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 / 漫谈清明,以及关于清明的诗、词、对联、农谚、谜语等

漫谈清明,以及关于清明的诗、词、对联、农谚、谜语等

清明,在二十四气中是最特殊的一个,因为它兼具了双重“身份”,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历史上,既是节日又是节气的还有冬至,但现在一般不说冬至节)。清明节的时间在农历春分后的第15天,公历4月5号前后,比如今年的清明节便在明天,也就是4月4日。

漫谈清明,以及关于清明的诗、词、对联、农谚、谜语等

清明最初是作为节气出现的,具有指导农耕的作用,后来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上巳、寒食等节日,成为了一个融合性的节日。以“清明”为核心的文化符号众多,包括但不限于习俗、诗词、对联、农谚等等。直到今天,清明都是我们比较重视的节日,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清明与物候

《岁时百问》中曾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由此可见,“清明”二字的来历,或许和物候、天气有关。

清明作为节气,很早便被我国劳动人民所认识了,因为二十四节气正是古代劳动人民根据生产经验总结出来的物候规律,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的天气、温度、雨水等方面的变化,与农业安排息息相关。二十四节气的形成,对我国传统农业具有重要的影响,而清明,在其中更是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漫谈清明,以及关于清明的诗、词、对联、农谚、谜语等

清明时,气温开始回升,降雨也开始增多,是春耕的重要时间点,所以围绕着清明,古代有一大堆关于农业生产的俗语、谚语等,如“清明前后,种瓜种豆”、“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种田”等等,这都说明了清明的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另外,清明处于农历三月,是阳光明媚、万物复苏、百花开放的时节,气候宜人,到处都是生机勃勃,这时候,也适合外出活动。

可见,清明作为节气,无论是在命名还是时间点上,均与耕种息息相关,这符合我们传统以农为本的特点。

二、清明与上巳节、寒食节的融合

而清明作为节日,却是时间融合的结果,主要是与上巳节和寒食节的融合。

其实唐朝之前,上巳节和寒食节均已经产生,但两者是独立发展的,民俗活动也各不相同。到了唐宋时期,上巳节和寒食节的娱乐性增强,活动也增加,由于在时间上这三个节日紧邻,所以便经常一起进行,出现了融合的趋势,清明也渐渐由单纯的节气转变成了节日。

(1)上巳节与清明

上巳节出现于春秋末期,以农历三月上旬为巳日,魏晋以后,便固定为农历三月初三。

古代上巳节的习俗,主要有两个,第一是祓禊[fú,xì]活动,主要是在水边祭祀或招魂续魂,并在河里洗浴除秽,古人迷信,认为先人的亡魂也同四季变更一样,所以要在初春时进行招魂,而在初春洗浴,寓意着将过去一年中的污秽洗除干净;第二个是出游活动,上巳节有外出踏青的活动,尤其是男女青年,杜甫曾有诗曰:“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便真实记录了这一情况。

漫谈清明,以及关于清明的诗、词、对联、农谚、谜语等

魏晋以后,沐浴、招魂续魂等习俗渐渐消失,转而以春游为主。唐朝时,三月三日更是一个娱乐的大节日,皇帝会专门在曲江边大宴群臣;民间男女也都会外出郊游。由于上巳节时间上和清明相近,所以便逐渐融合,清明踏青的习俗,似乎便是清明与上巳融合的产物。

(2)寒食节与清明

寒食节也在农历三月,据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朝的忠臣介子推而形成的,但这完全是后人的附会,现在普遍认为,寒食节的形成与古代民间特有的信仰有关。

寒食节主要习俗是禁火、食冷食,而禁火的原因,主要是出于古人对星象的迷信活动,认为初春龙星现于东方,容易引起大火,所以在龙星出现时,便应该禁火,这个习俗从周代便已经出现,如何说是纪念介子推呢?

漫谈清明,以及关于清明的诗、词、对联、农谚、谜语等

后来,习俗上会发生变化,寒食节除了禁火、吃冷食、纪念介子推之外,还慢慢增加了扫墓的习俗,这也是后来清明的主要习俗,当然,这一习俗如何演变来的,目前尚未十分明确。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唐代以后,清明逐渐融合了上巳节和寒食节,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民俗性节日,而清明又因其特殊的节气位置,成为了兼具节日和节气双重身份的时间点。

三、清明节的传统习俗

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主要是唐代以后,融合上巳和寒食后,逐渐固定下来的,主要来说,有两大部分:扫墓祭祀、外出春游。当然,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比如,我知道杭州、上海一带,有清明节吃青团的习俗,是非常有特色的节令食品。

