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屹立在梵蒂冈的教皇国,其实是世俗君主和罗马教皇利益交换的产物

屹立在梵蒂冈的教皇国,其实是世俗君主和罗马教皇利益交换的产物

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法兰克人就成为了这片土地新的主人。经过多年的经营,法兰克王国已经成为了欧洲大陆上具备一定影响力的大国。但是由于当时法兰克王国墨洛温王朝的君主已经被宫相所架空,导致整个王国的控制权都落入了查理家族的手中,查理·马特已经成为了王国的实际控制人。屹立在梵蒂冈的教皇国,其实是世俗君主和罗马教皇利益交换的产物

法兰克王国的实际控制人:宫相查理·马特

查理·马特死后,其子矮子丕平承继了他的基业,继续统治着整个王国。但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导致他无法合法加冕为王。为此,丕平找到了身在罗马的教皇,希望借助教皇的权威和影响力来帮助自己获得法兰克王国的王位,由此便引发了后来的”教皇加冕”和”丕平献土”事件。

那么丕平献土事件,究竟是一个具备着什么性质的事件?该事件又对后来法兰克王国、法兰西王国、罗马教廷乃至整个中世纪的欧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屹立在梵蒂冈的教皇国,其实是世俗君主和罗马教皇利益交换的产物

法兰克王国国王丕平三世,也称矮子丕平


矮子丕平击败卡洛曼,独掌法兰克王国大权

虽然基督教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元年左右,但是基督教会的历史转折点却出现在公元8世纪。纵使公元4世纪时基督教会曾因罗马帝国皇帝颁行的《米兰敕令》而获得了合法的传教地位,无疑是基督教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但与公元8世纪发生的事件相比,重要性还是略低了一些。屹立在梵蒂冈的教皇国,其实是世俗君主和罗马教皇利益交换的产物

君士坦丁所颁布的《米兰敕令》,使基督教拥有了合法传教的权力

公元741年,有着铁锤称号的法兰克王国强权宫相查理·马特因病去世。濒死之际,他将自己的权利一分为二,赐予了矮子丕平和卡罗曼二人。起初矮子丕平和卡洛曼二人之间的关系还算比较融洽,将父亲留下来的法兰克王国治理的井井有条,因此法兰克王国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分裂现象。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二者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激烈,矛盾点在于谁来做法兰克王国唯一的实际控制人。对此,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的刘林硕士在《试论查理·马特及其时代》一文中曾经详细提到:

在查理的时代,王权衰落,宫相们成为法兰克国家的实际统治者···在他最后几年,王位出现了空缺,查理在无王的情况下继续掌握权力···卡洛曼作为长子得到奥斯特拉西亚,这是丕平家族传统的核心地区和家族的根基地,所以卡洛曼实际上是这一家族的继承人。丕平得到了纽斯特里亚和勃艮第,他被赋予公爵的身份。所以查理死后暂时并没有出现争权夺利的混乱战争,但这一平衡也很难维持。

屹立在梵蒂冈的教皇国,其实是世俗君主和罗马教皇利益交换的产物

奥斯特拉西亚地区的首府梅斯

公元746年,二人进行了最后的博弈,最终以矮子丕平的完胜而告终。失去大权的卡洛曼为了保全自己的安全,只得选择进入修道院内潜心钻研基督教,从此法兰克王国成为了矮子丕平的囊中之物,一切政令皆出自他一人之手。

然而即便此时的矮子丕平已经是实际意义上的王国国王,但是他的正式身份依旧为王国宫相。只要他贸然称帝,必然会遭来各地诸侯的讨伐和后世的唾骂。因此,他必须寻找到一个合法继承王位的理由,于是基督教会就成为了他的目标。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王权的来源只有两个方面:其一为君权人授;其二为君权神授。原法兰克王国国王的权力即为君权人授,是全体法兰克人主动赋予了国王管理整个王国的权力。但是对于丕平来说,他无法从君权人授这一领域获得权力和地位,毕竟他的所作所为本就是谋逆之举,又如何能够得到法兰克人心甘情愿的举荐呢?

那么这时候摆在丕平面前的只剩下了一条道路,即从神权手中获得世俗君权。而当时欧洲各国普遍信仰基督教,基督教教皇无疑就成为了授权的关键人物。因此,丕平才会在接下来的时日里不断与教皇接触,为的就是让教皇以宗教的名义授予他王国国王的身份。屹立在梵蒂冈的教皇国,其实是世俗君主和罗马教皇利益交换的产物

法兰克王国地理位置图

矮子丕平拉拢教皇,并得到教皇的认可和加冕

公元751年,矮子丕平的使者来到了罗马城,向教皇暗示希望能够得到基督教的支持并成为法兰克王国新的国王。使者曾言,如今的法兰克王国国王除了在签署政令时还能够起到一些作用外,其余的事务皆出自于宫相丕平一人之手,整个国家也都是在丕平的治理下才能够具备稳定发展的条件。

