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国学读百年,《论语》害一生——论语辩证论8

国学读百年,《论语》害一生——论语辩证论8

国学读百年,《论语》害一生——论语辩证论8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上文对子有了初步的论述,结合到论语中来,有些观点和认识到底是不是孔子的思想还真难说。比如此文的子夏言论,及各章的诸子论述。因此把诘难或者反驳都对于孔子是有点过分了。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更需要明白论语和孔子都是后人造神运动的一个标杆。或者说后人所谓的谦虚切合孝弟文化的一个实践:说错了,别骂我,是孔子说的。但这些心态养成习惯以后,造成了后人越来越难于有独立的见解。即无师自通是不可能的。这也形成了我们现代或者说自古以来几千年的作文传统,凡为文则必引经据典。——好像没有师傅的教导和指引我们不会思考一样,更好像我们所有的思考都要有古人的出处才可以理直气壮一样。否则便没有了底气。于是可以明显确认的现实是,所有文章如果能简化,其实就没有多少干货。通篇下来——我也引经据典一番——如古人苏轼所论:读其文,浩然无当而不可穷,观其貌,超然无著而不可挹——一句话,不知道说的什么!当然科技论文相对除外。

故这里我们需要提出一个疑问,孔子的七十二门徒和三千弟子真的存在吗?

暂不管这个问题,回到文章中来。

巧言令色和贤贤易色是一样的色吗?抛弃了里表如一的价值判断,这两个色的含义是一样的:就是态度。但心思是个完全难以理解和琢磨的事物,谁能判断一个人或者自己的心的真实呢?如果他人很难判断,那自己呢?违心之言很多。这是可以自己理解和把握的心态问题。如果说因为自己对事物和自然的认识不足或者,更多时候不知道自己的判断和理解正误的情况下的言论是否违心呢?如我们通常的判断一个人的好坏是根据其行为和言论的一致,然后以自己理解的传统模糊概念定性良善。又如志同道合是可以改变、且善变的一样,这就是通常理解的所谓的欺骗。于是昨天的定性和今天的定性及后天的定性几乎都会调整和完全改变。于是且不说他人,连自己的心都不能琢磨的情况下,判断他人的态度问题,根本是无稽之谈。

故在无法完全正确判断的情况下巧言令色和贤贤易色就是纯粹的唯心主义,更是世间无休止的争论良善等标准的信口开河和肆意妄为。粗俗一点便是泼妇骂街,都占据自己的道德制高点而骂对方无良心。实在是良心是个什么东西或者标准?

至于竭其力,致其身,言有信又如前文论述一样,在丧失了判断标准和价值观——哲学上叫前提——就是完全的废话。

于是我们本可以不读书,自然也更需要读书,都可以做到自我的良善。故,虽不学,可以是学。学是为了行,行的结果可为书。故再来一个真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明白了标准和价值观后才是思学行,为知行合一。

至于标准和价值观其必然论出论语之外,先看看后续论语的论述再定。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2327.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