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洲历史上,英法两国的关系一直颇为耐人寻味。英国民间有用“excuse my french”来表示请原谅我说脏话,而英国颇具侮辱性的手背向外剪刀手也是从英法两国之间的战争流传出来的。
据统计,英国和法国公民的第一外语水平,却几乎是全欧最差的——只有5%的法国学生的的英文水平和2%的英国学生的法文水平能够达到流利对话水平,而高达30%的英法人民居然几乎完全无法使用自己的第一外语。
就连英法海底隧道联通之后,都各自举办了一次开通仪式,并且在仪式上相互攀比,令人忍俊不禁。
英法两国为何如此嫌弃对方?
征服者威廉
英法两国也是世仇
英法两国在罗马帝国时期便是一家,而且因为英吉利海峡这道天险存在,英法也一直相安无事,一直到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征服者威廉打败哈罗德二世,成为英格兰国王。
这下英法两国出现分歧,诺曼底公爵是法国贵族,理应向法王效忠,可诺曼底公爵又是英格兰国王,地位上跟法国国王平起平坐,双方因此发生冲突,但尚未扩大,征服者威廉甚至和法王菲利普一世结盟制止儿子罗贝尔的叛乱。
不过问题就在1087年,征服者威廉死前将诺曼底公国给罗贝尔,将英格兰王国给威廉·鲁夫斯。在威廉·鲁夫斯死后,罗贝尔二世没有去继承他的王位,而是娶了个富有年轻的新娘,导致他的兄弟亨利继承英格兰王位,成为亨利一世,并且打败罗贝尔二世占领了诺曼底,英法两国自此结仇。
此后双方互有来往,但英国明显比法国更为强大,尽管在1216年丢掉了诺曼底,但金雀花王朝依然在法国拥有广阔的土地,并且承认法国是自己的宗主,却又拒绝执行法国贵族向国王纳贡等义务,是法国统一的最大障碍。
圣女贞德对法国赢得战争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法国逐渐统一和强大,英法两国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尖锐,1328年,为了争夺富庶的佛兰德和阿基坦地区,加上法王查理四世死后没有留下继承人,英王爱德华三世要求继承法国王位,但被法国皇室拒绝,腓力六世登台。
1337年,爱德华三世自封法国国王,入侵法国,挑起了历时116年的英法百年战争。
前期英国获得了辉煌的胜利,占领大量法国领土,但在1453年,法国最终取得了战争的完全胜利,法国完成民族和国家统一,一个强大的国家在欧洲大陆出现,为日后扩张打下坚实基础。
英国则损失了所有的海外领地,从此将目光转向了海外,积极拓展海外贸易,在重商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出台了“大陆均势政策”,开始了他的“搅屎棍生涯”。
英法两国的梁子就此结下。
1672年路易十四发动法荷战争,领军渡过莱茵河
17-18世纪的争夺加深了英法两国之间的矛盾
百年战争中英国丢掉所有海外领地之后,开始积极向外海发展,在欧洲大陆则奉行“大陆均势”,力图维持一个分而不乱的欧洲,而法国则积极在欧洲大陆寻求霸主地位,英法两国开始直接对位厮杀。
1670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为了瓜分荷兰向英王詹姆斯二世许诺好处,据说还行贿40万英镑希望与英国结为盟友。但英国国内一直反对与法国结盟,奉行“大陆均势”的议员们认为法国才是真正的敌人,而不是荷兰。
英王詹姆斯二世一意孤行,最终遭遇接连惨败之后被迫于1674退出法荷战争,削弱了法国的海上力量,法国自认无力与荷兰在海上抗衡,海陆大战逐渐成了陆战,并逐渐演变成欧洲大战,这让法国颇为不满,却也无可奈何。
好在法国陆军足够强大,在欧洲大陆获得巨大的优势,让法国拥有极大的缓冲余地,尽管1677年荷兰执政威廉三世与英国王位继承第二顺位的玛丽公主结婚,成功将英国拉入反法同盟,但路易十四依然在英国参战之前成功将反法联盟推上谈判桌。
大同盟战争
