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23年11月,纳粹党领导人希特勒在德国慕尼黑的一家小酒馆内发动了政变,并劫持了当时德国的国防军司令洛索夫和巴伐利亚的行政长官卡尔,即“啤酒馆暴动”。
希特勒本想通过逼迫卡尔和洛索夫与自己合作的方式来建立起新政府,但却在三天后就被抓捕下狱,啤酒馆暴动也随之失败。
啤酒馆暴动事件
在希特勒服刑的9个月里,他对政变进行了深刻的经验总结,并重新规划好了出狱之后的夺权计划。他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将魏玛共和国改造成为他的”希特勒帝国”。
希特勒重建纳粹党,纳粹党得以二次崛起
公元1925年年初,希特勒刑满释放。在出狱之后,他第一时间找到了当时巴伐利亚的行政长官,向后者表示自己非常后悔发动啤酒馆暴动,希望能够得到巴伐利亚政府的宽恕。
因此,巴伐利亚政府撤销了先前对纳粹党和希特勒本人的一切限制,这才使希特勒有能力重新建立起纳粹党。(纳粹党在啤酒馆暴动之后就遭到了沉重打击)
重建之后的纳粹党成员合影
仅仅过了不到两个月,纳粹党就重新出现在德国的政坛之上,拥有重建之功的希特勒顺理成章的再一次成为了党首。与之前相比,此时的希特勒对纳粹党的控制能力更强了。
8月,希特勒要求纳粹党核心成员之一的恩斯特·罗姆重建纳粹冲锋队,并扩大其规模。很快,冲锋队的人数就增长到几十万余人,成为纳粹党和希特勒手中的利剑。对此,《Encyclopaedia Britannica》(大英百科全书)一书中曾经提到:
“From January 1931 it was headed by Ernst Röhm, who harboured radical anticapitalist notions and dreamed of building the SA into Germany’s main military force. Under Röhm SA membership, swelled from the ranks of the Great Depression’s unemployed, grew to 400,000 by 1932 and to perhaps 2,000,000—20 times the size of the regular army—by the time that Hitler came to power in 1933.”
(译文:从1931年1月起,该组织由恩斯特·罗姆领导,他怀有激进的反资本主义思想,并梦想将南沙建设成为德国的主要军事力量。在罗姆的领导下,成员从大萧条时期的失业人数增加到1932年的40万人,到1933年希特勒上台执政时,其规模大约是正规军的20倍。)
在笔者看来,希特勒在出狱后最大的改变,就是对冲锋队的扩建。
在先前的啤酒馆暴动事件中,希特勒手中能够控制的武装力量非常薄弱,就连与警察对战都无法获胜,更不要提和当时的国防军作战。因此他才会决定自行培育一股武装力量,成为纳粹党和自己登上德国政治核心的坚实后盾。
当冲锋队的规模日益扩大之时,纳粹党的影响力也在逐步扩大。每当有其他党派想要遏制纳粹党的发展时,冲锋队便会出现,并保障纳粹党集会安全召开,同时避免纳粹党高层领导的人身安全遭到威胁,为纳粹党和希特勒最后夺取德国的最高控制权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正在柏林街头游行的冲锋队
纳粹党上台执政,希特勒掌控整个德国
时间来到公元1929年,这一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重大变故,即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虽然这次经济危机是美国最先爆发的,但很快就波及到了德国。
在此之前,魏玛政府光是处理战后的善后事务就已经非常乏力,如今更是无法解决经济危机所带来的大萧条。而希特勒则抓住这一机会,猛烈抨击魏玛政府的无能,煽动德国人与政府之间的敌对情绪,开始为纳粹党夺取政权铺路。
与此同时,希特勒提出了他的政治主张,即改善所有德国人的生活水平,要百姓们都吃得起面包、喝得上牛奶。因此,纳粹党再一次获得了德国人的普遍支持。对此,牛津大学副校长Alan Bullock(艾伦·布洛克)在《Adolf Hitler》(阿道夫·希特勒)中曾经提到:
“Unremitting propaganda, set against the failure of the government to improve conditions during the Depression, produced a steadily mounting electoral strength for the Nazis. The party became the second largest in the country, rising from 2.6 percent of the vote in the national election of 1928 to more than 18 percent in September 1930. In 1932 Hitler opposed Hindenburg in the presidential election, capturing 36.8 percent of the votes on the second ballot.”
