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唐代诗人汪遵曾在诗句里写过,万里长城的无比坚固让外族不敢入侵,它自古就是军事要塞。
万里长城是新七大奇迹之一,1987年12月,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历史上很多诗人都曾写下赞美这一伟大工程的诗句,同时也感叹过建筑万里长城时中国人民为其付出的心血,并鞭挞过秦始皇的暴虐。
秦始皇虽是暴君,有功亦有过,曾焚书坑儒过,也曾统一六国过。不过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为人津津乐道,历经两千年依然巍然耸立,秦始皇凭借什么来支撑万里长城永不倒的?
长城开始建造
长城开始建造的朝代不是秦朝,在《史记》中有记载“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实际上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在建造长城。
楚国首先开启建造万里长城的历程。随后燕,秦,齐,魏等国先后建筑起长城。尤其是秦、赵、燕三国与北方游牧民族匈奴比邻而居,为抵御匈奴的入侵,这三国筑起“防胡长城”将匈奴阻挡在外。后来各朝各代修砌长城的工作没有停止过。
秦始皇建造万里长城
公元前247年,年仅13岁的秦始皇做上秦国君主,当时宰相吕不韦把持朝政,小小年纪的秦始皇虽有野心却得不到施展。后在公元前237年,秦始皇掌握政权,野心勃勃地开始了他的宏伟大业。
历时十年时间,秦始皇在祖辈几代人的努力下,先后吞并六国,公元前221年,已经39岁的秦始皇统一六国,登上皇帝宝座,成为封建王朝第一位皇帝。虽大秦帝国建立,可外族一直纷扰不断,居安思危的秦始皇为了巩固政权,陆续开始实施一系列国防措施。
公元前215年,秦国大将蒙恬率领30万大军攻打北方匈奴一族。后掀起建筑万里长城的序幕。
从临洮到辽宁长达1万余里的长城,工程之浩大在现在都不易完成,可当时众多劳苦大众用双手一块一块砖头垒起,从秦始皇开始就有“万里长城”的称号。秦始皇发动全国二十分之一的劳动力将近百万人来建筑万里长城。
加固长城的诀窍
在当时的秦朝,混凝土还没出现,这些劳动人民利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将总计420亿块青砖堆砌起来,每建筑一米长城就需要6000块青砖。为了让长城牢固,用泥浆固定是不可能到现在还屹立不倒,于是这些劳动人民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想出一个绝佳的办法。
这个传统方法流传至今,尤其在每逢春节来临各家各户贴春联时,有的人家不用浆糊,而是用糯米汁来贴春联,往往从年初到年尾,春联还牢牢固定在墙上,这种糯米汁是把糯米煮到烂熟形成粘稠的汁液,用这种汁液来黏贴物体。
劳动人民利用智慧解决问题
秦始皇虽发号施令修建万里长城,其中的艰苦和困难都是由这百万劳力来承担,于是他们在每块砖之间糊上糯米汁来牢固,其效果毫不逊色于现在的混凝土。
另外,在建筑万里长城时并不顺利,这些劳动力遇到很多棘手的问题,在秦始皇的暴虐下,为保命的他们只好想方设法自行解决。
其中万里长城途径甘肃玉门关,这里正处沙漠地带,寸草不生,黄土资源奇缺。如果从别处运输黄土,路程遥远还需耗费大量劳动力和资金,为保住自己项上人头,这些劳动人民想出一个让人称赞的好办法,他们发现这里有很多芦苇和沙砾,于是就地取材弄来大量芦苇和沙砾。
在化学中,芦苇的主要成分是盐,沙砾的主要成分则是碱。盐碱进行化学反应产生另一物质。当时的人连化学都不知何物,更不懂与这两种物质相关的化学知识,他们凭借多年的经验将芦苇和沙砾交错叠在一起达到坚固城墙的目的。
经过劳动人民的不懈努力,这座万里长城逐步建造起来。才有了如《过秦论》中所说“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的效果,维持中原稳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到汉朝初年,万里长城由于年久失修已经破败不堪,又疏于防范,匈奴趁机越过长城进犯中原,先后多位名将利用长城这一要塞击退匈奴。后汉武帝即位后,派兵多次进攻匈奴,才将其驱赶到漠北。
意识到万里长城的重要性,汉武帝颁布一系列政策来对万里长城进行修复,同时还建筑近一万公里的外长城,从而对汉武帝稳定政权起到巨大的作用,并为开通丝绸之路提供便利条件。
万里长城建成的背后
万里长城的建成维护了中国历代王朝的稳定。现在它已经成为一旅游胜地。可在当时,别说建筑万里长城,每建筑一米就凝聚了不少劳动人民的血汗,甚至宝贵的生命,曾有“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就是由此而来。
在当时战乱不断,饥荒连连的朝代,百姓除了要保证粮食的基本需求,还要上交大量的糯米来保命。在秦始皇的暴政下,民不聊生,百姓怨声载道。秦朝后期,各地农民揭竿而起,秦始皇最终失去民心,大秦帝国走向灭亡。
如若没有秦始皇的强压政策,万里长城根本不可能建成。
一代暴君秦始皇功不可没,在位期间统一度量衡,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
纵观中国悠久历史文化,有明君也有昏君,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的功勋显赫,有的臭名昭著。而秦始皇的残暴让当时的百姓对他深恶痛绝,世人对他的评价也褒贬不一,因他的存在,万里长城才成为世界奇迹。
因他的暴政,在建造这座万里长城无数生命倒下。作为军事要塞重地,这里经历数不清的战争,在这里埋有累累白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