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杜康造出了酒,酒就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毫不夸张地说,酒,促进了人们的交往,增添了生活的乐趣,丰富了文学的题材,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刘伶三杯美酒醉三年,刘伶美酒天下传;商纣王建酒池肉林祸国殃民,人民奋起将他推翻;汉高祖醉酒斩白蛇,文君当垆佳话传,关羽温酒斩华雄,曹操酾酒临江下江南,青梅煮酒论英雄,李白斗酒诗百篇,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武松景阳冈上连喝十八碗……一桩桩,一件件,无不与酒有关。
所以,千百年来饮酒的理由千千万。王粲《酒赋》颂酒:“成朋友之欢好,赞交往之主宾。”曹操横槊赋诗,高唱:“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王维送别朋友:“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白高喊“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杜甫听闻官军胜利消息,欣喜若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罗隐屡试不第,发出了“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的感叹……但是,这些理由,在诗仙李白的一首诗面前,就显得太过简单。最好的理由,不但世人无可辩驳,神仙也难推翻。这就是他《月下独酌其二》留下的名言。
月下独酌•其二
唐 李白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这首诗大意是:天如果不爱酒,酒星就不能罗列在天。地如果不爱酒,就不应该地名有酒泉。天地既然都喜爱酒,那我爱酒就无愧于天。我先是听说酒清比作圣,又听说酒浊比作贤。既然圣贤都饮酒,又何必再去求神仙?三杯酒可通儒家的大道,一斗酒正合道家的自然。我只管得到醉中的趣味,这趣味不能向醒者相传!
李白爱酒,实不新鲜。他的很多名篇,都是酒后的灵感。“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他在长安做翰林供奉时,日日到长安市的酒馆饮酒。一日,牡丹花盛开,唐玄宗和杨贵妃去沉香亭赏花,玄宗心血来潮,要听李白作词的新曲。而此时,李白在酒家已经喝得大醉。但他依旧杯不离手,一边举杯一边吟出了这首诗。李龟年一路寻来,将他扛回沉香亭,他又乘醉写下了流传千古的三首《清平乐词》。
这首诗题为《月下独酌》,李白以此为题共写四首诗,人人熟知第一首:“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而对后面三首不甚了解。这是第二首。这首诗通篇议论,其主旨就是阐述要饮酒的理由。这个理由比古往今来任何人的理由都要充分,令世间一切爱酒人士寻找的理由都弱爆了。因为他不是从凡人的角度去写,而是与天地对比,与神仙对比,与贤人圣人对比,从而得出充分的理由,让人无可辩驳。
诗篇开头从天地“爱酒”说起。以天上有酒星、地上有酒泉,说明天地也爱酒,再得出“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的结论。接着论人。人中有圣贤,圣贤也爱酒,则常人之爱酒理所当然。“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又以贬低神仙来突出饮酒。从圣贤到神仙,结论是爱酒不但有理,而且有益。最后将饮酒提高到最高境界:通于大道,合乎自然,并且酒中之趣的不可言传的。
此诗通篇说理,其实其宗旨不在明理,而在抒情,即以说理的方式抒情。这不合逻辑的议论,恰恰十分有趣而深刻地抒发了诗人的情怀。有人认为,诗人的爱酒,只是对政治上失意的自我排遣。这固然是一个方面,此诗中他的“酒中趣”,也许是这种难以言传的情怀。但是,李白爱酒,却是真真实实的,无所不在的。因为只有真的爱酒的人,才能想出这么充分的理由,才能写出这么多关于酒的诗篇。
这首诗,写出了无可辩驳的饮酒理由,铿锵有力,脍炙人口,千古流传,无人能够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