法荷战争结束后法国成为欧洲霸主,路易十四自称太阳王,荷兰执政威廉三世立志复仇,成为法国终身死敌,并且在英国光荣革命爆发之后入主英国,詹姆斯二世流亡法国,得到路易十四的款待,并且积极支持他重返英国从威廉三世手中夺回王位。
1688年,大同盟战争爆发,法国和威廉三世领导的反法联军大打出手,但双方均无建树,也不能彻底击败对手,最终谈判收场。
1689年3月,流亡法国的詹姆斯二世在路易十四支持下带领一支法国军队在爱尔兰登陆,但遭遇失败之后又跑回法国。
1701年,围绕西班牙王位欧洲再次展开大战,法国几乎以一国之力单挑整个欧洲,尽管最终法国赢得战争胜利,但英国削弱法国的目的已经达成,荷兰和法国的海上力量没落,英国在海洋和贸易上开始占据主导权,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七年战争
1740年12月,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爆发,围绕已故奥皇查理六世的长女玛利亚·特蕾西亚是否拥有王位继承权,欧洲两大阵营展开激战,王位继承战争逐渐演变成了英法等国的争霸战。
1756年,七年战争爆发,英国踩着法国的尸体成为殖民霸主,丘吉尔称七年战争后“英国在欧洲之外成为海上和陆上的主人”,他援用英国政治家霍勒斯·沃波尔当时的评论来渲染英国显赫的大国地位:“罗马人征服世界用了三百年,我们征服世界只经过三次战役,而目前的世界比罗马时代扩大了一倍”。
在七年战争胜利后的1763年,英国首次骄傲地自称“日不落帝国”,而法国只能一边抹眼泪一边想着报仇雪恨,英法矛盾自然也在一场场战争中不断加深。
美法联军
法国的复仇
争霸中失利的法国一直渴望向英国复仇,但在七年战争中法国的大国地位一落千丈,耗费大量军费之后却一无所得,还被迫放弃了印度、加拿大、密西西比河东岸等大片殖民地,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军事上,法国都不是英国的对手。
不过如今美英开战,如果法国人帮助美国人赢得战争打败英国,不仅可以报七年战争的仇,而且英国的风头就会被盖过去,英国的崛起将会受阻,法国届时可以重返巅峰。
1776年法国就为“大陆军”提供了3万余支步枪和227门火炮,外加可配备30万枪炮的火药。到1777年春又有一百多艘船的法国援助物资抵达美国,包括47.8万磅硝石、145.4万磅火药、以及大量的衣服和武器,甚至战鼓。
同年,法国政府还通过富兰克林与美国政府办理了100万里弗尔的贷款,同时给予美国200万里弗尔的补助金。
华盛顿和拉法叶在福吉谷
1778年3月11日,法国正式向英国宣战,路易十六派出法国海陆军进入美国,组建联军。
1778年5月,美国与法国正式结盟。同年夏天,法国海军上将德·埃斯坦的12艘战列舰和5艘巡洋舰护航载有4000法国陆军的运兵船驶离地中海港口土伦,越过大西洋开赴美洲战场场。
1778年7月29日,德·埃斯坦指挥法国舰队在纳拉甘西特湾找到6艘英国军舰,将其全部击毁。
1779年,路易十六又增派法国陆军,携带200多门新式火炮支援大陆军。
1780年,英法在西印度群岛多次发生海战,法国和西班牙联军占领北美佛罗里达的彭沙科拉城,法英海军在西印度群岛、佛得角海域多次爆发战斗。
约克镇大捷
1781年9月26日,华盛顿率军跟法国的拉法叶将军会师在威廉斯堡会师,10月10日美国大陆军5645人、民兵3200人、法军7800人、三百余门火炮组成三个军团,别人从东、南、西三面对英军发起冲击,赢得约克镇大捷
此战后英国议会被迫议和,美国获得独立,而法国也因为支持独立战争,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都被美国人视为救星,甚至有人说法国国王路易十六才是真正的美国国父。
但法国并未如愿以偿,法国原本想拉着美国和西班牙与英国谈判获取更大利益,只是美国发现直接跟英国谈判才能将利益最大化,这种做法使得法国失去了北美独立战争获胜者所拥有的谈判主动权,英国得以分开与法美西三国进行各自谈判。
