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欣赏 / 采桑女和采莲女:为什么走着走着,我们的命运就不同了?

采桑女和采莲女:为什么走着走着,我们的命运就不同了?

采桑女和采莲女:为什么走着走着,我们的命运就不同了?

向图片作者致敬,侵删

采桑女和采莲女,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非常重要的两类女性角色,出现频次非常高。

在我印象里,她们的文学形象很相似。作为古代劳动妇女,她们都美丽勤劳,都有自由奔放的天性,向往并努力追求美好的爱情。

可印象往往是片面的。如果仔细梳理采桑女和采莲女文学形象的发展,就会发现,其实她们拥有不同的人生轨迹和文学意义。

采桑女和采莲女:为什么走着走着,我们的命运就不同了?

她们在文学作品里的起点是相似的

  • “桑文化”与采桑女

“桑”是远古时代北方地区非常重要的经济作物,桑蚕的丰收情况直接影响着国计民生。所以采桑便不是普通的农业劳动,人们采桑时往往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祈求丰收。而桑叶在采摘之后可以再生,于是累累桑葚和不衰的桑叶,又成了远古先民内心里生命繁育能力的象征。

采桑女和采莲女:为什么走着走着,我们的命运就不同了?

中国古代神话有很多”生于空桑”的例子。空桑,是上古时期的地名,因有大片桑林而得名,传说中,它是商代名相伊尹和圣人孔子的出生地。《吕氏春秋》记载:”先氏女子采桑,得婴儿于空桑之中,献之其君居。”《春秋孔演图》说:”孔子母征在游大冢之坡,睡,梦黑帝使清与己交。语曰:女乳必于空桑之中,觉则若感,生丘于空桑之中。”

这些神话传说告诉我们,男女在桑林中欢会、繁衍生命,在当时看来是虔诚而庄重的,带有信仰的意味。就像《墨子·明鬼》中说的那样:”宋之有桑林,楚之有云梦也,此男女之所属而观也。”

采桑女和采莲女:为什么走着走着,我们的命运就不同了?

所以,当采桑活动和采桑女最初出现在文学作品里,就带有浓厚的男女情爱的色彩。《诗经》中以”桑”起兴来表达情爱的诗歌有20 几篇,比如《魏风·汾沮洳》写采桑女在采桑时爱上了一个男子:”彼汾一方,言采其桑。彼其君子,美如英。”又如《小雅·隰桑》写采桑女与君子在桑林幽会的幸福快乐:”既见君子,其乐如何?””既见君子,云何不乐?””中心藏之,何日忘之?”这些诗歌洋溢着放纵的情怀,这些采桑女展现出热情主动、多情浪漫。

到了南朝民歌《采桑度》里,采桑女也与她的心上人幽欢于桑林,甚至因此耽误了采桑养蚕:”春日采桑时,林下与欢俱。养蚕不满百,那得罗绣襦?”可以说是继承了《诗经》中采桑女的热烈情思。

采桑女和采莲女:为什么走着走着,我们的命运就不同了?
  • 采莲女与采莲歌舞

和采桑不同,”采莲”活动主要发生在江南水乡。《诗经》几乎没有收录关于”采莲”的民歌,这主要是因为在先秦时期,南方是处于中原主流文化圈之外的。直到东汉末年中原动荡,很多士大夫避乱南方,江南才逐渐融入文人的世界。

采桑女和采莲女:为什么走着走着,我们的命运就不同了?

最早被收录的”采莲”民歌,是汉乐府中的《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对于这首《江南》,闻一多曾从隐喻的角度加以解释,他认为这里的”莲”谐”怜”声,隐喻女子,而”鱼”隐喻男子。说鱼与莲戏,就等于说男与女戏。按这个解释,”采莲”就跟”采桑”相似,同样寄托着原始欲望和繁育生命的内涵。

采桑女和采莲女:为什么走着走着,我们的命运就不同了?

在之后的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里,出现了明晰的采莲女形象: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其中,”莲子青如水”隐喻爱情的纯洁;”莲心彻底红”中的”莲心”,与”怜心”谐音,即爱情之心。

“采莲”题材对爱情的隐喻,受到了南朝梁武帝萧衍的关注,追求声色享受的他,亲创《采莲曲》,将”采莲”打造成宫廷歌舞。从此,《采莲曲》就在梁朝宫廷流行开来。

采桑女和采莲女:为什么走着走着,我们的命运就不同了?

