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775年“莱克星顿枪声”开始至6年后“约克敦战役”英军惨败收场,执着于速战速决的英国对于这场“十三州的叛乱”始终充满信心。
1781年,约克敦战役失败后,英国仍然拥有1100万人口,陆军5万,皇家海军拥有131艘桅帆战列舰和139艘其他战船,并且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在北美殖民地,英军可以依靠为数众多的忠于英王的移民和来自于印第安盟友的支持。相比之下,殖民地只有250万人口,其中20%还是奴隶,海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国际外交上,十三州殖民地甚至无法作为一个完整的国家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经济上依然无法摆脱英国的影响,殖民地只能依靠有限的农业生产和商品自由出口作为动力。
双方差距巨大,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英国都是占据绝对上风的一方。然而,英国人却没有意识到试图征服方圆数千英里的广阔土地势必要分散自身武力。此外,相当一部分民众已经不再像此前美洲殖民战争那样一致拥护英王。他们如今变得充满敌意,拒绝妥协,这将使英军在正式展开军事行动后陷入严重的后勤困难。英国人把重点放在机动上,试图以高机动战术使殖民地军的防守作战转入被动局面,再集中兵力集中歼灭其主要军团以达到速战速决的目的,而这种集中运用优势兵力大规模,大范围运动包围防御对手的战术思想正是典型的18世纪关于“有限战争”的军事观点。英国人预计如果能快速夺回失去的主要城市,控制沿海地区,并且在正规军的正面交锋中打败殖民地军,那么早日结束这场针对英王和帝国的叛乱将易如反掌,也能杀鸡儆猴给世界范围内其他蠢蠢欲动的殖民地反英势力给予威慑力。
然而,英国人发现,占领主要城市与海港对打击殖民地人民誓死抵抗的决心并无多大作用。在经历了几次失败的正面交锋后,殖民地军和民兵改变了战略战术,避免与英军陷入面对面的运动战,转入内陆,争取只打击英军防守薄弱的关键据点,避实就轻,减少大规模失败的风险。殖民地军深入内陆时可以依赖自己的补给线与英国人拖入持久战,而英军一旦离开沿海城市,便远离了自己的补给线,长此以往将难以保持战力。
至于英国皇家海军,他们虽然在战斗中从未受到北美海军或各殖民地海军真正的挑战,却无法避免遭到殖民地私掠船的偷袭。这些私掠船数量众多,神出鬼没,时不时掠夺骚扰英军补给船。英国人很快发现距离本土约3000英里之外,在当地人支持寥寥无几的情况下作战,与以往殖民战争时期穿过安全的海域,在本土民众配合下部署军事行动完全是两码事。不仅如此,皇家海军尽管实力不菲,但苦于和平时期军费缩减,海军高层领导者腐败无能,加上军政长官背地里勾心斗角,海军财政进一步因为这些原因缩水,而这种经济上的弊端带来的日常军事训练课程缩减,海军科技的研发创新不足,战船维护保养大打折扣等众多潜在危机直接造成了皇家海军在海上战斗力严重匮乏。对于封锁北美海岸线,时不时震慑沿海地区叛乱或在大西洋组织护航这样的任务还是绰绰有余的。不过,随着1778年法国加入美利坚一方,英国人发现他们的老对手,东山再起的法国海军已经足以在大西洋和北美沿海和自己正面交锋了。皇家海军也不仅仅是击沉几艘私掠船那么简单了,他们将直面法国海军的攻击。
国内对战争缺乏共识也让英国实力有明显减弱。战争伊始,一些具有影响力的政治精英例如:埃德蒙伯克,查塔姆伯爵和查尔斯詹姆斯福克斯等纷纷反对英王对北美用兵。这帮人认为如果十三州殖民地要求的只不过是有限自治,那么给予殖民地地方自治甚至独立,也要好过打一场大费周折,劳民伤财且收益较小的战争划算的多。一开始只有一小部分人持有这样的反战观点,但随着思潮的传播,国内反战言论愈演愈烈,使前线英军迫于国内压力无法形成连贯战略,大臣们始终在战与和之间徘徊不定,正是这种犹豫不决,国内舆论压力让殖民地军获得了足够的时间去准备这场势在必行的战争。华盛顿和其他殖民地领导人开始认识到殖民地取胜的唯一途径在于避免重大失利,保持部队完整,坚持抵抗,积极防守将战争拖入持久战,从而英军国内民意也就对殖民地越有利。