(译文:在经济大萧条时期,政府未能改善经济状况,坚持不懈的宣传为纳粹党带来了稳步增长的选举力量。该党成为全国第二大党,从1928年全国大选的2.6%上升到1930年9月的18%以上。1932年希特勒在总统选举中反对兴登堡,在第二轮投票中获得36.8%的选票。)
受多方势力胁迫,不得不任命希特勒为总理的总统兴登堡
至公元1932年,纳粹党已经占据了国会大部分席位。次年,希特勒得到了魏玛政府的第二任总统保罗·冯·兴登堡的任命,成为了德国的总理。
在笔者看来,希特勒之所以能够走进魏玛政府的政治核心,历史机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当大萧条来临后,德国人的生活水平再一次掉头向下。此前德国人就一直身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遗症之中无法脱身,并对魏玛政府怀有敌意。在德国人看到魏玛政府仍无力解决经济危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时,就对政府失去了全部的希望。
与此同时,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党突然给予了德国人新的希望。即便希望简单又直接,即让所有的德国人都能够过上好日子,但是却是所有德国人都梦寐以求的事。虽然德国人并不知道纳粹党是否有能力实现这一目标,但此时除了将希望寄托在希特勒身上,也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了。因此,希特勒才会有机会成为德国的新总理。
极善于演讲的希特勒
魏玛共和国覆灭,纳粹德国取而代之
公元1933年2月,希特勒亲手策划了国会纵火案,将位于柏林的国会大厦焚毁,随后就在国内大肆抓捕非纳粹党成员。对于此事,如今仍然存在着许多争议。对此,《Encyclopaedia Britannica》(大英百科全书)一书中曾经提到:
“The supposed arsonist was a Dutchman, Marinus van der Lubbe, whom some have claimed was brought to the scene of the crime by Nazi agents. Others have contended that there was no proof of Nazi complicity in the crime, but that Hitler merely capitalized on van der Lubbe’s independent act. The fire is the subject of continued debate and research.”
(译文:据称纵火者是荷兰人马力努斯·范德卢布,有人声称他是被纳粹特工带到犯罪现场的。其他人则认为,没有证据表明纳粹参与了这一罪行,但希特勒只是利用了范德卢布的独立行动。火灾是一个持续辩论和研究的主题。)
被大火吞噬的国会大厦
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并没有直接的证据能够表明国会纵火案是纳粹党直接所为。但是,纳粹党确确实实在纵火案后达成了削弱其他党派势力的目的。
这与罗马帝国时期暴君尼禄焚烧罗马城,并将罪责栽赃给基督教会的手段如出一辙。
一个月后,希特勒着手修订宪法,目的是使自己和纳粹党的活动不再受到《德意志国宪法》的约束。当时仍有许多议员反对授予希特勒这样的权力,但是在冲锋队的威胁下,议员们不得不为了保全自己而投下了同意票。
最终,国会通过了《授权法案》。该法案授权希特勒可以突破宪法的限制,建立起独裁的德国政府。与此同时,国会也将放弃先前的职能,不再审议任何有关希特勒政府的相关法案。至此,魏玛共和国宣告灭亡,取而代之的则是德意志第三帝国,即纳粹德国。
不难发现,此时纳粹党的”敌人”已经变成了各个反对纳粹主义的党派。
也就是说,纳粹党在当前这个时间节点已经获得了绝大部分的德国人的支持。因此,纳粹党不必再担心自己无法参与到竞选之中。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纳粹党的一些行动都是为了修改宪法,使希特勒获得凌驾于《德意志国宪法》之上的权力,所以才会发生国会纵火案。
成为德国领导人的希特勒
但是,当时各派在国会中的代表比例依旧能够使希特勒的《授权法案》无法通过。所以希特勒才不惜动用冲锋队的力量,以武力的方式迫使议员们同意签署这一个会影响德国历史进程的法案。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希特勒之所以能够上位,其实还是使用了政变的手段。
结语
通过上述论述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希特勒之所以能够颠覆魏玛共和国的统治,使德国进入到“纳粹时代”,是因为他采取了十分极端的手段。当他建立起冲锋队之后,魏玛政府便无法轻易撼动他与纳粹党在德国的地位和影响力。即便魏玛政府和魏玛国会意识到希特勒是一个危险分子,也无法绕过冲锋队将他逮捕。毕竟此时的纳粹冲锋队的规模,已经远远超出了魏玛国防军的数量。
当经济危机到来时,希特勒又公开站在了魏玛政府的对立面,将当时共和国所面临的困境都推卸到魏玛政府的身上。虽然魏玛政府确实要为当时的大萧条背负一定的责任,但这无疑也成了希特勒获得民众支持的最大资本。
当绝大多数的德国人都拥护希特勒,并支持纳粹党上台执政时,希特勒的领导人地位就已经基本上坐实了。即便国会纵火案在当时就被调查清楚,是为纳粹党的栽赃行为,想来也不会对纳粹党的地位造成冲击。在普通德国人看来,纳粹党已经成为改变魏玛社会现状的唯一希望,只有希特勒才能带领他们走出困境。然而希特勒只给德国人的生活水平带来了短暂的提升,很快就给整个德国带来了更大的灾难。
参考文献:
1.《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2.《Adolf Hitler》,Alan Bullock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