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红楼 / 《燃藜图》暗示了如何正确解读“金陵十二钗”判词

《燃藜图》暗示了如何正确解读“金陵十二钗”判词

作者:龍乡

在《红楼梦》第五回的“金陵十二钗”判词中,秦可卿的判词位于最后。但是在解读中需要从秦可卿的判词开始,也就是说得倒过来解读。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红楼梦》的特殊性及其“真事隐去”的需要,判词其实是以逆向追溯的手法写出来的。

在文本描述中,宝玉首先看到的是晴雯的判词,然后是袭人、香菱及“金陵十二钗”,秦可卿的判词在最末位。实际上晴雯的判词所配的那副画既非人物,亦非山水,不过是水墨滃染,满纸乌云浊雾而已,即使表示朱明政权的彻底消亡,也是表示最终的结局。自此上溯到最末位的秦可卿,其判词才是真正的起始与开端。所以说从秦可卿开始依次向前(准确来说是向后)解读,才是顺解和正解。

作出这样认定的缘由是什么呢?其实是来自于《燃藜图》给我们的提醒与暗示。

第五回的开头部分写道:一时宝玉倦怠,欲睡中觉……,当下秦氏引了一簇人来至上房内间。宝玉抬头看见一幅画贴在上面,画的人物固好,其故事乃是《燃藜图》,也不看系何人所画,心中便有些不快。又有一幅对联,写的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及看了这两句,纵然室宇精美,铺陈华丽,亦断断不肯在这里了。忙说:“快出去,快出去!”

《燃藜图》暗示了如何正确解读“金陵十二钗”判词

文中提到的《燃藜图》来自《拾遗记》及六朝无名氏《三辅黄图·图部》所载:“刘向於成帝之末,校书天禄图阁,专精覃思。夜有老人,著黄衣,植青藜杖,登阁而进,见向暗中独坐诵书。老父乃吹杖端,烟燃,因以见向,说开辟已前,向因受《洪范五行》之文,恐辞说繁广志之,乃裂裳及绅,以记其言,至曙而去。向请问姓名,云:‘我是太一之精,天帝闻金卯之子有博学者,下而观焉!’乃出怀中竹牒,有天文地图之书,‘余略授子焉’。至向子歆,从向受其术,向亦不悟此人焉。”

关于小说中这段描述,及《燃藜图》的故事,红学界普遍都在“劝学”“苦读”上作文章。而我们吴氏红学的至真斋主肖文林老师于《贾宝玉看见燃藜图为啥心中不快》纠正了那些错误观点,指出:“《红楼梦》是运用庶徵谶纬手法的集大成者”;“受一些红学家的误导,几乎所有的红迷都以为这幅画是刘向勤学的故事,这幅对联也是劝学的意思。而宝玉厌恶科举考试,自然就会对这类说教产生抵触情绪。其实这种理解是错误的”;“贾宝玉看到太一精传授给刘向的《洪范五行》,唯恐谶语中的凶谶成真,引起不快乃至惊惧,于是不肯在这个房间休息。”

对于《燃藜图》中的虚构故事,红学专家们说它劝学也好,苦读也罢,但他们忽略了最不该忽略的问题,也就是这个故事是怎么产生的,是不是无缘无故就虚构出了这样一个故事?

其实这个故事的产生,与刘向和《洪范五行》所存在的渊源是脱不开干系的。

《洪范》篇名出自《尚书》。一般认为《尚书》是汉儒收集各地先秦著作,形成的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同时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其《洪范》一文中记载,周灭商后二年,箕子向周武王陈述“天地之大法”,提出了帝王治理国家必须遵守的九种根本大法,即“洪范九畴”。“洪”的意思是“大”,“范”的意思是“法”,“洪范”即统治大法。其中提出水、火、木、金、土“五行”及其性能作用。《洪范》主张天子建立“皇极”,实行赏罚,使臣民顺服。又提出“正直”、“刚克”、“柔克”三种治民方法。认为龟筮可以决疑,政情可使天象变化。后来就成为了汉代“天人感应”思想的理论基础。董仲舒以五行之序释孝子忠臣之行,夏候始昌作《洪范五行传》,刘向作《洪范五行传论》皆参以谶纬、天人感应之说。试想,假如刘向未作《洪范五行传论》,那么还会有《燃藜图》中太一之精授刘向《洪范五行》之书这个传说吗?《燃藜图》暗示了如何正确解读“金陵十二钗”判词

(刘向)

《汉书·刘向传》记载:“向见《尚书·洪范》箕子为武王陈五行阴阳、休咎之应。向乃集合上古以来历春秋六国至秦汉符瑞灾异之记,推迤行事,连传祸福,著其占验,比类相从,各有条目,凡十篇,号曰《洪范五行传论》。”那么刘向此文所蕴含的谶纬、天人感应之说具体是怎么回事呢?

