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种花聊以消遣,有些人种花志在卖钱;真种花者以种花为其生活——而花亦未尝不美,未尝于人无益。
每个人对于生活的解读不同,因此生活方式也孑然不同。同是种花,平凡的人种花为卖钱,聊以生存,平实的人种花,聊以消遣。
对于花来说,真正懂它的种花者以花为生,花美,人也得了益处。关于这段种花的文字,来自于作家周作人。
原来这世界的一花一叶,如若你能懂它,去感知它,你就会成为一个更加通透的人。
周做人在写出这段文字的时候,或许从来没有想过,他的生活方式和理念会如此的适合现代人的生活,但恰恰他生在了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
作为文化界的学院教授,又是中国近代文坛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周作人不仅是鲁迅的弟弟,他更是那个时代人们心中的文学泰斗。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他身上的使命重大,然而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人们很难想象到像周作人这样的文学泰斗会选择背叛,更想象不到他为了一己私欲,会任伪职,投靠日本,甚至用自己富有灵性的文字去茶毒中国人。
从选择背叛国家的那一刻起,“文化汉奸”的标签就将周作人定型了。不论他生前做了多少贡献,写了多少著作,他注定无法像鲁迅般名垂青史。
同样的出生,同样的优秀,但命运却孑然相反。周作人生而不被宠爱,死不得其所,轰轰烈烈的一生,凄凄惨惨的死去,人世间最痛苦的莫过于此。
回顾周作人的一生,如今再读起周作人先生的著作《有意思的生活》,不经感慨,时势造英雄,命运弄人。
可悲、可气、可叹,这大概是对周作人最好的理解。
每个人活在世上都是使命不同,有些人只管自己平安的活着便是万幸,而有些人,注定要承担更大的使命,来为这个时代做出一点贡献。
一、周作人的出世哲学
大凡名士,他们都是正途出身,属于体制中人;然而这些名士却又性格不羁,反抗主流。他们的行事亦正亦邪,集两气于一身。
如果没有看过周作人的文字,我们很难想象到这样一个将民族大义和国家弃之不顾的人,是如此的平实,又有着出世之境。
吃菜、饮茶、谈龙谈虎、看山看雨,每一件事,每个情境,他都能写出有意思的文字。他的文字读来让人感悟至深,将他的出世学问,藏于字里行间。
看山看雨,看世事变幻,人情冷暖,皆于字里行间。
周作人的文字,读来冲淡平和,返璞归真,通透的不带一丝火气。能在动荡不安的环境里保持平和之心,能在麻木的旧社会寻觅心灵的宁静,写出这么隽永的文字,可见他是真的在用心生活。
在他的散文集《有意思的生活》中,我们真正的领略到了万事万物的美好,他笔下的花草树木、鱼虫飞鸟、,一片瓦,一滴水都是充满了灵性,让人心灵纯净。
真正会生活的人,才能体味到生活的滋味。真正的抛却世俗烦恼,才能以一颗出世之境看待万事万物。
依了自己的心的倾向,去种蔷薇地丁,这是尊重个性的正当办法,即使如别人所说各人果真应社会的恩,我也相信已经报答了。
在那个混乱的社会,中国岌岌可危,就连日常的生活都变得琐碎,零乱,不安。人性的正义与邪恶在这一时期暴露的更为彻底。
时事出英雄,时事出汉奸。在一切的凶残,无聊,贪婪,秽亵下,周作人和很多中国人一样,对中国的处境有了悲观的态度。因为悲观,加之生命的威胁,让周作人投靠了日本。
其实,他只想做一个平实的人,以一颗出世之心,隐世之态来对待有意思的生活,然而那颗不相信中国能继续站起来的心,让他选择了背叛。
命运的推手将人推向历史的舞台,不是让你选择后退,而是让你奋起反抗。
二、周作人的苦茶主义学问
周作人是被推向历史舞台的悲剧,一个苦字道尽他的后半生。他本人也是讲求苦中作乐的一个人,也是在苦中悟出了一种苦茶主义。
普通人都喝热茶,享受热茶水汽中夹杂的茶香,闻来清香扑鼻,饮之口齿留香。然而吃冷茶,这样落落寡合的姿态使人想起《桃花扇》里的一句唱词“年来怕做朱门客,闲坐街坊吃冷茶”。
吃冷茶就如吃冷饭一样,不免让人觉得落魄和凄凉。然而,周作人显然没有落魄到如此地步。
真正出世的人,心灵的寂寞比起物质的富有,更显得精神贫瘠。
周作人内心的空虚是常有的,他的空虚寂寞是当时社会知识分子本能的一种反抗。
所谓高人,站的越高,看的越远,其行事自有一番风骨,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早期的周作人强调思想上的改革,试图让人们脱离思想的贫瘠,以思想对抗社会体质,达到社会变革。这种反抗可以是,千夫所指,怒目斥之,也可以是不问世事,只管闭门读书,周作人显然属于后者。
在那个时代,周作人与鲁迅二人都在以自己的态度去改变社会,不随波逐流,只想逆流而上。鲁迅激进的讽刺社会,“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本人的真实写照。而周作人,只管闭门读书写文,试图用平和的心,平实的出世之境来对抗这个社会的麻木和压迫。