结果就是法国再次劳民伤财却没捞到什么实惠的好处,唯一的净收益是多巴哥岛和非洲的塞内加尔;英国是丢了块殖民地不假,但对殖民霸主地位毫无影响,仅仅是收起了骄傲的心思,英法两国的梁子也是越结越深。
英国丑化拿破仑
英国组织、参与7次反法同盟,英法矛盾深化
路易十六想通过支援美国独立战争来打击英国的如意算盘落空了,反倒自己因为发动战争导致国库亏空民不聊生,最后引发大革命,把自己送上了自己设计的断头台。
出于对法国大革命思想的仇视,尤其是一直饱受压迫的爱尔兰人开始寻求法国革命者的援助,法国甚至准备组织一支海陆远征军在爱尔兰登陆,协助爱尔兰人发动起义,这让英国统治者不由得大为光火;
再加上英国担心法国会借助此次机会崛起,威胁英国的利益;基于英法矛盾英国又希望借助战争再次削弱法国,因此决定参与到反对法国的行列中去。
特拉法尔加角海战,纳尔逊阵亡
政治上,从1793年开始,一直到1815年拿破仑战败流放,尽管俄、普、奥等国先后被法国打败并且与法国结盟,英国却一如既往站在法国对立面,以英镑开路,先后组织、参与了7次反法同盟,两次扶持路易十八上台,颠覆资产阶级革命政权,重建法国的封建政权。
军事上,英国组织庞大的舰队封锁法国港口,在特拉法尔加角一战击溃法西联合舰队,强大的海军彻底封锁了法国及其盟国的海面。
而且在法国缪拉元帅占领马德里之后,英国除了出钱,还看准时机在蒙迭戈河入海口登陆,开辟第二战场,使法国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成就了威灵顿的威名。
经济上,尽管拿破仑试图通过《柏林赦令》希望通过大陆封锁困死英国,结果因为法国自己没有足够的工业实力,反而导致欧洲大陆各国进出口基本停滞,英国趁机向欧洲大陆大规模走私,最终又让英国在经济上打败了法国。
维也纳会议
英国最终成功打击了法国,在战后重新划分欧洲的维也纳会议上,主张削弱法国,保持自己所占有的法国殖民地,加强普奥和俄法之间的对抗,维持欧洲均势,保证英国居中操纵。
路易十八的外交大臣塔列朗在会议上极力周旋,成功利用英、俄、普、奥之间的矛盾将保住了1790年时的国界,而且几乎不用支付什么赔款,还在1815年1月3日与英奥达成《反对俄普秘密攻守同盟条约》,促使英奥成为了法国的后盾,法国自此重返欧洲大国序列。
运河示意图
19世纪-20世纪中叶的英法经过短期和平,但矛盾冲突依然尖锐
拿破仑战争结束后,欧洲建立了维也纳体系,法国并未遭到各国严厉处罚,因此成功保住大国地位。但法国难以避免地陷入了严重的衰退期,法国即便与英国矛盾激烈,由于没钱,对英国的政策基本以和为主。
不过随着法国国力逐渐恢复,法国国内政局风起云涌,路易·拿破仑·波拿巴政变称帝成立法兰西第二帝国后,法国的殖民重点开始向东方发展,很快与英国在埃及产生了冲突。
1846年,英法两国希望恢复埃及在欧亚贸易中的地位,英国主张修铁路,法国主张修运河,双方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展开自己的外交攻势,寻求与奥斯曼帝国埃及总督帕夏合作,达成自己的目的。
法国主持修建苏伊士运河
1854年和1856年,法国驻埃及领事雷赛布子爵获得奥斯曼帝国埃及总督帕夏塞伊德特许成立公司,并按照澳大利亚工程师阿洛伊斯·内格罗利制定的计划建造向所有国家船只开放的海运运河。
英国首相认为运河是法国的“政治阴谋”,与英国东方政策背道而驰,不过由于当时英法正在联合进行克里米亚战争,英国不好直接攻击法国,于是用外交手段百般阻挠雷赛布开凿运河。
随着1859年4月运河开凿,法国公开支持雷赛布,英法两国围绕运河展开的斗争公开化,英国一面表示法国反对开凿运河,攻击法国想借开凿运河把埃及变成自己的殖民地,一面又通过经济手段达成英国占有运河的目的。
如英国计划的一样,在1869年运河通航之后,真正受益者成了英国。运河通航第二年全年489条船只通过,其中英国船占324条;货物吨位43.7万吨,英国占29.1万吨。
运河通航极大壮大了英国的国力,法国无奈表示:“从运河通航起,我们就丢掉了埃及。”
