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总书记在充分肯定改革开放以来文艺所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尖锐地指出了当前在文艺创作方面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
习总书记批评的现象绝非是文艺创作领域存在的个别现象,而是当下文艺创作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缺少精品、不适应时代发展和人民需求的普遍问题。那么,作为文艺工作中心环节的文艺创作为什么境况窘迫?文艺创作脱离人民、脱离生活、脱离实际的问题到底严重到什么程度?需要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局面?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做出正面回答的实际问题。
一、当前文艺创作领域的突出问题
1.创作力量薄弱
目前,体制内的创作队伍具备创作能力的作者大多转向了商业性写作,不愿意进入市场的作家、编剧,或者转行去教书育人,或者去搞研究,坚守创作阵地者寥寥无几。省市一级文化主管部门设立的“剧目工作室”,事业编制被挪用的现象比较普遍,专业创作人才屈指可数。文联、作协、以及各专业艺术家协会,从定编上就未设专业创作岗位。各专业艺术团体保留创作机构的也为数不多。专业创作人员没有立锥之地,还何谈坚守阵地、坚持正确的文艺创作方向呢?而活跃在体制外的所谓创作大军(实际上是创作个体户)数以万计,他们集中扎堆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找饭吃、抢活干、当枪手。在他们的艺术观念里,没有什么“以人民为主体”“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词条,更没有什么艺术创作原则可言,只要给钱,什么活儿都敢接,什么作品都“能写”,他们唯一的追求就是搬出地下室,告别方便面,尽快赚钱,养家糊口,“有数量缺质量”的创作现象自然不可避免。唯此,在文艺创作领域也造成了排斥正统、消解崇高、以次充好,使一些真正具有一定品位和艺术价值的优秀作品失去生存空间的乱象。
文艺创作,以人为本。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关键是要有一支德艺双馨的队伍。缺少优秀的创作人才,就等于没有根基,艺术活动搞得多么热闹,也只是表象繁荣,难以给时代留下文化烙印。
2.创作态度浮躁
习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他强调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了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这些话对于老一代创作者来说,是至理名言。我们把深入生活、向人民学习,当作必修课,也是进行文艺创作不可或缺的重要过程。而对于当下那些心浮气躁、急于求成的新生代“写手们”来说,几乎毫无意义。他们非但不关心时代的需要,也不考虑人民的需求,唯一热衷的就是赚钱、再赚钱,根本没有深入生活的概念。一般情况下,是由一个能找到门路的总编剧或叫剧本统筹的人,接下来一个创作任务,然后组织一批“枪手”分派活计,包干到人,计件付酬。领到活的写手们事先要做的工作,就是看大量的盗版光盘和搜索网络段子,寻找他们认为有用的情节和语言,然后七拼八凑地“组装”起来。这种“机械化生产”的现象已经相当普遍。“二度创作”的情况就更加混乱不堪,出品人、投资商为了节省投入,尽量压缩生产周期,一些所谓的大牌影视剧导演和演员一年要接几部戏,有些所谓的名角甚至会在同一时段赶场拍一两部戏,有时连熟读剧本的精力都没有,哪有时间去体验生活、研究角色呢?更有些自以为是的演员,根据自己的喜恶随心所欲,任性删改作品,毫无文学性和艺术品位可言。这样的创作方法,必然产生大量的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等“三无”产品。这种违反艺术规律的创作,无论数量怎么多,都难以出现精品力作,不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文艺创作需要生活积累,更需要心无旁骛,全身心投入,潜心创作,精益求精。靠抄袭模仿、跟风克隆,急功近利搞出来的东西,充其量算作低劣商品,称不上真正的艺术创作。
3.作品粗制滥造
习总书记指出,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恰恰是这两者被严重地分割开来。往往越是“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越容易被市场所排斥。而那些胡编乱造、庸俗搞笑、“快餐式消费”的垃圾产品,却会经过媒体炒作,受到消费者的热捧,从而获得意外的市场份额。仅以当前蜂拥而上的抗日题材电视剧为例,那些被网民大量吐槽的“手撕鬼子”“用石头打敌机”“裤裆里掏出手雷”、小女孩悲切地控诉“我爷爷9岁就被鬼子残忍地杀害了”、部队首长告诉战士们“抗日战争已经进行了7年,还有一年就结束了”等种种“神剧”,都可以堂而皇之地热播,而一些具有一定思想性、艺术性、欣赏性的优秀剧目,反而被无情淹没。文艺商品化的汹涌潮流,已经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艺术创作逼到了尴尬的境地。
按正常的文艺创作生产和消费的规律来讲,越是优秀的文艺作品,越能够获得大众的喜爱和受到市场的欢迎。而在乱象环生的文化市场中,容易出现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良莠不分的非正常局面。越是粗制滥造的、狗血的、下三滥的东西,越要拼命地花巨资“造势”,吸引眼球,观众被“忽悠”的现象经常发生。于是,赚了个钵满盆满的商家就有了资本大肆炫耀,招摇过市,混淆视听。往往具有一定艺术品位的优秀作品,并不一定能够在市场中获利。这种以经济效益为引领的文艺创作,必将妨碍以主流文化价值观为取向的正常文艺发展。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我们文学艺术界必须面对现实,认真查找文艺创作中存在的问题,把握住繁荣创作这一中心环节,解决好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二、繁荣文艺创作的关键举措