当时罗马教廷正处于危机之中,周围的伦巴第人时刻准备攻入罗马城内。为了拉拢法兰克人,教皇迎合了使者的说辞,并声称一个国家当然是要由掌握实权之人接手统治,理应获得国王的身份与其权力相对应。同年,罗马教皇派遣了大主教动身前往法兰克王国为矮子丕平涂油加冕,法兰克王国也从此进入了加洛林王朝时代。屹立在梵蒂冈的教皇国,其实是世俗君主和罗马教皇利益交换的产物

丕平正在接受加冕

不过需要额外提到的是,矮子丕平一共接受过两次加冕。第一次为公元751年,也就是他废黜法兰克王国墨洛温王朝末代国王希尔德里克三世的那一年,为他加冕的则为罗马教皇派出的大主教。第二次加冕则发生于公元754年,这次罗马教皇亲手为其加冕。对此,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的王敦书教授在《矮子丕平加冕疏证》一文中曾经详细提到:

···丕平接受了两次加冕,一次是751年11月在苏瓦松由美因兹主教圣布尼法斯膏油加冕,一次是754年在圣丹尼斯修道院由罗马教皇斯蒂芬三世履行。751年丕平篡位时,实行了三 种仪式:传统的法兰克国王的登基仪式(在武器敲击声中由武士举于盾上而立为王的选举仪式)、由圣布尼法斯施行的希伯来人的膏油仪式和罗马王冠的加冕仪式···

矮子丕平之所以会举行两次加冕仪式,其实主要原因在于当时世俗君权和罗马教皇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在第一次加冕仪式中,为丕平加冕的为大主教,而并非是教皇本人。虽然主教为其主持的加冕仪式一样能够赋予丕平合法地位,但是毕竟不如教皇亲手为其加冕来的更有说服力。而且涂油礼和当时世俗世界传统的国王加冕礼的意义是存在着本质的不同的,因此丕平想要获得理想中的合法地位,就必须再举行一次世俗的加冕礼。屹立在梵蒂冈的教皇国,其实是世俗君主和罗马教皇利益交换的产物

教皇正在为丕平举行加冕仪式

而教皇之所以愿意亲自为其加冕,原因在于丕平向前者表示出了足够的诚意和尊重。在教皇亲自前往法兰克王国求救时,丕平不仅亲自出城迎接,还主动放下国王的架子为教皇迁马,更是承诺会帮助教皇收复失地。

一切现象都表明,丕平自愿将自己国王的身份置于教皇的权威之下,因此教皇才会亲自为其举行二次加冕仪式,并公开宣布法兰克王国世代国王都必须从加洛林家族中选举。如果有人胆敢违背教皇的命令,那么他将会被教皇逐出教籍。因当时欧洲大陆上的多个国家都已经完成了基督教化,因此教皇所制定的惩罚机制还是非常有效的。

自此,再也无人敢于指责丕平权力的来源是否合法,而加洛林家族的地位也在法兰克王国内部稳定了下来。虽然后来的加洛林王朝还是被卡佩王朝所取代了,但这是发生在加洛林王朝已经绝嗣的背景下,因此教皇对此也并没有多说什么。屹立在梵蒂冈的教皇国,其实是世俗君主和罗马教皇利益交换的产物

公元12世纪左右绘成的加洛林王朝世系表

为回报教皇,矮子丕平献出土地

前文已经提到,教皇之所以愿意扶持矮子丕平的势力,主要是为了借助法兰克人的力量来对抗伦巴第人,以此保全罗马城和整个罗马教廷的安全。有着丰富政治经验的矮子丕平自然懂得这一道理,因此为了报答教皇的恩情,他决定帮助教皇击退对罗马构成威胁的伦巴第人。屹立在梵蒂冈的教皇国,其实是世俗君主和罗马教皇利益交换的产物

掠夺了教廷财产和土地的伦巴第人

当然,就算矮子丕平出尔反尔,在得到了教皇的承认后又拒绝履行曾经对教皇的承诺,那么最终的结果也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毕竟只要教皇戳破丕平的”谎言”,丕平的家族也会在瞬间分崩离析。

公元751年,伦巴第人占领了如今意大利北部的拉文纳地区,时任教皇的司提反二世亲自赶往法兰克王国,乞求丕平派兵援助。很快,法兰克的军队就在丕平的领导下进入意大利半岛,并借助强大的军事力量迫使伦巴第人归还了这一地区。不仅如此,他还要求伦巴第人将拉文纳周边地区一并交出。屹立在梵蒂冈的教皇国,其实是世俗君主和罗马教皇利益交换的产物

位于拉文纳地区的天主教堂

丕平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主要原因在于法兰克人占据了天时地利和人和。当时他不仅打出要守卫罗马教廷的旗号,还让教皇跟随军队一同行进,极大鼓舞了法兰克人的士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或许是最早的”十字军”。

