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道光皇帝后宫妃嫔,按照其后宫位分晋升顺序和以“皇贵妃”身份执掌后宫十年的特殊经历来看,基本等同于乾隆皇帝的孝仪纯皇后魏佳氏。唯一不同的,孝仪纯皇后的儿子成为了嘉庆皇帝;而孝静成皇后的儿子成为了和硕恭亲王。
咸丰五年,时为皇贵太妃的博尔济吉特氏病重,咸丰皇帝以“侍奉皇考廿余年,徽柔素著;抚育朕躬十五载,恩恤优加”为由,将这位养母尊封为“康慈皇太后”。按照清朝祖制,皇帝应将嫡母和生母尊封为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既非咸丰皇帝生母,又非道光朝皇后,为何也能被尊封为皇太后呢?
《奕訢年表》的记载,能够回答这个疑问:
七月初一日,生母康慈太妃病重,奕䜣为之请求咸丰帝晋封皇太后,咸丰帝含混答应,奕䜣即传旨册封,咸丰帝不满。
也就是说,是恭亲王奕訢的主动请求甚至是擅自决定,成就了其生母博尔济吉特氏的皇太后身份。博尔济吉特氏虽然成为了皇太后,也拥有了道光帝皇后的身份,但咸丰皇帝和恭亲王奕訢之间的矛盾却彻底明朗化,甚至连博尔济吉特氏的皇后身份也给的含糊不定、模棱两可。
博尔济吉特氏的皇后身份,究竟被咸丰皇帝糊弄到何种地步,以至于后世将其称为“四无皇后”?
1、不祔皇帝谥号
清朝皇后的谥号以“孝”字开头,中间用“评价字”,末位必须祔上皇帝的谥号。道光皇帝的谥号为“成皇帝”,所以博尔济吉特氏的谥号应该为“孝*成皇后”。但是,博尔济吉特氏崩逝后,咸丰皇帝将其尊谥为“孝静康慈弼天抚圣皇后”,并未祔上道光皇帝的谥号。而且,她的谥号仅为8个字,而非常规的12个字。
2、未单独修建“皇后陵”
清朝的皇后,如果崩逝于皇帝之前,一般葬于皇陵地宫,等待和皇帝“生同衾、死同穴”。当然,乾隆皇帝的第二任皇后——继皇后那拉氏已经被“不废而废”,属于特殊情况。如果崩逝于皇帝之后,本着“卑不动尊”的原则,自孝惠章皇后便开始另葬于单独的“皇后陵”。
而博尔济吉特氏并未拥有单独的“皇后陵”,被葬于道光帝慕陵的东侧——慕陵妃园寝。
3、灵位未供奉于陵寝和奉先殿
根据《钦定大清会典则例》的规定,帝后的神牌应该供奉于奉先殿,“可以朝夕顶礼,以抒思慕之诚”。每逢初一,后世皇帝和皇后还要亲自去叩拜、祭祀;“木兰秋狝”所获猎物,也要先行供奉于奉先殿。而“陵寝神牌供奉制度”自顺治年间,便已经趋于成熟,帝后的神牌应该供奉于皇陵隆恩殿暖阁,以供后世帝王祭奠。
而博尔济吉特氏的神牌既没有供奉于爱新觉罗氏的家庙——奉先殿,也没有被供奉于道光皇帝的慕陵隆恩殿,只是供奉在了“慕陵妃园寝”的隆恩殿。
4、博尔济吉特氏未得咸丰皇帝“亲临亲送”待遇
根据《清史稿·礼志·凶礼》的记载,皇太后崩逝,入葬陵寝地宫时,皇帝需亲往送行。康熙皇帝的生母——孝康章皇后崩逝时,“太皇太后、皇太后念帝冲龄,止亲送”;孝庄太后崩逝时,康熙皇帝“坚不就驾,断去车靷,恸哭步送”;孝惠章皇后崩逝时,康熙皇帝虽患有腿疾,依然“扶榻哭送,出宁寿宫西门,仰望不见灵驾,乃止哀”。
在乾隆朝编著的《皇朝通典》中,更是明确了皇太后“梓宫奉安”时,皇帝应“亲临亲送”的要求
《清实录·文宗实录》记载了博尔济吉特氏入葬地宫时,咸丰皇帝的一道谕旨:
以孝静康慈皇后梓宫、奉安慕东陵。遣恭亲王奕恭代行迁奠礼。
也就是说,咸丰皇帝并未“亲临亲送”,而是让恭亲王奕訢“恭代”了。
就此来看,博尔济吉特氏也只是获得了一个空头皇后身份,皇后该享受的待遇几乎全部被咸丰皇帝省略。一个不祔帝谥、不葬皇后陵、不供奉神牌,甚至连咸丰皇帝都未“亲临亲送”的皇后,自然是一个“四无皇后”。
更令人感觉愤慨的是,仅在孝静成皇后被入葬地宫的次日,咸丰皇帝就以“办理皇太后葬礼时礼仪疏忽”为由,下旨罢免恭亲王奕訢的一切职务,仍回上书房读书。就此来看,咸丰皇帝尊封博尔济吉特氏为皇太后的理由——“抚育朕躬十五载,恩恤优加”,基本成为了笑话。
参考文献:《清实录·文宗实录》、《钦定大清会典则例》、《清史稿·礼志·凶礼》、《皇朝通典》、《奕訢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