1.坚持文艺的根本方向
习总书记关于“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的论述,是与毛泽东文艺思想、邓小平文艺理论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也是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习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的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个根本方向不能在商品经济大潮中迷失和偏离,即便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避免不了要出现大批的商品性文艺,可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属性不能变,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根本方向不能偏。带有一定商品属性的文艺作品也要主动接受这个“根本方向”的考量。把经济效益和赚钱赢利与“根本方向”相对立的倾向是错误的,必须坚决纠正。要大力支持和提倡那些把坚持社会主义文艺方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的文艺作品和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传播。要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文艺作品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而不是用庸俗娱乐、单纯追求感官刺激和恶搞胡闹的东西充斥荧屏、银幕、舞台和网络传媒。那种单纯以票房收入、收视率、上座率、点击率论成败,从而左右文艺创作的倾向必须改变。“人民的文艺”必须为人民提供正能量、正趣味,必须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发挥应有的作用。
习总书记强调,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因此,无论在任何条件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观都是不可动摇的头等大事。
“为人民服务”不是一个抽象的口号,而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一以贯之的思想谱系,也是载入《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根本宗旨。毛泽东曾说过:“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只有把握住这个“根本”方向,才能出人才、出作品、走正路,向党和人民交上满意的答卷。
2.坚持以人民为文艺表现的主体
文艺创作,说到底是为什么写、写什么、怎样写这三个问题。其中,怎样写是技巧问题,写什么是选材问题,为什么写是起主导作用的首要问题。
当下,就广大普通的个体创作者而言,为赚钱养家糊口而写作还是个现实问题,听命于投资方,按照市场需求而创作是普遍现象。但是,成为“市场的奴隶”,放弃对文学艺术价值的最高追求,无论写出多少作品都没有代表作品、没有立身之本,这是作家、艺术家的悲哀。
习总书记强调,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
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不仅仅是选材问题,而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出发,要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道理。作家、艺术家只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观察生活、提炼生活、反映生活,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那样,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的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这样的作品,才能受到广大人民的欢迎和喜爱。反之,单纯为了商业目的,为了猎奇或吸引眼球,不顾历史真实和客观现实,肆意歪曲历史,歌颂封建帝王,美化土匪妓女,丑化劳动人民,有悖于人民大众的道德观念和审美标准,无论收视率、上座率、点击率有多高,都不能成为这个伟大时代的优秀之作。
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不是限制作家、艺术家的创作自由,也不能把“以人民为主体”简单理解为“底层写作”。今天所说的“人民”,概念是宽泛的。社会各阶层、各种职业,包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各级领导干部都可以作为文艺表现的对象。除此之外,有些写帝王、后宫、才子佳人、奇闻趣事的作品,只要符合主流文化价值观,又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东西,也应该允许,只是应该有“主体”与“非主体”的区别。凡是以人民为主体的文艺创作,就应该受到应有的尊重,得到相应的支持,除此以外的创作,在享受政府扶持和参加评奖等方面,都应区别于前者,不能本末倒置。只有这样,才能体现主流文化价值导向。
