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在人生三大教育形式中最为重要,对于个人人生价值信念和行事准则都会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家庭教育不是一马平川,在变幻的环境中家庭教育应该如何实施?家庭教育成功与否又该如何判断?这些问题困扰着当下众多的家庭。
日本电影《武士的家用帐》描述了主人公猪山直之对于事业和家庭理财近乎偏执的认真和专注,这种单纯和专注也体现在家庭教育上,从最初的不被理解甚至遭到儿子反叛,到影片结尾儿子因父亲给予的家庭教育所培育出的精良技艺以及单纯、专注的品格而躲过政治灾难并得到提拔,主人公的人生大智慧令人感叹。而此种为人处世单纯、专注的态度、不为外界因素所干扰的坚定信念,恰是我们国人在家庭教育中应该弥补的新功课。
一、中国当代家庭教育之困——价值多元导致迷失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成体系的家庭教育研究准确地来说是在建国之后——20世纪80年代后期家庭教育学科建立之后,家庭教育的现状才进入我国学者关注、思考和研究的范畴。
超前消费带来的很多悲剧性后果令人扼腕痛惜
时至今日,我们依然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年轻人因为使用各种信贷工具超前消费,最终带来无法还债造成的悲剧后果。笔者认为,当前我国家庭教育最主要的问题是没有统一的价值取向,缺乏明确的价值引领或因价值描述太过笼统模糊而不能有效引领,因而无从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最终无法实施有效的家庭教育,达到理想效果。具体分析如下:
家庭教育的实施,首先需要有明确的价值引领,家庭教育在实施之前就应明晰我要培养什么样的后代,使之具备什么样的品格,履行什么样的责任,要有一个关于子女未来形象的一个明确期待,或称作家庭教育的目标,在目标的指引下,我们才有了具体的培养方向,才可以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选取有效方法进行切实有效的家庭培养。
但目前我国家庭教育关于价值取向纷杂呈现,不尽统一。有许多家长培养子女是选择明哲保身,从小教育孩子察言观色、适时而动,美其名曰与社会接轨,却忽视了子女核心品质的培养,最终导致子女的生存困惑;有的遵循国外家庭教育方法,主张自然教育和放养的教育方式;有的选择严守中国古训,从小引导孩子背诵《三字经》、《弟子规》,却由于家长对古训文化的一知半解而导致能言不能行,不能将“圣人训”真正落到实处……
我国当前所遭遇的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传统文化的断层是引起家庭教育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原因,但取向多元化本身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家长对价值的不求甚解、不确定而自我迷失,如果家长没有坚定的价值信念,时常困惑迷茫、不知所从,无论是无形的耳濡目染还是有意的教育指导,都会透露出自己的不自信,也就无法教育子女能够心无旁骛、安之若素,专注于自己的事业和成长,从而获得内心安宁与人生幸福。所以,中国家庭教育的问题目前更主要的是中国家长的价值困惑。
二、《武士的家用帐》中主人公单纯、专注的人生智慧
(一) 人物形象特点解析——单纯、专注、心无旁骛
影片中的主人公猪山直之(下文为直之)生长于珠算武士世家,子承父业担当藩内的“算用人”,类似于今天的会计师,每天的工作就是算账和记账,在别人看来枯燥的工作,却被直之做得兴致盎然,遇到不能平的账目他可以不饮不食也要究其原因,就连在同一环境下工作的父亲也和直之的同事一样,认为他是一个珠算呆子,对他这种对工作过分专注的态度感觉不可思议,相比于同事们只把珠算作为谋生的职业,直之更多倾心投入,正是这种对工作的忠诚和专注,使得他在发现有人私自扣除了赈灾款挪作他用之后,不顾父亲和上司的劝阻,一路追究到底,查明了事情的真相。
这种近乎偏执的认真导致了他被上司弹压,个人事业发展受阻。在这样的境遇下,直之依然能够平静接受,不受影响,强大的内心令人感动,也引人深思,因为他明确知道自己该忠于什么,即忠于自己的价值观、忠于自己的职业,而不是对某个掌权者或长辈的愚忠。
正是因为直之有坚定的价值信念,才会有被贬时的安之若素、淡然处之。此后,也正由于直之对此次事件的认真追查和记录,得到藩主的信任和重用。影片并不加渲染,平淡叙事,却将观影者带入事件并设身处地设想自己会如何抉择,主人公的心无旁骛和安之若素使得现境中困惑的观众自感惭愧并为之震动。
直之不仅对待工作认真、专注,在接管家事后,发现家庭账务亏空,随即做出计划和决定要整理好家庭账目,解决家庭的财务危机,直言“武士的家庭也有很多因管理不善而破产的,破产后果更严重,更丢人”,他不顾别人眼光变卖家产来偿还高利贷,带领家人节衣缩食节省开支,最终账务得以清偿,家族未因政治变幻而破产,反而平稳发展。
直之运用专业眼光和坚毅态度力排众议处理好了家庭危机,再次呈现出主人公价值信念的明确和坚定:不图一时享受而断送整个家庭的幸福和未来。