再加上丕平的军队在查理·马特时期就已经饱经战阵,战斗经验和战术配合都已经十分娴熟,这绝非是伦巴第人所能比的,所以才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能够迫使伦巴第人向法兰克和罗马教廷投降。

然而在战争结束、丕平率领军队返回法兰克王国之后,伦巴第人却突然反悔并拒绝交出先前约定的土地和掠夺的教廷财产。为此丕平再次远征,一口气灭亡了伦巴第人的国家,并接管了伦巴第人所有的领土。屹立在梵蒂冈的教皇国,其实是世俗君主和罗马教皇利益交换的产物

由伦巴第人建立起来的伦巴第王国地理位置图

公元756年,丕平将原本处于伦巴第人控制的十二座城市的控制权移交给了罗马教皇,并对外宣称这里从此为教廷的固有领土,教皇拥有对这些土地的征税权和处置权,这些地区最终成为了教皇国早期的疆域范围,而这一历史事件也被称之为”丕平献土”。对此,《Encyclopaedia Britannica》(大英百科全书)一书中也曾提到:

At Pippin’s direction,the keys to a number of cities and territories in central Italy that had submitted to papal authority were collected。The keys and a list of the cities involved,the Confession of St。Peter,were placed on the altar of Old St. Peter’s Basilica in Rome in 756。The Donation of Pippin was confirmed by Pippin’s successors,Charlemagne and Louis the Pious,in 778 and 817 respectively。

在丕平的努力下,控制了意大利中部一些城市和地区,这些城市和地区已经被移交给了教皇当局。756年,这些城市的控制权和一份有关城市的名单《圣彼得忏悔录》被放在罗马旧圣彼得大教堂的祭坛上。丕平的捐赠分别在778年和817年得到了丕平的继承人查理曼大帝和虔诚的路易的确认。屹立在梵蒂冈的教皇国,其实是世俗君主和罗马教皇利益交换的产物

存放丕平献土相关材料的旧彼得大教堂

从表面上看,丕平献土仅仅是恢复了罗马教廷的地位,并扩大了教皇的影响力和整个教廷的税收,并奠定了后来教皇国的基础。但是在此次事件过后,罗马教廷的影响力和教皇的权威就出现了逐渐上升的情况,基督教在政治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也较先前有了极大提升。

随着时间的推移,基督教和教皇甚至已经能够左右许多王国的世俗事务,包括王国国王的任命问题等等。也就是说,后来的教皇已经不再是起初单纯的宗教权威者,而是即世俗和宗教两大领域的综合性”君主”。

不过对于法兰克王国和后来的法兰西王国来说,丕平献土事件奠定了王国君主和罗马教皇之间紧密关系的基础。在后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二者一直都在各个领域里积极合作,相互保障对方的利益。比如在十字军东征运动中,最为积极的就是法兰西王国。同样,为了回报法兰西国王的支持,历代教皇也通常对法兰西持以宽容政策,为法兰西能够具备稳定的发展环境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屹立在梵蒂冈的教皇国,其实是世俗君主和罗马教皇利益交换的产物

梵蒂冈教皇国国旗,旗帜右半部分为教皇专用徽样


结语

不难发现,丕平加冕和丕平献土两个事件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因果关系,也是矮子丕平和罗马教皇二者之间的利益交换。同时,这也是世俗君权和宗教神权之间的第一次联合。不仅如今的人们这样认为,就连当时的人们也认为丕平献土事件中的利益交换实在太过明显。因此,罗马教廷捏造了一个谎言,对外声称丕平所献出的土地其实早在罗马帝国时期,就已经被君士坦丁大帝当作礼物赠送给了基督教会,以此来为丕平献土事件赋予合法性。

不过也正是因为如此,导致在后来漫长的年月里,世俗君主一直在和罗马教皇为争夺权力高低的问题而争论不休,甚至还曾经上升到了武力冲突的程度。后来历代教皇都认为,丕平献土意味着世俗君主正式向罗马教皇低头,并承认了罗马教皇的权威高于世俗君主的权力和地位。当然,世俗君主自然是不愿意赞同这一说法的。一旦承认了教皇的权威高于世俗君主这一说法,那么自己就要受制于教廷的控制,这就为后来中世纪的世俗与宗教之争埋下了伏笔。

总的来说,丕平献土事件对于后来中世纪的欧洲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起初这种影响还局限在法兰克王国一国之内,但随着罗马教廷影响力的逐渐增大,和越来越多的国家皈依了基督教,导致世俗与宗教之争越来越激烈,双方也在这一问题上产生了许多不必要的流血和牺牲。直到十字军东征结束后,罗马教廷的威望才出现了回落,此后再也没有回到当年的巅峰阶段。


参考文献:

【1】《试论查理·马特及其时代》,刘林著

【2】《矮子丕平加冕疏证》,王敦书著

【3】《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298304.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