周作人对抗这种麻木的最好方式就是喝冷茶,闭门读书,写闲淡苦涩之语。他追求心灵的平实,凡事皆以静制动。闲坐家中,他与友人闲谈书话,人走茶凉后,他依然孤寂地写一些清冷的文字。
心境的平和,行事的闲淡,精神的空虚,将一个热血沸腾的文艺青年变成冲淡平和的苦茶分子,是时代之幸还是时代之不幸。
寂寞的人,对抗寂寞常有自己的方式。
周作人对抗寂寞的方式就是嗜好茶。他喝茶爱喝冷茶,以苦涩压制内心孤寂。可以说周作人的内心的味道就是苦茶的味道。
周作人的苦只有茶知道,或者爱喝茶的人知道。冷茶的凉和苦就像他此刻的心,就连喝过茶后的语言,都略带苦涩之意。这种苦茶主义,并不是传统儒家影响下的那随时待命的独善其身,也不是游戏人生的处世态度,它已经升华为一种至善至美的理想境界。
周作人对待生活的态度越发理想的同时,他的苦茶主义思想让他越发的清醒和从容。这种身在俗世却又超脱的心境,让已经超脱了人间的苦难的周作人在“花草虫鱼”中重新找到了生活的乐趣。
他立志要在“过去与未来相遇之处为自己找一个安身立命之点”,而他终于找到了,但在生死之间他还是选择了苟且的生。
但凡名士,他们内心“有一个叛徒与一个隐士”,这一点周作人也不例外。因此在苦茶主义奉行下的周作人他既想与世隔绝,又不甘心于此,因此他“既要做隐士,又要使别人相信并且特别是要自己相信仍然是旧世界的叛逆者”。
这是一个敢于反抗社会的人,但他又将这种反抗隐匿起来,以一种沉默和润物无声的行动,来昭示着他仍旧在反抗,而不是独善其身。
苦茶主义的精神贵在“隐”,隐字背后的含义万千,其苦便是苦茶主义的内在。隐是一种状态,一种无形又无声的对抗,苦是隐种下的因果。
可以说周作人的一生败在了隐,是苦茶主义让他暂时的摆脱了人间疾苦,但也是苦茶主义让他万劫不复。
三、论“鬼气”和“毒气”的危害
每个时代,但凡时局动荡,那些让不甘于沦丧的人们总会奋起反抗,而那些知识分子是最先觉醒的一类人。一旦思想觉醒的他们,就如一台战斗机,尖锐的刺向对手。骨子里的清高,内心的斗气让他们始终活跃于历史舞台。
历史上以读书人为主的变法不在少数,五四运动当属最为经典的一个案例,鲁迅和周作人当是那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知识分子,而他们的一言一行也是代表了那个社会的知识分子形象。
在五四时期,周作人以知识分子的身份对社会的贡献丝毫不在哥哥鲁迅之下。他曾在《新青年》等报刊发表过大量作品,而周作本人在世时常常喜欢谈自己。
周作人一直认为但凡知识分子,他们的心头都住着两个鬼:“绅士鬼”和“流氓鬼”,是这两种鬼气指导着人行事,而他也是被指导的那一类人。
“有时候流氓占了优势,我便跟了他去仿徨,什么大街小巷的一切隐密无不知悉,酗酒,斗殴,辱骂,都不是做不来的,我简直可以成为一个精神上的‘破脚骨’。”
这段话深刻的表述了周作人的内心和其所做所为,原来都是这种毒气和鬼气让他矛盾而又不能自已。
处于那样一个“不是死,便是生”的大时代里,周作人同其他的知识分子不仅要面对社会环境的险恶,还要在黑暗的传统文化里保持内心的自强和坚持,这种双重的折磨,才酿造了他的悲剧。
传统的文化属于我们,但另一方面我们得来的一切知识都来源于传统。
“毒气和鬼气”,其实就是传统文化遗留下的毒瘤,它这种毒瘤就是纲常伦理,“也就是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对抗这种毒瘤,只有鲁迅是唤起人们的自觉性,而周作人他则是从人道主义的立场鼓荡自我中心和个人至上。
周作人曾说:“我从小读《论语》,现在得到的结果除中庸思想外,乃是一点对隐者的同情。”可以说这种道家的隐士思想是造成周作人悲剧的主因。
在不适合的时候做不适合的事情,那不是一种解脱,而是一种愚蠢。
周作人的结局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时代的悲哀。一个人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他为他的愚蠢和错误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同时他的思想境界和认知对现代人也有着如下的启发:
1、在合适的时候做适合的事情;
2、一个自我反省的人才能当得起重任;
3、任何时候都要以大局为重,以国家利益为主;
4、任何企图背叛国家的人,都应该被与以批判;
5、越是有影响力的人,越是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6、人不能蒙蔽自己的心,要清醒的看待一切;
7、人可以以自我为中心,但不能将自我变成自私。
周作人立身不正,行为不端造成了他的悲剧,我们后世之人当以此为戒,在适当的时候做合适的事情。有些错误可以弥补,而有些错误只能错下去。人就该活的堂堂正正,即便面对威逼利诱也决不能苟延残喘,也不能背叛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