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小说课》:看破小说家的“逢场作戏”

《小说课》:看破小说家的“逢场作戏”

写作特别是小说写作,当然是一种“传思想”、“担道义”的工具,但它本质上首先是一门手艺。手艺就需要技巧总结,需要经验传承。

文学理论的著作很多,大约分为两类。一类是离大众遥远的纯理论探究,从亚里士多德《诗学》到勒内·韦勒克《文学理论》,它们高高在上,为文化学者提供理论支撑。另一类则是创作者本身的感悟与总结,比如福斯特《小说面面观》以及昆德拉那本大名鼎鼎的《小说的艺术》。这些著作读来富有趣味,有些段落就像观看“魔术揭秘”那般,充满着看穿伎俩的窃喜。

许荣哲创作的《小说课》正是这种乐趣的集大成者。一套两本,先是揭示了小说创作的三十多个关键词,结合一部部优秀小说进行理论与实践的讲解;然后再对一系列经典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同时结合小说创作的丰富经验,为读者提供了极为开阔翔实的思路与技巧。

 《小说课》,许荣哲著,中信出版社。

可不要小看了这些技巧,事实上,中国文化中对叙事一向持忽视或是贬斥的态度。在古代经典中,像《道德经》《论语》这样的论述性著作才能算作“天文”,而讲故事、说聊斋的文学只能作为下层人士街头巷尾的谈资,难登大雅之堂,更不可能得到官方的认可与传播。

到了近代,当尊重个体、回归人性越来越成为时代主题的时候,当电影、小说等叙事性艺术占据舞台中央时,我们又骤然发现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作品在叙事技巧方面的薄弱。除了阅读经典、自己总结,有志于投身小说写作的新人常常找不到真正的写作教材。《小说课》填补了这方面的缺失。而因为作者本人的创作身份,这些总结显得真实、生动,不像纯粹理论那样拒人于千里之外。

以书中提出的“七个问题”编故事为例,这比起新闻写作的“五个W”显然要高明许多。因为它除了展示事实,还形成了故事必须拥有的逻辑性和思维线索。小说作者和编剧都可以在创作时问自己这“七个问题”,并将其牢记,故事一直跟随着中心线索展开。一旦熟练掌握,便有了创作虚构作品的基础。即便是日常对话,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也能成为一个会说故事的人。

书的内容呈递进和深入的状态。第一本介绍的概念基本囊括了小说写作和叙事技巧的基本知识。把握住了这些关键词,就能轻松地理解讲述者的大概思路,故事架构和手法;而第二本则更加深入地阐述了小说中的矛盾、冲突与解决途径,例如“囚徒困境”、“悬念设置”等,属于更高层次的技艺,貌似死结的“两难”境地,让矛盾冲突激烈且绝望,身处其中的主角满脸无奈,最终又在突然涌来的契机中完成救赎。这一切都关系到故事是否精彩,是否能让读者在倾听之后,同时获得美感与思想上的愉快体验。

写作特别是小说写作,当然是一种“传思想”、“担道义”的工具,但它本质上首先是一门手艺。手艺就需要技巧总结,需要经验传承。叙事更是一门考验智慧的手艺,作者和读者在流动的文字中斗智斗勇,时间上可以回旋往复,空间上更是腾跃飞驰,想象力给予我们无限的乐趣,逻辑推理则演绎出区别于庸碌日常的冲突和震撼,而符合人性、抚慰情感的虚构情节,又能让我们在面对人生时,多了一份坚强与勇敢。

每个人都需要故事,来回避紧张或者庸碌的现实生活,并且在虚构的场景中获得内心的安抚。这也是《小说课》提供的特别美感,即便你不想成为写作者。你也可以用这些关键词去寻找和辨别优秀的文学作品。去找到故事精彩、情节跌宕,同时充满着情感关怀和人性光辉的好作品。其实,书中为了阐释理论列出的书单,本身就是极好的阅读线索,按图索骥找来读,再根据书中总结细细回味,在提高文学修养的同时,对于究竟哪些小说家在真正地对抗一座又一座叙事的大山,燃烧自己的生命和回忆完成经典写作;而哪些又仅仅是凭借华丽辞藻和雕虫小技在“逢场作戏”,以简单粗劣的游戏愚弄观众,便能了然于胸了。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26962.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