列强非洲殖民地分布图
英法两国在非洲的冲突也在继续。1884年,列强瓜分非洲殖民地的柏林会议后,英国制定建设连通开罗—开普敦—加尔各答的“3C计划”;法国也不甘示弱,试图在非洲建立一个从佛得角至索马里、东西横贯非洲并连接阿尔及利亚的殖民地,将英国殖民地拦腰截断。
1898年,英法两国在苏丹爆发“法绍达冲突”,由于法国尚未做好战争准备,德国也不支持,加上法国担心德国会在欧洲大陆发动攻击,最终选择放弃,英国占领苏丹;
1899年10月,第二次布尔战争爆发,法国试图借英国无暇北顾的机会解决“埃及问题”,重返埃及;
1900年,随着英国在南非遭遇连串失败,法国再次提出“就埃及问题采取新的行动”,试图出兵干涉布尔战争;
一直到1907年英法两国签订《英法协约》,才算真正停止了两国之间的军事对抗。
巴黎和会
法国深受英国“大陆均势”毒害
英国的“大陆均势”目的就是维持一个分而不乱、势力均衡的欧洲大陆,百年战争之后每一场英法之间的战争都有英国“大陆均势”的目的在,即便在和平时期,英国也没闲着。
拿破仑战争结束后的维也纳会议上,除了法国外长塔列朗的周旋,英国为了防止俄普奥等国过分强大选择扶持法国,使得法国能够在战后保住大国地位,成为欧洲五强之一,这也是法国少有的借助大陆均势获利的时候,更多时候法国还是遭受“大陆均势”毒害。
一战结束后的巴黎和会上,法国极力主张向德国彻底复仇,力图将德国吃干抹净,防止德国再次崛起威胁法国利益,作为东道主的法国总统庞加莱甚至在当天的开幕式上说了这样一句话:“48年前的今天,德意志帝国就在这个大厅里诞生,由于他生于不义,必将死于耻辱!”
巴黎和会三巨头,意大利打酱油
但英国为了防止法国在欧洲一家独大,极力阻止法国过分削弱德国,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德国没有得到彻底削弱,却又认为受到了严重羞辱;法国也没有得到真正满足,法国元帅斐迪南·福煦在条约签订后愤怒地说:“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
1923年1月,因为德国无力支付赔偿,法国甚至联合比利时侵占德国工业重地鲁尔区,导致德国为了支付赔款以及鲁尔区工人与企业主的损失滥发货币,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也令法国的鲁尔政策失败,德法矛盾全面升级。
英国却从大陆均势出发,一开始通过《道威斯计划》压制法国扶持德国;随着德国经济恢复,1925年英国又与法国协商妥协,联合欧洲主要国家缔结《洛迦诺公约》,1928年又签订《非战公约》,解决法国的安全感问题。
到了1929年,《道威斯计划》到期,英国再次在德国赔偿问题上打压法国,迫使法国让步签署《杨格计划》。
英德签署《英德海军协定》
随着大萧条蔓延全球,法国遭受重创,又害怕自己曾经对德国的各种苛刻惩罚引来德国的报复,因此积极向英国寻求结盟,希望联合英、苏等国共同对付德国。
但英国人再次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基于英法矛盾,英国害怕法国再次推行各类军事同盟政策来壮大自己,1935年,英国不顾法国反对与德国缔结《英德海军协定》,改变了德国被法国孤立的局面,导致法国在年初刚刚成型的结盟体系遭受重大打击,打乱了法国的外交步骤。
为了扭转不利局面,同时也是报复英国,1935年6月20日,法国批准陆军参谋总长甘末林访问意大利,并且与意大利接触频繁,并在6月27日签署《法意军事协定》,与意大利结盟,并支持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
而在二战中英国虽然支持法国,但种种坑法国的行为依然让法国人恨得牙痒痒。
丘吉尔和戴高乐
鉴于英法之间长达千年的矛盾纠葛,英法两国之间的种种明争暗斗,以及民间的相互嫌弃,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