮,并未逃离洞穴而直扑过去,却是返回洞穴而企图劝说。他扶持着“刚健质朴的文艺”,呐喊着一代人的希望,瞄准了中国久已沉睡长眠的“灵台”,挽弓如月。他用尽全力,使他的“外国神矢”飞得又快又远。他射中了吗?他自知,是“灵台无计逃神矢”的。然而他射中了吗?正如洞穴理论的结局,人们并未因此而心旌震颤,至少没有震颤到为之觉醒改变的地步。他把自身广大的牵念化作文字,一箭而出本是出色地完成了任务,“速朽”即可;然而跨越时空,文章不朽,余音绕梁。渴望改变的仍然存在,与他用以改变的工具一同。毁灭价值,直击心灵。

鲁迅是谁?

中国人强调“盖棺定论”,死前,他一夜夜地失眠,让许广平“把灯打开”。许广平没有明白他的意思,他却一直想着万室皆明,让他看看远方的人们。“无尽的远方,无穷的人们,都与我相关。”

他是文学家、占地最广者、“中国高尔基”。他也是现代中国人、清醒者、神箭手,因而是有思想、有力量的“深根者”。我们还能说他是思想家、革命家,甚至以旧体诗交友、以《芥子园画谱》定情的国民根性揭露者……

这一切都是因为——

“万家墨面没蒿菜,敢有歌吟动地哀。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鲁迅是谁?他便是那个心事浩茫、兀然屹立在现代中国大地上的穿长衫者!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309537.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