采莲歌舞是什么样子呢?我想,舞台背景应该布置得如同江南水乡,然后舞台上香风环绕,由窈窕佳人们扮演的采莲女,演绎着划船、采莲等动作,轻盈优美,极其香艳,让君王迷醉其间。所以梁简文帝作曲词说:”莲疏藕折香风起。香风起,白日低。采莲曲,使君迷。”(《江南弄三首·其三·采莲曲》)

无论采桑还是采莲,最初都带有古代先民的原始信仰,这两种南北方典型的日常劳作,都被赋予了男女情爱和生命繁衍的内涵。所以当采桑女和采莲女进入文人视野后,也都表现出朴素自由的天性,向往并追逐着美好的爱情。

采桑女和采莲女:为什么走着走着,我们的命运就不同了?

到晚唐和宋代时,她们展现出不同的命运

时光千年流淌,山河璀璨如星,但采桑女和采莲女,却在文学作品里走向了截然不同的人生。

  • 采桑女清贫悲苦、被礼教束缚

到了晚唐的诗歌里,采桑女已经消尽情爱色彩,她们回归到现实生活和繁重的劳作,甚至展现出清贫悲苦的一面。我们看看这些诗句:”侵晨采桑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唐彦谦《采桑女》)”妾家非豪门,官赋日相追。鸣梭夜达晓,犹恐不及时。”(司马扎《蚕女》)这些采桑女忙碌于采桑养蚕,还遭遇着苛捐杂税,自然无心再追逐爱情、与君子幽会了。

采桑女和采莲女:为什么走着走着,我们的命运就不同了?

宋诗里,采桑女也是作为贫苦农妇出现的:”采桑风雨无辞苦”(熊克《劝农十首其一》),”朝暮蓬头去采桑”(叶茵《蚕妇叹》)。不仅如此,在面对情爱问题时,她们采取的态度不再是热情追求,而是屈从礼法、谨守礼教。比如宋代赵文的《陌上桑》里,采桑女遇上大国王,大国王邀她共乘车马,采桑女以”君民分固严,敢乱夫妇网”为由拒绝,明明是大国王调戏她,她却说”有罪妾当诛”,把罪责揽在自己身上,认为是自己魅惑了君王,以此保全君王的威望。这种谦卑恭顺,正是封建礼法对妇女的要求。

从最初把采桑当作一种娱乐、当作异性交往的好时机,很少为了生计担忧;到后来退去情爱色彩,过得清贫悲苦、失去自由奔放的天性。采桑女的命运,变了。

采桑女和采莲女:为什么走着走着,我们的命运就不同了?
  • 采莲女仍旧明艳多情

与采桑女的命运转变不同,唐诗宋词里的采莲女,依旧美丽着、自由着,采莲活动依旧没有辛苦,依旧是谈情说爱的浪漫载体。

这些明艳的采莲女,总会惹得岸上少年春心萌动,李白的《采莲曲》就记录了这样一幕:”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采桑女和采莲女:为什么走着走着,我们的命运就不同了?

又或者,她们早已芳心暗许,在采莲时,脑海中还不断浮现爱情的影子:”人貌与花相斗艳。流水慢,时时照影看妆面。”(晏殊《渔家傲》)”应是采莲闲伴侣,相寻。收取莲心与旧人。”(周邦彦《南乡子》)

从最初的纯真,到后来的情深,采莲女的多情和自由始终未变,”采莲”题材的情爱色彩也始终浓厚。与采桑女相比,采莲女的命运仿佛轻松愉快得多。

采桑女和采莲女:为什么走着走着,我们的命运就不同了?

为何走着走着,她们的命运就不同了?

  • 重要的拐点

一个文学形象历经千年,这个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特别优秀、突出的作品。如果这些突出的作品,改变了从前的文学形象,那就会成为这一文学形象命运的拐点,后代作品都会受到它的影响。

采桑女文学形象转变的拐点,首先来自汉代刘向的《烈女传》。《列女传》是一部介绍中国古代妇女事迹的传记性史书,其中有三则故事与采桑女有关,而这三则故事表达了同一个主题,就是女子的妇德。

采桑女和采莲女:为什么走着走着,我们的命运就不同了?