主人公的单纯、专注在影片中还表现为无论在自己婚礼当晚、还是父母去世本应守灵哭丧的当晚,主人公都是在房间内用算盘来计算当日的婚礼或葬礼的花费,观众不免认为直之无情,但影片突出了主人公无论何种境遇下一贯平淡、柔和的表情,单一、专注的珠算行为,为观众呈现出的却是一个宠辱不惊、看似平淡实则坚强、坚定如山的男人形象、父亲形象。
(二)影片中的家庭教育体现着单纯和专注
影片是以主人公猪山直之的儿子猪山成之(小时名为直吉)的叙述贯穿始终的。在对儿子的教育方面,主人公波澜不惊的平淡表情下却集合了严格与柔情。严格表现在对于原则的坚持,爱却并不娇宠,爱子体现在对孩子做事方法的引导和品格的教育上面。
1.坚持原则的父亲形象塑造令人印象深刻
在成之四岁要办着袴仪式时(着袴仪式是武士家庭长男出世的重要标志,有严格的规格,办起来花费很大),直之发现家中早已入不敷出,陷入了极度的窘困。不顾父母和亲友的不理解,直之坚持节约,此处体现了主人公对于原则的坚持和坚定。
生活中人们往往为许多事情找看似合理的各种借口,艰于对原则的坚持,人生发展很容易偏离预定的计划轨道,使得结果不能够被把握。正是主人公单纯的人生信念——为了家庭的长久美好,才使得原则被很好贯彻和坚持,这种单纯本身体现出的是人生的大智慧。
正视问题本身就需要勇气和智慧,许多时候人只为贪图享乐,只为当下快乐,小富即安,对家庭发展缺乏长远规划和发展意识,对家庭的理财意识是人生规划意识的重要组成体现,管理意味着在清晰目标引领下对当下资源的正确使用,意味着节制,但由于人的惰性和虚荣,却难以坚定执行,许多人不能够很好处理家庭问题,还因为任何一个环节都需要勇气和智慧,是得过且过还是未雨绸缪,是为别人而活还是为自己而活,是被外物所累在追求中迷失,还是清晰坚定地坚守自己的信念不被影响,都需要勇气和智慧才能正确抉择。
身为父亲的主人公的这种单纯、坚定的形象,对儿子的人生发展来讲影响至深,孩子是从父母的行为而非话语来判断和接受其影响,这对主人公的儿子后来能够同父亲一样专注于珠算事业做出了最有力的注解,实现了家庭文化和价值信念的传承。
2.对儿子的职业引导和职业品格的培育——严格中的智慧与爱
关于对孩子职业的引导和职业品格的培养,影片中有两处描述:
- 直之认为儿子应该子承父业,从直吉四岁开始就教他珠算,并将家中日常开销的账务记录交给儿子,每晚进行检查。在查处账目对不上后,耐心询问原因,儿子回忆后判断可能是由于白天不小心打翻钱袋丢失了四文钱,直之不顾外面大雨,命令孩子一定要找回来,儿子冒雨翻找不得,心疼的母亲想要偷偷给孩子钱让孩子交给父亲,却遭儿子拒绝;
- 另一处是发现账目不对后儿子又做平了账目,问起原因,答本来丢失了四文钱,后来在河边捡到了四文钱,这样得失就相等,账目平衡,直之得知后严厉对儿子讲“将捡到的钱据为己有是乞丐的行为”,要求儿子从哪里捡到的还要还到哪里去,儿子对父亲不解并反抗,直之却坚决要求儿子即刻还钱,天黑路滑,妻子的担心和直之的一句“如果出事那是他的命运”看似有别,却体现了父爱与母爱的差异。这两次事件是对儿子品格引导的具体描述,贯穿着直之身为父亲的价值取向。
由于直之的教导,儿子成之11岁就做了实习会计,虽然对父亲的教导在很多时候都颇不以为然,但此后仍一路从事会计职业。
后来,经历政治风云变幻之下的成之却未料到自己因精湛的珠算技艺逃过浩劫并得到重用,此刻的成之才对父亲的教导心存感激并理解了父亲栽培自己的良苦用心。
三、影片对我国当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犹太人有坚定信仰和信念,价值取向十分明确,培养出了许多优秀儿女。日本并无统一的信仰,但从影片中我们可以对武士道精神窥豹一斑,如“刀是武士的性命,算盘是珠算武士的性命”,但并非所有的武士都能十分清晰并坚守武士道的信念,就像影片中直之的父亲和他的上司及同事们,也仅仅将珠算作为自己赖以谋生的职业,并没有像直之那样的专注和热爱。
价值源自个体对事物对自然对人生对人性的理解。信仰是价值的终极引领,有“信”而后需“仰”,仰望之,力行之,才能使价值实现成为可能。
由于缺乏信仰和坚定信念,国人在价值追寻方面陷入迷茫困惑似在情理之中,在家庭教育中无法表露出坚定的信念,在对子女的职业引领中更是表露出诸多不自信,越来越少的子承父业,一方面由于父辈对自己职业认知的不清晰和对自己职业的不认同,另一方面往往将原因归咎于外部环境变幻,却少有人意识到是自己人生智慧的缺乏,“政治变幻无情,技术万古长青”。
影片讲述的是珠算武士的故事,我们看到主人公凭借精湛技艺和对职业的忠诚态度,既可以安身立命,又可以修身齐家,进而为国家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职业规划应该是每个人都要思考的问题
这部影片带领观众重新审视了什么是职业,应该以怎样的姿态对待职业。职业本身不含价值色彩,不同职业不能使人高尚或低微,使人分出高下的是做这份职业的人对待职业的态度,其价值观和人生观如何通过职业行为予以表现。
总而言之,家庭教育的困境,需从解决家庭信仰和价值信念问题入手,只有在明确的价值引领之下,才能够培养出具有鲜明个性、理想人格的个体。如何辨别、确认坚定的价值信念,需要更深刻的人生智慧。
这部影片让我们联想到了古训“大智若愚”,一个人对生活对职业的单纯热爱和专注,看似愚钝,其实何尝不是一种人生大智慧。
(文/赵娟,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