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五日寒食雨,二十四番花信风。”宋朝徐俯
初衣解诗:当代的人已经不知道清明之前有一个寒食节日。而且许多人并不知道清明不但是节日,更是古代历法中的节气。也就是说清明节是一天,但清明时节是十五天。
那么在古代寒食清明是连为一体的。自冬至之后的105天,我们称做寒食节气,寒食节气的一到两天,会有天文气象上的一个历法点,就是清明节。寒食日和清明节气交节的波动在一两天之间。寒食是一个固定的人文节日,而清明是一个气候节气。但是清朝以后为了便于普通人过节,法定为清明节的头一天为寒食节。当然在当代的生活中,寒食节已经不多用了。
寒食节的来历有两种,一种是上古之时,薪火相传,而春暮雷雨之多,容易发山火,故有灭火祭祀春天的神灵,然后重新取火,以旺本年的仪式。这是对天地自然的敬畏。正巧这两天看到四川忽发山火,想必古人在春天,也是格外防范火灾,并且努力地将它推广成一种仪式。
第二种则是春秋战国时候的子推,隐居在深山里,因为要侍候老母,所以当晋国的公子重耳请求他下山时,对重耳有过大恩的介子推坚决不从。重耳放火烧山,期望他能回到自己的身边,但介子推和母亲被烧死。身为国君的重尔非常悔恨,将死难之日定为禁火寒食。
那么这个中间为什么会成为一个全国的全民的节日呢?
第一个,两晋的时候,晋国的国君缅怀先人,特地弘扬。这是自古帝王对统治地位的一种历史溯源。
第二个,介子推对社稷有功,是一个不求功名利禄的人,对官僚起到教化精神的作用。
第三个,介子推孝母。而人们纪念介子推的同时,也祭奠自己的家人。可以说是一种民间自发的。
第四个,中国古代的帝王是以孝来治天下。所以寒食节和清明节连在一起,有祭祀春神,禁火,慎终追远,祭祀感恩,教育官僚廉洁,政治清明的多重作用。
第五个,此时正值春暮,亦是人们抒发身心,踏青拥抱自然的好时节。
自冬至起,春天开始回归,梅李桃杏花事不断,而到了清明寒食期间,许多早春之花都已经开谢,但是人们在出外郊游祭祖时,却可以看到成片的梨花,此时正是盛花期,或开或落,一起洁白大气,点缀在山水视野之间。
这是晚春视觉的清旷与美丽。而且梨花美而不妖,对于看过了桃红杏粉热闹花事的人,有一种视觉和心情的清爽,对于心有哀戚的人来讲,这也是一种极好应景祭奠的花开,那洁白代表心灵的纯净,可以沟通天地间的灵魂。
所以一提起清明寒食,人们在视觉在心理对梨花都抱有特殊的感知。虽然梨花的初开,从二十四番花信风中来看,是在春分时节,但梨花作为经济作物自唐朝之后广泛种植山区农野,盛花正是寒食清明前后,所以梨花又叫做“寒食之花”,“清明之花”。其白而清,恰应对寒食清明的文化内涵。
”寒食花开千树雪,清明日出万家烟。“唐朝的王表正是对寒食节日,清明节气和梨花关系的表述。在寒食节日里,梨花开满了千万树。当然在寒食这天是要禁火的,要到次日的清明才可以做饭炊烟。梨花也就在这寂静的寒食日特别的肃穆清朗。
”独夜三更月,空庭一树花。“李商隐在寒食节宿在赶往家乡的驿站上,他的对面正好是介子推被烧死的介山,山中的梨花,半夜的月亮,让他别有一种凄冷的祭祀情怀。
“春游浩荡,是年年梨花寒食时节。白锦无纹香烂漫,玉树琼花堆雪。”不愧为道家一代宗师的丘处机,直接将寒食节的梨花上升到白衣仙女的至境,用最洁白最圣洁的雪,照耀天地。虽然缺了点人气,但是如果用仙女比作梨花,是没有比这首更好的了。
“棠梨花映白杨树,古墓垒垒青草绿。”就是白居易在寒食日子里去野望看到的景色。他不愧为现实主义的诗人,一句话说破了,“尽是死生别离处。”虽然让人惊悚哀恻,但是只有大悲痛的人,才能知道梨花和杨树在此时给人的安慰。
纳兰性德死了妻子,在他的诗词里,梨花就代表着妻子。但是在,清明寒食,两个日子里,他都没有写下关于梨花的诗。其实这也非常好理解。有一种悲伤,在这样的节气里是不能表达的。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他十几首梨花诗里,看到他无以自拔的悲伤。
但是对于更多的人,不会老沉浸在悲伤的感觉里。寒食和清明的梨花,更是春暮美丽的景色。
“二月中央寒食朝,墙隈忽见梨花飘。开门四顾粲然白,传催翠帟宾朋招。”日子总是要过的,寒食是祭奠也是佳节,宋朝的蔡襄毫不客气地呼朋唤友,梨花满地也值得喝一杯,他这种没心没肺,其实也算是健康的人生。因为这个节气里春寒甚重,古人的方式是一起取暖喝酒,顺带赏花。
春正好,梨花白,梨花虽于寒食清明近,但可不局限在它是一种祭祀的花。
白居易说:“青旗沽酒趁梨花。”那田野日暖,踏青累了,正好梨花深处人家,喝口小酒,和山人问下梨树一年的收成,这才是真的人生。
梨花虽应着寒食清明的风景,但到底有它自己的生命力。该开花开花,该结果结果,它的欢喜哀愁或者只有梨花懂,但是它的存在就是中国人的情怀和风景呀。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古典诗词中的爱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