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平三年四月,当董卓横行关中,荼毒众生时,天下百姓和京畿公卿忍无可忍,决定与董卓鱼死网破。百官之首王司徒,找上了董太师的干儿子吕布,欲借其手除掉董卓。王允劝说吕布时,用的是这套说辞:
时王允与仆射士孙瑞密谋诛董卓,是以告吕布使为内应。吕布曰:“奈如父子何!”王允曰:“君自姓吕,本非骨肉。今忧死不暇,何谓父子?”吕布遂许之,手刃刺董卓。
吕布
按史料记载,则吕布刺杀董卓的直接原因,是董卓多次侵陵吕布,吕布心生阴怨。王司徒耳边风一吹,吕布这位被后世认定了的无脑莽夫,乖乖听话了。
再向前追溯,会发现吕布自己也不干净。貂蝉这位形象的出现,是因为吕布的确曾经勾引过董卓的一位侍婢:
董卓使吕布守中阁,吕布与董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
这说明吕布之阴怨董卓,至少有一部分原因是自个儿心里有愧,自觉做了见不了光的事儿,才将这份羞愧投射在董卓身上。且我认为,吕布私通的这位侍婢,恐怕不是一位简单的角色,鉴于董太师的宫廷作风(奸乱宫人公主)和吕布的过度反应(恐事发觉,心不自安),这位侍婢有可能是深得董卓欢心的。
董卓
加之后世的评书和演义,至此,吕布刺杀董卓这事,终于板上钉钉,再无认知的回旋空间了:董卓对这位干儿子不怎么好,吕布做事又不自慊,王允趁机吹风,吕布就刺杀了董卓。
王允
然而如果抛开既成观念的枷锁,则吕布刺杀董卓这事,实际蹊跷之处很多。既成观念最让人不解的,是吕布怎么可能因私怨除掉董卓这样一位权倾朝野的人物。要知道,吕布刺杀董卓,实际就是拿着喇叭对整个凉州集团喊:“丫的,老子要和你们干了,来吧。”这不是演义,吕布果真这么无脑,恐怕早捱不到曹操对他动刀子了。可见吕布之杀董卓,一定有更深层的原因。
三国之后百年,西晋司马彪在其著作《九州春秋》里,写过这样一段话:
董卓以东郡太守胡轸为大督,吕布为骑督。胡轸性急,豫宣言:“今此行也,要当斩一青绶,乃整齐耳。”
司马彪
这句话对历史的颠覆,就是从“要当斩一青绶”这六字上,引出来的。
董卓以吕布为骑都尉。——《后汉书·吕布传》
秩比二千石以上皆银印青绶。——《续汉书·百官志》
东汉骑都尉就是秩比二千石以上官员,则胡轸要斩的这位青绶,就是吕布。
吕布
胡轸,是董卓手下的老人,史料说“胡文才(胡轸),凉州大人。”汉末所谓“大人”,都是豪杰一般的人物,可知胡轸在凉州地界的影响力也相当大。胡轸要杀吕布,有可能是要真杀,有可能只是表达对吕布的不满,但胡轸此为反映出的,是一个更大的矛盾:凉州集团和并州集团的矛盾。
胡轸
诸位知道,吕布起家时,是跟着丁原的。吕布跟丁原时,丁原是并州刺史,总揽并州军政。吕布跟丁原不久,丁原就被何进召入京城对抗十常侍,同期召入的,还有董卓。当时京城有四大武装力量:何进与其弟何苗的军队,宦官操持的军队(主要是禁军),董卓的西凉四千人,以及丁原的并州军。这四支力量,在何进被杀,宦官被诛后,只剩下董卓和丁原了。董卓让吕布杀丁原后,董卓就无敌于整个洛阳以西了。
而此时董卓的阵营成分,与以往颇为不同了。之前,董卓集团的组成,是以西凉秦胡兵为基础,以李傕、郭汜、胡轸等为骨干,以张济、樊稠、李蒙、王方等为爪牙的集团;兼并丁原部众后,董卓集团增加了以并州兵为基础,以吕布、张辽、张杨为骨干和爪牙的并州集团。此时,董卓凉州集团的内部矛盾(比如李傕和郭汜之间),就扩大为凉州集团和并州集团的矛盾了。胡轸要杀吕布,就是凉州集团和并州集团矛盾的外显。
董卓
而吕布在效命董卓后的角色,实际非常尴尬。一方面,吕布手刃丁原后,实际默认了自己作为并州集团代表人物这一位置,这一位置,是凉州集团和并州集团的枢纽,董卓要处理好两个集团的内部矛盾,就要处理好吕布这位枢纽人物。然而,吕布又认了董卓作义父,这就像是给整个并州集团一巴掌:注意了啊,你们现在都是凉州军的干儿子了。从胡轸和吕布的矛盾发散开的,就是必然产生的整个并州集团和凉州集团的矛盾,这种矛盾不仅仅体现在董卓和吕布们身上,更体现在两个阵营中的所有人身上。例如,吕布就曾“攻击”过胡轸的部队:
吕布等恶(胡轸等),宣言相警云“贼至”,军众大乱奔走。
两个集团当时是相互间极其不信任的关系,这样的关系下,领袖的作为,根本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领袖背后整个集团的人心向背。
吕布刺杀董卓,从表面看,是吕布和董卓的私人恩怨所致,从根本看,是并州集团和凉州集团的矛盾导致的必然结果。只是这一矛盾,是在吕布刺杀董卓这一事件中,激化的和表现的。
吕布作为一位后来在中原和各路诸侯抗衡十余年的存在,多半是被人们误解了。如前文所述,吕布基本上是以一位顶级无脑莽夫的形象留存人心的,而这一形象,恰恰是被罗老先生的小说塑造的。
参考文献:《三国志》;《后汉书》;《续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