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女人的一生只是一朵花的时间。看她青涩萌芽,看她妍丽枝头,看她零落成泥,多少人用一生赶赴一场荼蘼花事,终了,却只余淡淡的苦涩。
李清照爱花、怜花,更与花结缘一生。在她的笔下,那些甜蜜或愁苦的往事被浸入一枝、一叶、一花、一景中。一本薄薄的《漱玉词》里,溢满了各样芬芳。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里,是天真无邪少女的怀春情思;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里,是丈夫远行、独守空闺妻子的幽怨与思念;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里,是家亡国破、天涯沦落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
李清照生在两宋更迭这样一个悲剧性的时代里,国仇家恨加诸在一个脆弱女子的肩上,她笔下本该艳丽多姿的花儿也便总是萧瑟凄苦,不是身在花残叶落的暮春,便是处于寒风冷雨的清秋。
1、花一样的年华,花一样的梦
李清照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正值北宋王朝最为煊赫繁华的时期。期间杰出人物灿若星辰,此时的词人们,更是几乎集北宋名家之大成,苏轼、秦观、周邦彦、晏几道、贺铸等均在世。
一位聪明灵秀的才女,更有幸成长于这样一个文风阜盛、安乐太平的世道,又怎能不迸发出惊才绝艳的辞章,为盛世添就一抹风韵?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少女时期的李清照,得到父亲李格非悉心的教导,聪慧开朗且多才多艺。
夕阳西下,彩霞漫天之际,一群带着醉意的小姑娘划着小船在碧绿的荷叶间穿梭喧闹。荷花的亭亭玉立、蓬勃艳丽,也许便是李清照无忧无虑的少女时代最好的写照。
那时的她,有着花一样的年华,花一样的梦。
她少年即有才名,16岁前后随父母来到京都汴京。父亲的本意是为了李清照的婚事,而李清照却是几乎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写词创作中。“理琴”、“斗草”等闺情闺事,都被她独出机杼地摄入词作中,诸如“倚楼无语理瑶琴”、“海燕未来人斗草”。
透过这些诗句,一个灵动、调皮的少女形象呼之欲出。也在那一年,她写出了一首名震朝野的词作——《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此词在当时受到的赞赏可说无以复加,“文士莫不击节赞赏”。
18岁那年,李清照嫁给了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缔结了一段令当代后世都倾羡不已的美满姻缘。
而她在出嫁前夕所作的一首词《点绛唇》,便被后人自然地看作是情窦初开的李清照真实的映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此词化用了晚唐五代诗人韩偓《偶见》诗中的“见客人来含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许多人认为词中的“客”即是赵明诚。
李清照以“青梅”成功塑造出了一个天真纯洁、美丽多情而又带着几分矜持的妙龄少女的形象,“却把青梅嗅”更将少女有意无意掩饰自己娇羞和心事的绝妙情态展现了出来。
这是李清照一生中最单纯快乐的一段,18岁后成为人妇的她,感受着爱情的甜蜜,也将不得不承担婚姻的苦涩。
2、如花般秀丽,如竹般坚韧
婚姻的最初,两人琴瑟相知、诗文相和,生活过得美满而充实。每逢初一、十五,赵明诚便请假到相国寺购买碑文拓本,还不忘给李清照带回一些她喜欢吃的干鲜果品。
在这样的甜蜜里,李清照诗词中,也便多以好花、皎月自况。如《渔家傲》“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写梅花的风姿傲骨,连大自然都偏爱梅花,作为陪衬,才让月色这样皎洁清澈。
可惜的是好景不长,随着元祐党争,李清照一家受到牵连,她不得不与丈夫分离,忍受离别之苦。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
李清照以菊花自喻,菊花被秋风摇撼蹂躏,自己也被那相思的愁苦折磨得日渐消瘦。
大约在公元1104到1105间,李清照写了一首名为《行香子·七夕》的词作: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
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
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梧桐自古以来就是伉俪情深的象征,“梧桐相待老,鸳鸯和双死”。在这首词里,李清照借牵牛织女离多会少的神话传说,写人间的离愁别恨,抒发对丈夫赵明诚的思念。最后一句,似是在写大自然的天气难以预料,又似在隐喻政治斗争的变幻莫测。
果然,1107年,曾经深受皇帝信赖的赵明诚一家,被复相后的蔡京诬陷,赵明诚的父亲去世,赵明诚也失去了家族荫封的官职,不得不屏居青州。
