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嘉轩后来引以为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
这是小说《白鹿原》开篇的第一句话,作为一部史诗级的名著小说,这句话似乎显得有些露骨。
白嘉轩是《白鹿原》的第一主角,他的性格沉稳持重,光明磊落,好面子,讲仁义,硬气,带有鲜明的旧社会士大夫的色彩。但是如果白嘉轩生下来就是这样的人,那反倒失去了真实性,也失去了文学作品应有的深度。
而小说开篇讲述的白嘉轩前六个妻子相继死去的故事,实际上也是白嘉轩个人蜕变和成长的过程。
《白鹿原》的魅力不仅在文坛,还延伸到影视圈,改编自小说的同名影视剧作品不少,像张嘉译主演的电视剧版,张丰毅主演的电影版等等,都是非常优质的影视作品。
但是,无一例外,在各版本的影视剧作品中,都“不约而同”的删掉了这段剧情。究其原因,就是原小说中这段描写尺度较大,并且有着很深的寓意,很难通过影像的方式准确的传达给观者。
白嘉轩娶第一个媳妇时,才只有16岁,这时的白嘉轩还是懵懂无知的少年,他“在完全无知完全慌乱中度过了新婚之夜,留下了羞于向人道及的傻样”,而这个女人一年后死于难产。
第一个媳妇的死亡,代表了白嘉轩无知时代的终结。16岁的白嘉轩为人处世还是懵懵懂懂,还带着少年无知的傻样,他对这短暂的一年的记忆也是渺茫的,所以小说仅用了短短一段话叙述这段经历。死于难产,则代表白嘉轩的懵懂无知死于腹中。这一刻起,白家未来的主人从幼稚走向了成熟。
白嘉轩第二个妻子是比他小两岁的女子,长得“模样俊秀眼睛忽灵儿”,白嘉轩和她都处于最热血沸腾的青春年华,所以彼此之间琴瑟和鸣,但是又超出了应有的尺度。两人放纵欲望,没有节制,最终导致了第二个媳妇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害痨病”死去了。
第二个媳妇的死亡,代表了白嘉轩欲望的死亡。因为没有节制导致的死亡,使得白嘉轩脱离了那种热血激昂的青年时代,他学会控制自我,懂得了爱情的滋味,可是命运的残酷带走了这个让他“由欲生爱”的女人,所以他的欲望也在悄无声息的死去了。
第三个媳妇,是一个长得非常成熟的女人,她性感迷人,风韵十足。但是此时白嘉轩在和她的关系中完全处于被动的。这个女人代表的是社会和生活带给白嘉轩的滚滚红尘,但因为白嘉轩在两任妻子死去后已走出了青春时代,所以最终这个妻子从“像一团绒球的女人”变成了“瘦成一根干枯的包谷杆子”。
这一段的描写是非常大胆的,也是影视作品无论如何也无法将其影像化的原因。而第三个媳妇的死亡,对于白嘉轩而言,代表着青春时代的完全终结。从此以后,他就变成了一个成熟的中年男人,沉默的承受着命运带给他的种种磨难。
第四个媳妇是一个枯燥乏味的女人,她对于一切没有兴趣,只是麻木的生活着,“她从早到晚只是做她应该做的事而几乎不说一句话”,就是这样一个平凡的女人,还是很快就死去了。
至此,白嘉轩已经先后“克”死了四个媳妇儿。从无知到欲望,从青春到麻木,白嘉轩的性格已经基本成型,成了一块坚硬的木头,有能力承担命运的无情,但也逐渐从激情澎湃的青春走向麻木恣睢的中年。
之后,白嘉轩的父亲白炳德也生病死了,临死前他给儿子留下一句话,“过了四房娶五房。凡是走了的都命定不是白家的。人存不住是欠人家的财还没还完。我只说一句,哪怕卖牛卖马卖地卖房卖光卖净……”
于是,白嘉轩只好在父亲死后继续娶妻。
他的第五任妻子是木匠卫老三家的三姑娘,这是个非常胆小的姑娘,她听说白嘉轩的前4个妻子相继死掉了之后,坚信白嘉轩具有某种恐怖的特征(碍于规则不便在此细说),但这让白嘉轩非常气愤,于是强行完成了洞房之夜,没想到,这个女子终于因为惊吓过度,落下了心病,不久也就死掉了。
对于这一个妻子的死,白嘉轩心有愧疚,所以在埋葬她时比前几个妻子更郑重一些。第5个妻子的死亡,代表了白嘉轩在与命运的强行抗争中失败了。
如果是正面对决厮杀之后的失败,以白嘉轩的硬气绝不会屈服,可这种失败是以妻子的死亡作为终结,而善良的白嘉轩认为这和自己的强迫不无关系,所以他还带着懊悔和自惭羞愧。
这次失败,是一次彻头彻尾的失败,在命运面前,白嘉轩显得如此渺小,这和全书的主旨也是一致的。
白嘉轩第六个媳妇叫胡氏,按照作者的描写这是个美女:“被揭开盖头红帕的时候,嘉轩不禁一震,拥进新房来看热闹的男人和女人也都一齐被震得哑了嘻嘻哈哈的哄闹,这个女人使人立即会联想到传说中的美女……”
本来胡氏对白嘉轩也充满畏惧,不让他近身,后来冷先生给白嘉轩开了一副药,连吃了100天,终于让胡氏摆脱了心魔,两人也度过了一段幸福的时光。
可是幸福没有持续多久,胡氏开始看到一些幻像,她竟看到前5个妻子出现在自己身边,还对自己又打又骂又掐。经过这一场吓,胡氏的精神也逐渐不行了,她不久之后就气绝了。
第6个妻子是美女,又和白嘉轩情投意合,但最后没能逃脱过去的魔障。实际上,第6个妻子的死亡代表着白嘉轩和自己的苦难过去的正式道别。
他经历了青春,经历了失去,经历了生离死别,经历了人生的大喜大悲,而这些经历都是通过6位妻子来表现出来的,而且是用“性”的方式来隐晦的表达,这比直接描写人生的苦悲要更深刻,更有观赏性。作为一部通俗小说,《白鹿原》在文学的深度和对观众的吸引度之间选择了一种最佳的方式。
《白鹿原》就像一曲原生态的陕北民谣,充满了野性,又不乏历史的思辨。在百年前那个特殊的时期,尽显个人命运和宏大历史交织的激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