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红楼梦》问世,三百年来,宝黛爱情悲剧已成定论,且多把造成悲剧的原因归结于万恶的封建制度以及没有人性的封建家长如王夫人之流。
曾经,我对这种论调深信不疑,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越来越怀疑它的可信度,不但80回文本中未见阻碍宝黛私情的明谋暗算,而且,从宝黛的相处日常以及他们对待彼此的态度,我甚至怀疑他们之间是否有真挚的爱情。
当我一遍又一遍深入文本细节,我发现,我的怀疑是正确的,我们太容易被作者曹雪芹刻意设置的以假乱真所蒙蔽,从而看不到“真事隐”。
爱情是纯精神层面的,看不见、摸不着,也没有明确的标准可用来衡量。正因为如此,人们很容易在错觉中迷失,把错觉当成了真相。对于宝黛爱情,读者和宝玉黛玉一样,都迷失在错觉中。读者以为他们心心相印,宝黛则以为对方都深懂自己深藏于心的精神需求。
通过细节,我们会发现,宝玉和黛玉都误会了对方,他们都从自私出发,以为对方理解这份自私,并愿意为之付出。
黛玉的精神需求:“他年葬侬知是谁?”
《葬花词》是黛玉前期思想观念的集中体现,而这个时期,也是她极度依恋宝玉的时期。
这种依恋,通常被误解为爱情。
正是因为这种极度依恋,才产生了“求全之毁,不虞之隙”,经受不住哪怕一丁点的风吹草动。于是,仅仅因为晴雯一句“凭你是谁,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黛玉便悲痛欲绝,从而吟出了《葬花词》。
这首词,不但是黛玉情绪的释放,她还把她对宝玉的期待写了进去。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黛玉葬花,是因为怕落花被弄脏。当宝玉提出要把落花扫起来摞在水里时,黛玉说:
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 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落花摞在水里,随水流走,其归宿未可知,因此,只有葬在土里,才能确保花之永远的洁净。
黛玉自比为花,她也希望有人能像她护花一样来保护她的洁净,她把这份期待赋予宝玉。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黛玉对宝玉的依恋,就是期望得到他的保护,保护她不受世俗的污染,能够永远像花一样美丽而洁净。
因此,当她因晴雯的话而以为宝玉变心,她便悲吟出了“他年葬侬知是谁”。没有了宝玉,还有谁来生前护我、死后葬我呢?
生前护我、死后葬我,这便是黛玉对宝玉的精神需求。
宝玉的精神需求:“不知将来葬我洒泪者为谁?”
宝玉是全书中最容易起到迷惑作用的人,绝大多数读者认为,宝玉尊重女性、爱护女性。这正是作者有意制造的假象。
宝玉对女性的真实态度是什么?作者写在了第三十六回:
趁你们在,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之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要托生为人,就是我死的得时了。
宝玉的话疯疯癫癫,不易理解,有必要结合他的个性特点帮他做个翻译。
我们知道,宝玉“喜在内帷厮混”,而内帷吸引他的,主要是美丽的少女。这些少女从哪儿来?都是宠爱他的老太太赏给他的,而且这些少女都以能围着他转为荣。这就让他产生了错觉,以为天下所有的女孩,都愿意为他服务,而他尤其享受这些女孩为他而哭。当仙女般的黛玉把整个身心都扑在他身上,把所有眼泪都向他而流,更是让他得到了心理上的满足。
因此,他才会说,“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这是他人生的最大愿望:死也要死在女儿堆里,淹没在女儿的眼泪里。
正因为有这种想法,宝玉才有了“情悟梨香院”。当他看到龄官拒他于千里之外,却与贾蔷亲近、对贾蔷使小性子时,他顿悟了。
我昨晚上的话竟说错了,怪道老爷说我是`管窥蠡测’ .昨夜说你们的眼泪单葬我,这就错了,我竟不能全得了,从此后只是各人各得眼泪罢了。
这一个关于“情悟”的场景,极易被读者忽略,因为它不那么好懂,但却是理解宝玉的关键。
注意,宝玉在这里所悟到的,不是贾蔷对龄官的百般迁就讨好,而是龄官的眼泪不为他而流,只为贾蔷而流,所以悟了“各人各得眼泪”。
这一悟,让宝玉产生了新的思虑:“自此深悟人生情缘,各有分定,只是每每暗伤‘不知将来葬我洒泪者为谁?’”
以前以为大家的眼泪都葬他,现在意识到“各人各得眼泪”,那么,他能得到谁的眼泪呢?
这就是宝玉的精神需求,虽然经历了从得众人泪到得一人泪的转变,但他依然希望最后有人能用眼泪葬他。
至此,我们就能看到宝玉和黛玉不同的精神需求:黛玉希望有人像葬花一样葬我,宝玉希望有人能用眼泪葬我。
他们的需求,都是从自我出发的,都属于自私之想,但彼此都不知道对方所想。黛玉以为宝玉是那个护她葬她的人,宝玉以为黛玉是那个愿意用眼泪葬他的人,这便是悲剧的根源。
我们知道,在爱情中,如果双方都只向对方索取而没有付出,那么悲剧是必然的。宝玉和黛玉都属于索取型的人,宝玉以为黛玉是老太太赏赐给他的礼物,而黛玉则以为宝玉是唯一能无限包容她小性子、且能护她一生的人。
现实却是,宝玉对黛玉全无保护之心,也无保护之力,即使紫鹃逼得宝玉得了失心疯,他也没有娶黛玉之想。我们来看此时他对紫鹃的承诺:
从此后再别愁了.我只告诉你一句趸话:活着,咱们一处活着,不活着,咱们一处化灰化烟,如何?
这话单拎出来很难理解,但结合宝玉的“眼泪葬我”论就很好理解了:黛玉是愿意用眼泪葬我的人,我一定会让你们的眼泪淹没我。到那时,如果你们也愿意和我一起死,那就更好了。所以,请你们相信,我一定不会离开你们的眼泪而独活。
由此也可以得知,宝玉发疯,不是害怕黛玉离开他,而是害怕黛玉走了以后,没有眼泪葬他了,这和黛玉悲吟“他年葬侬知是谁”是同样的心理。
一个是“他年葬侬知是谁”,一个是“不知将来葬我洒泪者为谁”,这里的谁其实都没有特指某个人。黛玉认定了宝玉,是因为她目光所及,再也看不到第二个人像宝玉一样迁就她;宝玉认定了黛玉,是因为姐姐妹妹们一个个离去,对他死心塌地的只有黛玉。
因索取而走到一起,不但不是真挚的爱情,而且是自私者的互相利用。宝玉和黛玉,都是贾母宠出来的自私者,都没有付出之心。这就注定了悲剧的结局:他们的自私需求,无法实现。
因此,断送宝黛爱情的——如果勉强把他们的关系归于爱情的话——没有别人,是他们自己。
曹雪芹正是这样用爱情的虚假面具,指出了宝玉黛玉两个被宠坏的自私者的真实关系:当人与人之间只有索取,没有付出, 人生就只剩下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