而这时,李清照却是不但对其不离不弃,更念念不忘这段读书生活,巴不得“终老是乡”。中国妇女深情、宽容、贤惠、忘我的品格尽皆在李清照身上体现。
青州屏居的十年,对李清照来说,是平生少有的和美岁月。在《金石录后序》里,她写道:
在这闲居的十年间,赵明诚接连做了莱州、淄州太守,两人衣食无忧。得到书画和酒器,便一起摩挲把玩,指摘上面的毛病。
每次吃完饭,两人便一起坐在归来堂上烹茶,互相猜典故的出处,猜中的便能先饮茶。清词大家纳兰容若“赌书消得泼茶香”的典故,便是出自这里。
正当李清照在淄州协助赵明诚搜集、考订金石文物时,金兵的铁蹄已兵临汴京城下。不久,京城失陷,霎时间,山河破碎,天地一片凄风苦雨。
赵明诚因奔母丧南下金陵,此时,处理青州大批珍贵收藏的重担便全部落到了李清照的肩上。而她的人生也随着国家命运一路急转而下,打击和损失接踵而来。
随着局势日益动荡,李清照却是在此刻显出了过人的胆识与魄力。她当即对两人收藏多年的文物进行整理、遴选,“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 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
李清照独自一人押运着这十五车器物,一路“连炉渡淮,又渡江”,且不说兵变不断,觊觎她大批文物的人更是不在少数。但最终李清照却是将这一大批稀世珍宝押抵江宁,完璧归“赵”。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有这样的胆识、气魄,她敢于写下《夏日绝句》,借着项羽当年垓下战败,不肯回到江东的事,对南宋政府表示强烈的愤慨,也便没有什么值得惊讶的了。
李清照的诗词多清婉流丽,很少有这样壮怀激烈的诗作,但这并不代表我们能抹去这位体弱骨刚女子的爱国之心和刚健之气。
3、乱世中的美神
公元1129年8月,赵明诚刚去世,9月就有金兵南犯。李清照只得从深挚的悲伤中勉强走出,带着沉重的书籍开始逃难。
她从建康出逃,一路追随着高宗皇帝逃亡的线路,经越州、明州、奉化、宁海、台州,一直漂泊到海上,又过海到温州。
世乱流离之际,她却要以柔弱的身躯,自己雇船、求人、投亲靠友,带着夫妇两人收集半生的文物书籍,苦苦支撑。不过是为着赵明诚的生前所托:这些文物舍命也不能丢!
她知道以自己一人之力恐怕难以保全,便想要追上皇帝送给朝廷,但最终她没能追上,身边随身带着的五大箱文物都被贼人破墙盗走,寄存在洪州的两万卷书、两千卷金石拓片也被焚掠一空。
无论她再怎么刚强,她终究也只是一个柔弱女子,国破家亡,毕生心血也损毁殆尽。她居无定所、身心憔悴,此时诗词是她唯一的安慰与宣泄之所。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清平乐》
她写梅花,却再也不复有从前插梅、赏梅的情致,如今的她两鬓斑白,不知还能否得见那梅花盛开的绚烂。“梅花”已由前期高洁雅趣的象征物,转化为词人晚年身世飘零的隐喻。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
她写菊花,虽仍是萧条之景,却已不再单单是“人比黄花瘦”的相思愁苦,那时两人虽分居两地,但毕竟都还在人世,有重见之日;而今却是天人永隔,梦魂难寻,那种凄惨孤寂不知厚重了多少?
李清照因愁苦过甚,终于病倒,便在这时,一个叫张汝州的人不仅频频献殷勤,更对病中的李清照关怀备至,一再遣媒撮合。
也许是为了从悲痛中走出,也许是需要一个依靠,李清照勉强答应了这桩婚事。婚后,张汝州终于显示出自己的真面目,她娶李清照原是为了占有她仅存不多的文物,在李清照不从后,便对其拳脚相向。
为了脱离苦海,李清照将张汝州告上宋廷。在当时,依据宋律,女人告丈夫,无论对错输赢,都要坐牢两年。这自然是极大的不公,可是李清照,她是宁愿受皮肉之苦,也决不能接受精神上的奴役。
一个17岁时就能写出“五坊供奉斗鸡儿,酒肉堆中不知老”,鞭挞北宋末年腐败朝政的人;一个能够在国破家亡之际,写出“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这般豪情壮语的人;一个敢于写出“木兰横戈好女子,老矣不复志千里。期望相将过淮水”的人,是何等的刚烈与魄力!
她或许会为了挚爱的离去而苦痛悲伤,却绝不会在无耻之徒面前显出半点的软弱与妥协。
她最大的悲剧不过是因为她生在一个对女子不公的封建社会,而又偏偏站在了社会思想的制高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
“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行,爱情之尊”,她不随波,不凑合,便难免环顾左右无相知,生出天地悠悠的孤独感来。
她的名字叫“清照”,“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她的一生也便如名字所昭示的,超群脱俗;她的词作亦如性情般,艾怨缠绵当中有执著坚韧的阳刚之气。
她的一生如花,有海棠的娇艳,有菊花的高雅,有荷花的清幽,也有梅花的刚直傲岸。“千百年后的我们,读到、看到、听到的,是她或在夕阳黄昏、或在风里雨里的花丛中含泪的微笑!”
参考文献
张彩霞、宋世勇《论李清照词花意象》
徐金华《试论李清照词“花”的人生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