秋胡戏妻

以”鲁秋洁妇”的故事为例。鲁国的秋胡与妻子新婚五日后,离家宦游,五年后回到家乡。在桑园里,秋胡调戏一采桑女,采桑女不予理睬。等秋胡回到家,猛然发现,原来自己在桑园调戏的采桑女,正是自己五年未见的妻子。秋胡妻斥责了秋胡的不孝不义,她既不想继续跟这样的人一起生活,也不想另嫁、有损贞洁,最终竟投河身亡。

汉乐府诗歌《陌上桑》,继承了《列女传》表达的主题。在《陌上桑》里,美丽的采桑女秦罗敷,遭遇使君调戏,她言辞拒绝:”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接着,她又盛赞自己的丈夫”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以此压倒使君。

采桑女和采莲女:为什么走着走着,我们的命运就不同了?

乐府画意·陌上桑

这些诗歌,不再描述纯洁美好的桑林爱情,转变为渲染采桑女不畏权势的贞洁道德。尤其是《陌上桑》,那个义绝使君的光辉故事,那个美丽坚贞、又聪明的秦罗敷,为后代的采桑女形象奠定了一个重要的转型基础。

由此开始,”采桑”题材逐渐淡化了情爱的色彩、幽欢的风俗。曾经的采桑女率真大胆,带着生命本原的淳朴气息,但随着社会的改变,尤其是儒家思想的宣扬,采桑女也走进了各种封建道德的束缚里,那来自于山川的毓秀和灵动,逐渐被社会和文人所抽离。

采桑女和采莲女:为什么走着走着,我们的命运就不同了?

反观采莲女,为何她们没有退去情爱色彩,没有被封建道德束缚呢?我想,是因为采莲题材也遇上了一个重要拐点,就是南朝梁武帝萧衍打造的采莲歌舞。这种采莲歌舞流行于宫廷及其它娱乐场所,使得”采莲”的情爱色彩和采莲女文学形象的自由奔放得以延续。

即便到了唐宋诗词里的”采莲”描写,大多也都是文人墨客在欣赏窈窕佳人歌舞时的创作,当时的著名文人,如王勃、王昌龄、晏殊、欧阳修等,都有相关的作品。(关于采莲诗词与采莲歌舞的关系,另有文章,链接放在文末。)

采桑女和采莲女:为什么走着走着,我们的命运就不同了?
  • 社会环境的影响

宋人姜夔在论及诗歌创作时曾说:”不求与古人异而不能不异。”为什么”不能不异”呢?是因为后代的社会背景、思想观念都与前代不同了。

中晚唐时,政府先后增加了许多新的税目,”科敛之名凡数百,废者不削,重者不去。新旧仍积,不知其涯。”(《旧唐书》)这种征敛搜刮无疑加重了百姓的负担,而采桑女作为劳动者的一部分,处境自然比前代艰难。

采桑女和采莲女:为什么走着走着,我们的命运就不同了?

宋代积贫积弱,尤其南宋以来,”统治者为了能够继续偏安一隅,不断地新增各种赋税和征调,以此来保证有足够的财政收入来应付外族纳贡和满足庞大的军费支出。”(《宋朝简史》)面对统治者的压迫剥削,采桑女们的生活更加艰辛,只能无奈地抱怨”相唤相呼相叹息,茧丝岁岁为官忙”(朱南杰《延陵道中即事三绝》),”妇姑对泣儿号寒,更无可补儿衣隙”(徐集孙《促刺词》)。

采桑女和采莲女:为什么走着走着,我们的命运就不同了?

最后还想补充一点。中国诗歌从产生之初,就跟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是相伴相生的。”采桑”和”采莲”本身都来源于民歌,采莲相关曲目经南朝统治者的推崇,得到了很好的流传,让后代诗人有曲可依;但与采桑相关的乐府曲子到初唐时失传,大概也是因为音乐方面的折损,迫使采桑女回归到了现实生活和劳动里。于是,后来我们在采桑女身上更多看到了现实,在采莲女身上看到更多的则是由歌舞表现出的、虚幻的美好。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249487.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