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高中历史教材就是部编版的通史教材,该教材在许多方面都采用了学术界的新观点和新成果。明朝的历史,一直是中国人最有兴趣的部分之一。在部编版教材中,明朝的历史在必修一的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其中涉及明朝的课文有: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朝统一》、第15课《明清经济与文化》。现在,向大家进行了一些介绍。
一,明朝建立和政治制度
第14课主要介绍明朝的政治,包括《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三个小标题。在《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中,第一段介绍了元朝后期农民起义和明朝建立的事情。第二段就开始介绍明朝的政治制度变化。其中提到朱元璋的性格是“多疑、专断,迷恋权力,事必躬亲”,他废除了宰相制度,“这一举措对以后500余年的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三段介绍了明朝内阁制度的建立。在第四段,主要介绍了宦官专权的问题。因为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掌握代理“批红”大权,以至于宦官更容易控制内阁。其中说“比较而言,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以致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明朝的宦官机构很多,除了司礼监之外,还有东厂,而锦衣卫也受到东厂的控制。在明朝后期,出现了魏忠贤为代表的宦官。实际上,宰相废除、内阁建立,宦官专权都是专制主义强化的表现。
在《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中,介绍了明朝的对外交往。第一段写的是郑和下西洋。书中对这件事的评价十分中肯:“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但是,其目的主要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因此后来未能持续。”
第二段话讲述了倭寇问题。倭寇最早是日本海盗,从元朝开始出现。但是在明朝中期,倭寇的性质出现了变化。书中说到:“朝廷出于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的目的,严厉禁止海外贸易。结果东南民间海上走私活动猖獗,与倭寇混杂,出没沿海,烧杀抢掠,造成巨大破坏。”这也就是说倭寇主要是中国东南一带的百姓组成,出现原因主要是海禁政策。最后一句提到了戚继光平定“倭寇之乱”。
第三段介绍西方殖民者的到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的侵略势力来到中国东南沿海。葡萄牙“贿赂香山县地方官获得了在濠镜澳(澳门)的租住权。”之后,西班牙、荷兰相继占领了台湾。在“史料阅读”中,有文字介绍了西方武器已经领先于明朝的记载。这些都说明,明朝时期,中国已经开始落后于世界潮流了。
二,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人们比较关注明朝的疆域问题,因此小编将第14课的第三个标题进行了一些较为详细的介绍。因为明朝是推翻了蒙古建立的元朝的成立的,因此第一段话介绍了明朝和蒙古的关系。书中原文是这样说的“元朝灭亡后,草原上的蒙古人逐渐形成鞑靼、瓦剌两大集团。为防御他们南下,明朝重新修筑了长城。明中期,瓦剌和鞑靼不断威胁明朝北部边防,两次突破长城深入内地,包围北京。瓦剌还曾经在一次战役中俘虏了明英宗。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
文中并没有提到蒙古隶属于明朝,只是在介绍双方从战争到和平的这种关系。教材比较重视民族之间的团结,因此是重点介绍和平。在“历史纵横”板块中,介绍了明朝和蒙古之间的朝贡贸易状况。其中对“俺答互市”十分强调:“俺答汗与明朝达成和议后,不但恢复了定期朝贡关系,还在大同等边镇开设互市场所,大市每年一次,小市每月一次,长城内外的农牧民可以前来自由交易。这项和议大大推动了蒙古、汉两族和平友好关系的发展。”
对于明朝和藏族的关系,文中十分简短,只有一句话。“藏族地区在明朝称为乌思藏。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并设立了宣慰司、元帅府等机构,委用藏族上层人士任职。”尽管这些基本沿用了谭其骧的观点,但是已经提出这是一种“封授”。
对于明朝和女真族的关系,文中用了两段话。第一段话介绍明朝灭亡之前的女真族。“明朝前期,派人到东北招抚,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奴儿干都司,并广泛对东北地区女真部落首领封授官号。16、17世纪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逐渐统一女真各部。1616年,他在赫图阿拉称汗,国号金,并对明朝展开进攻。1636年,其子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并将女真族名改为满洲。后来,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分别被尊为清太祖和清太宗。”