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是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至于怎样写和如何表现,应该由作家、艺术家自己说了算,行政部门不要横加干涉,投资方更不能“绑架”作家、艺术家,把过多的商业操作方面的因素,强加到艺术创作之中。以任何功利主义影响创作,都是对艺术精神的伤害,都会妨碍文艺创作者对艺术崇高的追求。
3.坚持从生活出发的创作方法
文艺创作方法确实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决定着创作方法的不同。
表现自我、宣泄个人情感的所谓“私人化”写作,排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他们认为生活就是“生下来、活下去”,每个人都在生活之中,写自己就可以。此类写作是受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体现的是鼓吹颠覆传统、颠覆现实主义、颠覆主题、颠覆结构的所谓后现代创作理念,不适合中国国情。商业化的文艺创作,不但不深入生活,更注重编造生活,主张“烧脑”“强情节”、追求感官刺激,不管怎样荒诞离奇、不合常理,只要能卖钱,就是好东西。我们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文艺,一直坚持文艺创作从生活出发,主张文艺工作者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文艺工作者要“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从生活出发的要求,是由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性质所决定的。我们的文艺要为人民服务,就要以表现人民为主体,就必须到生活中去,了解人民、熟悉人民,懂得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喜怒哀乐,这样才能创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
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不是走马观花、急用现学,不是一朝一夕可见成效的事情,而是要长期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使自己的立场、观念、思想感情发生根本变化,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这才是深入生活的真正目的。
作家、艺术家到生活中去,不见得就一定能够找到适于艺术表现的创作素材。但是,文艺家要能真正做到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就会在结构情节、刻画人物和使用语言等方面有依据、有办法,表现生活的手段才会更加丰富,写出来的作品才能有血有肉、生动鲜活。现今,已经没人再提及文艺家思想改造的话题,因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所谓“思想改造”对文艺家的迫害造成灾难深重。但是,作家、艺术家要到生活中去,向人民学习,转变思想感情还是大有必要的。比如,我们经常会在文艺作品中看到这样的情形,有些作家、艺术家在刻画和塑造那些丑的、恶的、滑稽可笑的反面人物或小人物时得心应手、栩栩如生,而在表现崇高、正义、有理想、有道德的英雄人物或正面人物时,就显得苍白无力、概念化、脸谱化,缺少感染力。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真人真事会使人动容、催人泪下,能感动成千上万的人们,而一旦经过文艺家的创作就显得虚假,没有血肉、没有温度,只有空洞的政治说教令人生厌呢?原因就在于我们对要表现的人物缺少感情,缺乏了解。从概念出发创作出来的作品是难以打动人心的。
习总书记强调,文艺工作者对人民,要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一切有理想、有抱负、有追求的作家、艺术家,一定要摆脱自爱自恋,要放下身段自觉地深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全身心的感受伟大时代、伟大人民的伟大创造,发现真善美,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以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回报生活,回报人民的养育之恩。
4.坚持艺术个性化和风格多样性
文艺创作解决好为什么写和写什么之后,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要解决,就是避免题材雷同和作品千篇一律的弊端。
文艺创作的特殊性在于,艺术创作是不可重复性的劳动,优秀作品不能批量生产。从商业目的出发的文艺创作,往往容易出现千篇一律的问题。而“主题先行”的创作办法,也容易发生题材雷同,造成主要人物千人一面的弊病。尤其是为了参加文艺评奖的创作,经常是领导出题、政府出资,指定作者写什么和怎样写的“政府定制”式的命题创作,往往在选择题材上“用力过猛”。所谓的写重大题材,或配合某一时期中心工作的创作,基本上是从概念出发。由于格式化创作,表现内容空泛,表现手段俗套,只好在形式上舍得“烧钱”,进行“豪华包装”。有的一台戏曲演出,就要几卡车的灯光布景,声光电效齐动员,以掩饰作品的干瘪和不足。有些影视作品,在创作上功力不足,制作上粗制滥造,却舍得花钱大搞宣传,甚至雇“水军”进行炒作。十几年来,有关部门评选出成百上千个国家级文艺奖项,但缺少思想精深、形式精彩、风格独特的一流艺术品,也就是习总书记说的有“高原”缺“高峰”。
我们处于多元文化语境下,面临着来自西方文化渗透的挑战,以及新媒体、多媒体、自媒体的迅猛发展,给文艺传播形式带来的巨大变化。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必须在坚持中国特色的前提下,进行艺术创新。艺术创新要靠作家、艺术家的不断探索和实践,要允许和鼓励那些有一定成就的文艺家以自己的艺术个性进行创新。这是保证文艺园地百花盛开、流派纷呈的重要条件。
