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网络上曾经有人写过一篇文章《为什么绝大多数人都是“低品质的勤奋者”》,现在一年之后翻阅来看,结合自己攻读博士学位和工作的经历,在这里稍微总结一下,希望能够给自己一些启示。
作为一个博士生,时间通常来说会比工作人士相对自由,非常类似一个自由职业者。因此也会有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阅读自己喜欢的各种书籍,阅读自己想学的各种知识技能。但是,如果要真正走上一条科研的道路,绝对不是把所有的知识点统统学一遍之后才开始进行科研,而是在科研的道路中不断的学习和充实自己,在科研的过程中不断的成长。除了在科研的前期准备一些必要的理论基础之外,在科研的过程中就要有选择放弃一些知识。因为在做科研的时候并不需要了解任何一个知识点,科研是做出来的而不是学出来的。科研的途中只需要掌握某些知识点就可以了,剩下的都是遇到了问题然后靠自己独立攻克解决的。在科研之前抱有“等我读完了这些书再开始科研”其实是一种不明智的想法。
在工业界,一天到晚总会有各种各样杂七杂八的事情,也需要有人去关注这些问题并且解决这些问题。不过在日常的工作中,技术的积累和调研也是一份重要的工作,它不仅关系着员工个人的成长,也关系着整个团队整体实力的提升。这种时候,总需要有人去做一些调研性质的工作,去探索这个技术对整个团队是否存在实际的价值。但是在调研的过程中,不同的人就有着完全不同的做事方法,有的人喜欢直接开始干活,以无穷次试错的方式来判断自己的选择是否是正确的;而有的人喜欢先进行调研的工作,先把公司内外的优秀技术调研清楚,然后再与自己所处的环境做比较,最后再判断自己所选择的方案是否合理。除此之外,有的人总喜欢抓住一些细枝末节的东西反复纠缠,仿佛在这些细节上就能够挖出全部的框架结构,试图从这些细枝末节入手找出关键之处。而有的人则倾向于从一个整体的框架入手,尝试着从这个框架来解释方案是否合理,从整体来反推出之前的那些细节存在的意义。
如果看过天龙八部的人就知道,鸠摩智当时上少林寺去挑战,在少林高僧面前展示出自己所学的少林七十二绝技,诸多少林高僧无不大惊失色。而当时的虚竹在旁边观战,就对少林高僧们说:“鸠摩智所耍的招数虽然是少林绝技,但是本质上却是使用小无相功催动出来的。虽然招数相同,但是却用的道家的内力。”为什么少林的高僧们没有看出来鸠摩智武功的关键之处呢,那是因为少林高僧们在练功的时候,一直抱着武学秘籍在修炼,一辈子练到头了也就13门绝技。其实从鸠摩智的个人修炼来看,修练武学的关键并不在武学秘籍里,而在佛经里。没有找到关键的佛经,没有找到运功的法门,无论抱着武学秘籍修炼多少年,终究与别人有着本质上的差距。诗人陆游也曾经教育过他的后辈:“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意思是说,如果你想真正地写出好的诗词,就要在生活上下功夫,去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而不是抱着一本诗词歌赋来反复阅读。
在读博士的过程中,一般来说,选择博士课题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如果课题选得太难,那么学生在这几年内也做不出来;如果课题选得过于简单,那么学生即使做出来了也没有太大的意义。在选择课题的时候,博士们都会十分慎重,都会通过半年或者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选择合适自己的课题,否则在未来的几年里面将会十分的痛苦。在科研的过程中,在做每一个方案之前,一定要进行仔细的思考,因为科研工作一旦开工,很可能在短期内就不会回头。如果选择了一条极其错误的道路,那将会在这条错误的道路上走得越来越远,越来越不可能得到正确的结果。
为了不成为低品质的勤奋者,在平时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在做某件事情之前,一定要提前进行仔细的思考和周密的安排。在这种时候,就不能够通过自己的应激反应来做这些重要而又不紧急的事情。一般来说,通过自己的第一反应来做的事情都是那种重要而又紧急的事情,而通过自己深度思考才开始做的事情都是重要但是又不紧急的事情。在个人成长道路中,要想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的,通常都是做那些重要而又不紧急的事情。不过,人一般来说都是有惰性的,都是懒得进行深度思考,最常见的做法都是通过应激反应来决定下一步的计划和方案。如果要想保证一个人的成长,就一定要刻意地逼迫自己进行深度思考,逼迫自己每天花一定的时间来处理那些重要而又不紧急的事情。
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不可能面面俱到,不太可能做到事必躬亲的处理每一件事情。这种时候就要做到有重点的处理关键事情,放弃一些不那么重要的事情。在做每一件事情之前,都要思考做这件事情是否能够真正的带来价值,是否对整个团队和个人有利,而不是在稍微思考了一下觉得可以这么做就开始动手做这件事情。一味的努力做某件事情,只是看起来十分刻苦,但是要想真正的摆脱低品质勤奋者的困境,还需要有很长的路要走。
原文始发于:不要做低品质的勤奋者---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