漫谈清明,以及关于清明的诗、词、对联、农谚、谜语等

清明节是传统的三大“鬼节”之一,也就是悼念先祖、祭祀神鬼的日子。我相信清明祭祀的习俗,是全国性的,很少有地方没有清明上坟的习俗。在古代,更是全体国民重视的日子,上至皇帝大臣,下至平民百姓,均会在这一天前后祭拜先人(时间上是有所差异的)。唐代以后,朝廷还会专门给官员放假,以便他们进行扫墓活动。

而清明郊外踏青的活动,多是自发组织的。在阳光明媚的春天,到郊外去亲近一下大自然,的确是非常惬意的事情。不过,鉴于今年的特殊情况,我建议大家还是不要结伴出游的好,即便出去,也要做好防护措施,不要大意。

漫谈清明,以及关于清明的诗、词、对联、农谚、谜语等

当然,有人可能会注意到,扫墓和出游这两大习俗,似乎有点“相悖”,因为祭祀和扫墓必然是肃穆悲伤的,而出游必然又是轻松愉快的,岂不是矛盾?其实这种看法,唐代便有,但即便当时朝廷发文,也禁止不住民间的行为,最后只好放弃。其实,从这种现象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清明融合上巳和寒食的痕迹,另外,中国的传统哲学讲究天人合一,扫墓和踏青,似乎并不违背这一原则,人死之后,入土为安,而土地又孕育了生命,如此看来,这两者之间,似乎并不矛盾。

四、关于清明的诗、词、联、谚、谜

中国是一个文化的国度,在漫长的岁月中,以“清明”为核心还形成了众多的文化符号,包括诗、词、对联、谚语、谜语等,这些饶有趣味的清明文化,非常值得品味。

漫谈清明,以及关于清明的诗、词、对联、农谚、谜语等

清明诗:诗一直是中国文人所喜爱的抒情体裁,关于清明的诗作更是极多,最为著名的,或许便是杜牧的那首《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此诗自然流畅,余味无穷,千百年来传唱不朽,堪称清明第一诗。另外像王禹偁的《清明》:“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黄庭坚的《清明》:“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均是为写清明的名作,读来各有韵味,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写下了关于清明的感悟。

清明词:除了诗之外,清明的词,数量也非常之多,但是在影响力和传唱度上,却比清明诗要差远了,比较著名的当数晏殊的《破阵子·春景》:“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但晏殊并非专咏清明,主要是表现春景的美好。而比较有趣的是,有人将杜牧的那首《清明》改成了词,居然另有一番情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漫谈清明,以及关于清明的诗、词、对联、农谚、谜语等

清明对联:对联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颗明珠,比诗歌简单,却充满了独特的韵律美,深受大众的喜爱,关于清明的对联,也是数不胜数,比如:“风起大寒,霜降房前成小雪;日临端午,清明水底见重阳”,如此奇巧的构思,当真是令人回味无穷。还有像表现习俗的“年年祭扫先人墓,处处犹存长者风”,表现物候的“风习习催秧绿,明月悠悠映麦黄”,等等。

清明谚语:中国的谚语非常多,尤其是一些农谚,很大程度上指导了农民的耕种,具有深远的影响,这些谚语大多简单易懂,非常容易传诵,而清明又是重要的农耕节气节点,所以有关于清明的农谚非常多,比如“植树造林,莫过清明”、“二月清明一片青,三月清明草不生”、“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栽树不过清明节,栽松不让春晓得”、“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等等。

漫谈清明,以及关于清明的诗、词、对联、农谚、谜语等

清明谜语:关于清明的谜语,主要是分为两类,一种是谜面上有“清明”二字,比如“清明前后”打一字(晴),“清明前夕”打一节日(元宵节),“每逢清明泣坟前”打一外国诗人(大家不妨猜一下);另一种是谜底为“清明”的,比如“铁扇子隐姓,霹雳火扬名”、“月光如水水如天”等,这些谜语大都非常有趣,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更多来看一看。

五、清明节在当代社会的意义

清明节作为一个有特定文化意义的节日,可以说是传统的延续,虽然不同地方的传承方式略有不同,有些地方习俗在今天看来也有些“迷信、陋俗”的现象,但是并不能因此而过急过快地一刀切断,而是应当正确引导,摒弃一些陋习陋俗,创造比较规范的扫墓、祭祀等活动。

漫谈清明,以及关于清明的诗、词、对联、农谚、谜语等

另外,最近几年各地大力提倡清明时节组织人们去革命烈士陵园扫墓,缅怀先烈的光荣事迹,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自发前往,这说明,正确的价值引导是非常重要的。

再有,清明节在现代也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清明扫墓的习俗,可以满足人们对于去世亲人的怀念之情,而一般扫墓都是家族性的,这有利于加强血缘凝聚力,中国一直以忠孝为美德,强调亲人间的感情沟通,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我国人文精神的弘扬和建设。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251627.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