《清太祖实录》
第二段是介绍清朝入关。“在清朝崛起之际,明朝政治黑暗,天灾流行,农民起义蜂起,统治摇摇欲坠。1644年,农民军首领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随即攻占北京,明思宗自缢,明朝灭亡。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统军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于北京。此后又经过20多年的激烈战斗,清军将农民军余部和南方的明朝残余势力逐一击败,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
三,明朝的经济和文化
明朝的经济文化介绍出现在第15课《明清经济与文化》,分为《经济的发展与局限》、《思想领域的变化》、《小说与戏曲》、《科技》四部分。在经济方面,一段介绍了新航路开辟以来,玉米、甘薯等高产粮作物引入了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同时,农业逐渐商品化,经济作物广泛种植。第二段介绍了手工业方面的成就,在江南部分地区出现了手工工场和雇佣关系。但是文中没有“资本主义萌芽”的说法,并且在“史料阅读”板块介绍“资本主义萌芽”只是一部分学者的观点。第三段话介绍了商业的发展,如白银流入,成为了主要的流通货币;长途贩运贸易;商帮出现等。
不过,最后一段强调了明清经济的不足。“然而就全社会来看,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势。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也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正当西方国家大步迈入近代工业文明的时候,中国社会仍旧迟滞不前,埋下了落后挨打的伏笔。”
第二个标题介绍思想。第一段介绍了王阳明的心学和李贽的思想,他们的思想对明朝后期思想解放产生有一定的作用。第二段话介绍了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他们主要批判宋明的专制制度和重农抑商制度。在第14课末尾的“探究与拓展”板块,就引用了黄宗羲对朱元璋废除宰相的精彩批判。
在《小说和戏曲》章节介绍了市民文学的繁荣。市民文学的兴起和商品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其中提到了《水浒传》《三国演义》属于在宋元话本基础上总结的小说,《西游记》《儒林外史》是神话小说和讽刺小说的杰作。而清朝的《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需要注意的是,“从明朝后期起,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这恰恰是商品经济发展和思想解放的一个表现。戏曲方面,介绍了昆曲和京剧,代表人有明朝汤显祖、清朝孔尚任等。
科技方面,提到明清时期出现了几部总结性的著作,如《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徐霞客游记》等,并且在“历史纵横”中介绍了明清时期大型典籍的编纂,如《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著作都是对过去的技术知识总结,并没有开创新的领域,这是中国科技停滞不前的重要表现。
同时西方的科学知识也开始传播,开始了“西学东渐”。如提到利玛窦来中国传教,介绍了西方科学知识和世界地理知识。其中配图有利玛窦在中国绘制刊印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摹本),并且在下面注明“这张地图向中国人展现了世界的整体轮廓。一些保守士大夫将此图斥为‘邪说惑众’,并且攻击说:‘直欺以其目之所不能见,足之所不能至,无可按听耳,真所谓画工之画鬼魅也!’”这实际上在说明明朝时期人们思想观念的落后。
总的说来,新教材对明清时期的介绍,比过去更加理智。其中有对明清两朝成就的介绍,也在时时刻刻让学生和同时期的世界作对比,让人知道我们已经落后于世界潮流了。这个主旨在第四单元的介绍就有:“明清是中国古代最后两个王朝。鸦片战争爆发之后的清朝已进入近代,本单元所说清朝仅指清前期和中期。在明清两朝,专制集权空前强化,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稳固,现代中国的版图也已逐渐定型,经济、文化、对外关系都有新的发展。这一时期,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新航路开辟后,世界逐渐连为一体,欧洲走出了中世纪,开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新兴工业文明取代传统农业文明,已成为世界大势所趋。而在中国,由于传统经济结构和专制体制的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日益受到阻碍。统治者故步自封,拒绝扩大对外交往,进一步扼杀了中国跟上世界潮流的机会,埋下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