贯彻“双百”方针和坚持文艺方向是同等重要的事情,二者缺一不可。坚持文艺方向是解决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贯彻“双百方针”是解决怎样为人民服务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在坚持“二为”方向上一直是坚定不移的,但贯彻“双百”方针还不够持续深入,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文艺家的手脚,造成了许多颇有才气的作家、艺术家难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长时期在艺术创作上少有作为,留下了诸多遗憾。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有些地方不懂文艺却领导文艺的人,喜欢对文艺家的创作指手画脚,妨碍文艺家的自由发挥。再是文艺家的自我束缚,缩手缩脚,不敢在艺术问题上坚持己见,大胆探索前行,造成了作品在政治上没有问题,在艺术上平平淡淡。长此以往,我们的文艺创作领域会只有匠人,而没有名家。
繁荣文艺创作,有关领导和文艺家都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主管和分管文艺的领导人要和作家、艺术家打成一片,成为知心朋友,对待文艺创作,在政治上把好关,在艺术上充分尊重艺术家,大力支持他们的创作和创新。作家、艺术家要主动接受党的领导,在根本方向上坚定不移,在艺术创作和创新上,按照艺术规律大胆探索、积极实践,无论是再现生活还是表现生活,无论是写实还是写意,只要是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任何手段都可以合理运用,充分发挥专业水准,努力攀登艺术高峰。
5.繁荣文艺创作要有措施保障
创作生产优秀文艺作品是硬道理,也是艰巨工程,需要长期坚持抓好、抓实、抓到点子上,才能出成果。由于抓文艺创作生产见效慢、难度高,出不出人才、出不出作品与政绩无关,因此,一些地方党委和政府没有把繁荣创作纳入议事日程,更谈不上尊重文艺工作者的创作个性和创造性劳动,政治上充分信任,创作上热情支持,营造有利于文艺创作的良好环境。有些地方,甚至毫不吝惜地把创作人才一推了之,让他们进入市场成为了自由职业者。造成了那些地方体制内的创作人才严重断档,或荡然无存。
我们党长期以来十分重视文艺工作,繁荣文艺创作是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没有“笔杆子”。培养优秀的文艺创作人才,不能像种庄稼那样春种秋收,也不能像任命干部那样可以成批提拔。一名成熟的文艺创作者,需要长时间的历练、培养,在实践中不断成长。我们要高度认识到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应该高度重视文艺创作,着力培养创作队伍。有了队伍才能够创作和生产出优秀的文艺作品,有了作品才能够推出文艺名家,才能够实现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逻辑。缺少创作人才,要繁荣文艺创作,只能是纸上谈兵。
那么,怎样营造有利于文艺创作的良好环境,为作家、艺术家创作生产优秀作品提供必要的措施和保障呢?
一是要为专职创作人员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以往,在各级文化主管部门或文联、作协等人民团体内,都设有专职创作人员的固定编制,这是有效团结和掌控创作人才的好办法,有关部门应该考虑如何精简文化艺术单位的非专业人员,腾出编制安排一些优秀的专职创作人员,解决后顾之忧,确保潜心创作。
二是要为专业创作人员长期深入生活创造条件。比如,安排专业创作人员到基层挂职或兼职,到各级信访部门去参加接访工作,协调司法部门安排专职创作人员担任人民陪审员,积极推荐有成就的作家、艺术家担任政协委员或参选人民代表等措施保障作家、艺术家贴近群众、扎根人民。
三是要为专职创作人员提供必要的创作经费。文艺创作是一项艰苦的创造性劳动,创作精品力作不同于那些粗制滥造的模仿、抄袭式的“机械化生产”。优秀的文艺作品,即便不需要蒸膏煮血、“批阅十载”,也要花费心血、精雕细刻,三五年打磨出一部佳作用时都不算长。然而,进入文化市场,演员、导演、投资商、制片人都可以拿到巨额回酬,可作者拿到的稿酬却与他们的付出不成正比,解决不了温饱问题就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创作积极性。近几年来,政府加大了对优秀文艺作品创作的投入,但是,投入的方式一般都资助了制作出品单位,真正花到创作上的经费微乎其微。如何将政府投入的方式调整到保证重点作者和保证重点作品的创作生产上来,如何为作家、艺术家的学习、生活、创作提供必要的保证,都是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具体问题。
四是加强文艺评论引领文艺创作。大凡优秀的作家、艺术家的成长,离不开文艺评论的帮助。实践证明,通过文艺评论引领创作,远比行政干预管用。要改变当下文艺评论缺少独立性、没有主动权的现状,特别要改变“谁出钱就为谁说好话”的尴尬局面,同时也更要解决评论家不能说真话的问题。因为在当下的文艺圈里,有钱的任性,有名的也任性,批评谁都不行,这是文艺评论和文艺批评不正常的状态。运用文艺评论帮助优秀文艺作品的创作生产,也是贯彻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题中之意。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社会主义文艺创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把文艺创作提高到了“最根本”“中心任务”的重要程度,要求我们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我们应该尽快行动起来,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用优秀的文艺作品回报人民,回报伟大的时代。
崔凯: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辽宁省曲艺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