查尔斯·詹姆士·福克斯
美国的这一战略解释了为什么华盛顿1776年在纽约经历了一连串失败后依然拒绝与英国妥协,同时避免英国人期待的战略决战,华盛顿需要保持部队的实力并以此为政治筹码,争取获得其他国家,尤其是法国更大的援助将战争继续下去,直到英国政治与军事领袖迫于反战压力最终放弃战争,殖民地才能彻底摆脱英国人的统治。事实也朝着华盛顿希望看到的局势发展,1781年康华里在约克敦投降,但这并不意味着英军丧失主力而无力再战,约克敦战役的失利对英国更多的是政治上的冲击而非军事上的重创。伦敦反对派大肆宣传康华里的投降,这也产生了极其负面的政治影响,使得英国开始寻求和谈的可能。
殖民地则趁着约克敦战役对英国政治产生巨大冲击之时,大力发展各地委员会扩充新兵,殖民地军的不断壮大导致原本支持英王的保王党势力转而宣布中立,英国在北美的支持者数量进一步减少。大陆军作为一支战斗部队,虽然缺乏专业系统的训练,但仍然表现出色。大陆军向来人数不多,整个独立战争时期最多的时候也就38000人,并且军官极度匮乏,但民兵部队的存在扩大了华盛顿手.上的兵力,一定程度上用数量优势抵消了质量劣势。
在肩射武器方面,北美步兵使用了各式各样的武器,包括从英军缴获的“布朗贝丝”燧发滑膛枪,钢火镰”轻型燧发滑膛枪,短管卡宾等其他各式滑膛枪。狙击手多用宾夕法尼亚“肯塔基”长步枪作为基本制式武器,法式·69口径“沙勒维尔”滑膛枪也占有一定比例,某些殖民地工匠还专门为民兵仿制了“布郎贝丝”滑膛枪。火炮方面,美军于1776年成立了炮兵部队,由亨利诺:克斯将军指挥。不过火炮多为外国制造,型号和样式不一。美军火炮多仿效法国,包括”4-”、“8-”、“12-“磅野战炮、”16-”、“24-”和“36-”磅攻城加农炮,以及“8-”、“12-”、“16-”英寸迫击炮。
1775年战争之初,各殖民地便开始整编和恢复各地的部队。民兵依旧占据主体地位,虽然他们在远离本土作战时显得不那么可靠,但仍然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在独立战争期间,民兵多以那些既无法免除兵役,又没钱请人替补的穷人组成,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愿意花钱雇佣人从军。民兵缺乏素养,军纪散漫,他们虽然低廉但也让英国人无法征用兵员,阻止了英国人重新培植亲英政权的企图。这些非正规军表现不一,有些部队作战勇猛,不惧死亡,也有部队临阵脱逃,畏首畏尾。
彼时的美国方面,最大的不足在于第二次大陆会议碌碌无为,未能给军队提供有效支援。由于大陆会议无力为战争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军队长期缺乏补给。加之无权征税,大陆会议只能依靠大量印刷发行纸币支付军费。这些纸币一文不值,极大地扰乱了市场流通。虽然后来大陆会议争取到了一些外国贷款,但是军队始终困扰于补给物资的不足。大陆会议在管理战争事务方面同样表现拙劣,仅仅依靠“五人委员会”指挥战斗和个别政府成员所在的部门照顾军队,结果导致管理混乱,以权谋私,贪污腐败,低效无能的局面。对此深感失望的大陆会议在1779年末将为各自大陆军分队保障供给的任务交给各州自行解决,当然没有任何一个州有能力承担为大陆军提供长期稳定补给的任务。
大陆军缺乏政治与管理.上的支持是美国军事史上最令人尴尬的一页。幸运的是,大陆军依靠民兵的帮助,在关键时刻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胜利,并且多年的战争锻炼了一批出类拔萃高素养的军事指挥官,加上英国在作战期间始终处在政治混乱,反战情绪高涨,议会并不想在这场收益过小的战争中下定决心投入英军急切需要的支援,导致了英国人最终永远失去了北美十三州殖民地。而华盛顿领导的独立战争也在人类历史上写下了极其伟大重要的篇章。
文|浔阳巴巴|外国史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