谶纬,是谶书与纬书的合称。谶书是占验书,“纬”是相对“经”而言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谶者诡为隐语,预决吉凶”;“纬者经之支流,衍及旁义”。谶纬是盛行于秦汉的重要社会思潮,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纬书是对秦汉以来“纬”、“候”、“图”、“谶”的总称。谶是秦汉间儒家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后来中国民间发展为庙宇或道观里求神问卜,渐渐地更加简化为求签。纬是汉代附会儒家经义衍生出来的一类书,被汉光武帝刘秀之后的人称为“内学”,而原本的经典反被称为“外学”。

谶纬之学也就是对未来的一种政治预言。纬书是上古谶纬思想学的辑录,并非出于某一作者。谶纬出于神学,谶是方士们造作的图录隐语,纬是相对于经学而言,即以神学附会和解释儒家经书的。由于先秦天命神权,天人感应观念的流行,出现许多祥瑞灾异,神化帝王和河图洛书、占星望气等等说法。

两汉时期,主要以古代河图、洛书的神话,阴阳五行学说及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为理论依据,适应了当时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燃藜图》暗示了如何正确解读“金陵十二钗”判词

“公孙支书而藏之,秦谶於是出矣。”出自《史记·赵世家》,这个关于秦穆公时期的“秦谶”,是“谶”出现的最早记载。而《史记·秦世皇本纪》中卢生所奏献“录图书”,则又是关于“谶语”的最早记载:

始皇三十二年,秦始皇到秦国北方边境巡视,当时燕地有一很有名的方士卢生,受始皇帝之命,入海求仙回来,向始皇帝献出一册神秘的图书,上面记有“亡秦者胡也”之谶语,秦始皇看到这则谶言,理解为“大秦朝将亡于北方之胡人(匈奴)”。于是下旨:”蒙恬统兵三十万,北击于胡,略河南地。”又修筑了万里长城,防匈奴南侵,以绝亡秦之患。秦始皇死后,赵高李斯擅改遗诏,拥秦始皇第十八子胡亥为帝,是为秦二世。结果胡亥昏庸无道,导致了秦朝的灭亡,应验了“亡秦者胡也”的预言。不过“胡”并非北胡(匈奴),而是其子“胡”亥。

以上所述内容,就是《燃藜图》中太一之精授刘向《洪范五行》这个故事所蕴含的简略地的历史背景。《红楼梦》第五回甫一开始在行文中写到《燃藜图》,其真实目的和用意是什么呢?

首先,第五回重点是写《金陵十二钗判词》,把《燃藜图》放在判词之前,就是要通过其故事中的《洪范五行》在逐渐发展变化中形成的谶纬、天人感应之说,暗示并提醒读者,后文的《金陵十二钗判词》是用谶纬形式的隐语写出来的。并且告诉读者,如同“洪范”之意一般,“判词”中隐藏的是国家治理和天下兴亡。

其次,预言秦朝前景的“秦谶”,是对“谶”的最早记载,“亡秦者胡也”又是历史记载中最早的一个谶语,以此暗示读者,在“金陵十二钗判词”中设置“秦可卿”的判词是藏有深意的。将其位置安排在最后,也属于“烟云模糊法”,既是为了把“真事隐去”得更深,也表明“十二钗判词”用的是上溯之手法。同时《燃藜图》所蕴藏的历史告诉我们,“谶”是从“秦”开始的,因此十二钗判词要从“秦”(可卿)开始解读。

再者,“金陵十二钗”这样一个数字,不是无缘无故地得来的。作者采用了与五行紧密关联的地支十二之数,巧的是地支十二之数照应了自秦之后的十二个历史时期,也就是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那么又为何让钗黛合用一个判词,便得判词只有十一个呢?在倒叙的解读中,钗黛合一的判词也就变成了十二钗判词中的最后一个。如些写来,更证明和表示了《红楼梦》所隐藏的主体故事写的是明末清初这一特殊历史时期。虽然明朝结束了,而建立未久的满清,尚不足以独自占据第十二个判词,况且清初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反清复明的情绪一直未曾消失,而作者在书中隐藏的也是“排满悼明”的主旨思想。当初,秦始皇对“亡秦者胡也”理解有误,但是到了明末,虽然李自成使崇祯在煤山自缢,严格来说使明朝彻底灭亡者是满清,所以于明朝而言,“亡明者胡也”却成为了残酷的现实。

另外,《燃藜图》两边的那幅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针对刘向以及把天人感应、谶纬之说归于儒家“内学”的两汉文人来说,假如只是博古通今,却不懂谶纬、不能预知后世,是很难被称为是“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儒者或儒家传承人的。那么,在宝玉看到《燃藜图》和这幅对联后,为何反感地“忙说:‘快出去,快出去’”呢?那就是因为宝玉不想看到明亡的预言。

有关《燃藜图》之于“十二钗判词”所具有的意义,暂且写到此处。至于怎样去解读秦可卿的判词,将在“秦可卿名字背后的故事”和”秦可卿卧室陈设之谜”的拙文中,再与红迷们作共同的探讨。

———————————————————

校对:王华东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 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新观点、新视角,同一部红楼梦,不一样的文章。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296754.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