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色、姿、香、韵俱佳,花大色艳,花姿绰约,韵压群芳,为历代人们所称颂,更被拥戴为花中之王,被赋予圆满,浓情,富贵,雍容华贵之意。隋唐以来,牡丹走进了千家万户,更走进了皇宫内院。唐代中期,花开时节,“三条九陌花时节,万花千车看牡丹”,人人争相购买,竟至于“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同时,抒写牡丹的诗词大量出现:刘禹锡“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脍炙人口;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千古流传。但是,在数量众多的牡丹诗篇中,最好的是哪一首?这个问题,早在唐代就有人提出来了。
《唐诗纪事》四十:唐文皇好诗,大和中赏牡丹,上谓程修己曰:“今京邑人传牡丹诗,谁为首出?”对曰:“中书舍人李正封诗天香云云。”……这里记载的是这样一件事:唐文宗爱好诗歌,在大和年间一次赏牡丹时,文宗问大臣程修己说:“如今京城中流传的咏牡丹诗,哪一首最佳?”程回答说:“中书舍人李正封的诗最佳。”那么,李正封写的是一首怎样的诗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赏牡丹
唐 李正封
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
丹景春醉容,明月问归期。
毋庸讳言,我们今天很多人并没读过这首诗,甚至没听说过李正封这个诗人。究其原因,一是这首诗后两句曾经失传,现在很多版本只有前两句。二是李正封并非一流诗人,因而名作不多,影响不大。三是后来刘禹锡写出了更为脍炙人口的《赏牡丹》一诗,这首诗的风头便被压下去了。
这首诗大意是:早晨盛开的牡丹花色彩浓艳,就像佳人不胜酒力。夜晚观赏牡丹花,赏花人的衣服上也沾染了浓郁的花香。那些灿若云霞的牡丹花,使赏花人如坐春风,目酣神醉。一直到深夜,月上柳梢头,人们还舍不得离去。
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两句对仗工整,用词委婉、含蓄。国色,即一国之色,形容牡丹色之浓艳。朝,早晨。酣酒,醉酒。天香,天外之香,形容牡丹香之奇异;这两句以“酣酒”为比喻,以“染衣”为衬托,从色、香两个方面极写牡丹的高华富贵。从这两句中,又诞生了一个成语:“国色天香”。从此,“国色天香”遂成为牡丹的代称。而牡丹又常常被人比喻美人,所以,“国色天香”也比喻女子的美丽。丹景春醉容,明月问归期。这两句主要通过描写赏花人来衬托牡丹花的美丽迷人,烘托手法的运用,收到了极好的效果。
这首诗大量使用比喻、拟人、烘托等手段,将不易描摹的牡丹花的美丽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令人身临其境,仿佛看到了芬芳浓艳的花朵,闻到了沁人心脾的花香,妙不可言。“国色朝酣酒”,一句是以花拟人。“天香夜染衣”,妙在一个“染”字,将花香四溢的情形准确传达出来,简直是点睛之笔。“丹景春醉容,明月问归期。”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描绘赏花人的表现,来反衬花开之美丽,花香之浓郁,可谓神来之笔。
此诗一经流传,满城传唱,其中前两句被人誉为“朝野通赏之”的佳作名句。后人多有模仿和化用。刘禹锡诗句“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其中“国色”一词,就出自李正封的“国色朝酣酒”句。南宋词人辛弃疾在其《鹧鸪天•祝良显家牡丹一本百朵》中的有“天香夜染衣犹湿,国色朝酣酒未苏。”一句,就是化用了“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辛弃疾的词虽变动了诗句顺序并在句后加词,以延伸其意义,以求对牡丹花的描述。却因描述过于直白、言透,而使得此句诗文的意境稍浅,耐人寻味的空间也小了一些。
至于宋代傅察的“半醉西施晕晓妆,天香一夜染衣裳”,金代王寂的“应嗔国色朝酣酒,赐予羽衣如太真”,明代余翔的“可是三花分少室,天香夜染绿罗衣”,清代陆求可的“洛阳国色朝酣酒,一捻香痕,岁岁还依旧”等,很多诗句,都是对“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两句的化用,不胜枚举。
不过,非常遗憾的是,李正封的《赏牡丹》后来被许多写牡丹的诗词超越,到了今天,沦落到几乎无人问津了。这也正验证了赵翼的诗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