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兼并了按摩店的小书店
文/张丰
发于2020.6.22总第952期《中国新闻周刊》
世界阅读日那天晚上,我在成都一苇书坊参加一个读书活动。书店老板阿俊告诉我们,隔壁房东打电话过来说,看你们书店活得还不错,干脆把隔壁也盘下来吧。
隔壁是一家按摩店。这条不长的街上有十多家按摩店,看上去都不太正规,受疫情影响,好几家都关门了。房东说,女儿从你们书店买过书,希望你们能开得长久些,房租可以适当便宜点。
“那就叫精神按摩店吧。”几个朋友都鼓励阿俊勇敢接盘。很明显,书店不可能赚多少钱,但“精神按摩店”这个想法确实让人欲罢不能。大家于是商定了一个众筹方案,600元一份,参加者可以享受“按摩”,也就是咖啡、酒和文化活动。
6月上旬,这家“精神按摩店”真的开业了,一苇书坊扩大了一倍,增加了活动空间。这可能开了一个“精神”战胜“肉体”的先河,哪怕只是这一次呢。
成都有很多书店,数量在全国城市中数一数二,但一苇书坊要算是特别的一个。它的面积很小,书却很好,逐渐成为文艺中青年们的一个据点。
读书日那晚的活动来了三四十人,几乎坐满了小书店的每一个角落。开场是一位叫“老王”的音乐人吉他弹唱。他唱了几首就离开了,要去给几个孩子上音乐课,那才是他谋生的手段。来书店演唱不收费,大家喝茶、倾听,对他来说就足够了。
摄影师老柴带着徒弟来给活动拍照,也是免费的。“老柴”其实是一个年轻女孩,第一次见她的时候,我礼貌性地讨好:“你看起来像一个明星呀。”“徐静蕾。”她说。仔细一看,还真的挺像。“大家都叫我玉林徐静蕾”。
玉林是这个片区的名字,因为赵雷的《成都》中有一句“走到玉林路的尽头”而成为网红,但是实际上这个片区的底蕴要深厚得多。上世纪90年代,“小酒馆”和“白夜”两家酒吧先后开张,这里成为文艺圈的聚集地。这个一苇书坊大概就是新时期的“白夜”,不过是以书店的形式。
我总是骑共享单车去,天热的时候下车就买一个冰棒。下午书店人不多,店长会给我一杯冰水,我就坐下来看书或者写稿,在晚饭前离开。有时候我也会专门乘地铁赶过去,在地铁里就开始读书。这有点刻意,但这种仪式感让我想起小时候“赶集”的经历,短暂超脱了日常。
那天晚上的活动从7点持续到10点,结束后有几个人仍然不愿意离开,就在书店喝酒。书店可以开到很晚,晚上的书店就是一个酒吧,等你微醺的时候站起身来巡视书墙,会感受到一个巨大的世界在面前展开。酒和书都能让人感到美好,但是共同起作用的时候不多。大家脸都有点红,热烈讨论和争辩着,并不一定加微信求认识。等到夜深人静,每个人都悄悄回到那个“打拼”的日常世界。
那些常来的人消费起来都很大方,也算是一种对自己的精神领地的守护。我亲眼见到一个哥们儿两小时内分别喝了手冲咖啡、精酿啤酒和台湾红茶。他和朋友讨论着一本书籍,对自己的职业展开无情的剖析和批判。
这就是这个城市可爱的地方。赵雷歌中唱道“直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也不停留”,但是书店恰恰是一个可以让身心停留的地方。晚上在书店外有时候会想起爱德华·霍珀的名作《夜游者》。在城市的街角,一个有光的地方就足够温暖人心,更何况还是一个书店呢。
(作者为专栏作家,中产生活方式观察者)
www.dushu2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