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孙登的早早夭折,已经进入晚年的孙权也犯了老糊涂。在他的导演下,东吴逐渐呈现二宫相争的画面,朝堂上下分裂为两排,斗得不可开交。也是这一次的争斗,断送了东吴数十年的根基。
古代皇室的后宫争斗,从来都不是孤例,像康熙帝时期的九子夺嫡,就造成无数人的死亡和被流放。最终,胤禛杀出血路,成为雍正帝后,才正式结束了这场夺嫡大戏。这一次的九子夺嫡也将康熙积淀了数十年的基业挥霍一空,留给后世掌权者一片狼藉。
可以说,每一次的夺嫡戏码都会造成宫中内耗加剧,甚至引出更多的牵连者被诛。这种情况对于朝堂的安定团结都是相违背的,所以,许多朝代都会预设好礼仪,选择继承人也会根据礼仪来制定,这样就不容易出现内乱的可能。
“嫡长子继承制”就是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孕育而生,一直沿用了上千年,直到清朝才开始有所变动,改为非长子才有资格继承。然而,无论规则怎么变化,最终的目的就是,通过规则和礼数的制定,让游戏的参与者不要约礼。
除了礼数的限制外,皇帝一般还会较早的选出合适的继承者,然后以太子的名义昭告天下。这样,不仅是对皇位觊觎者的威慑,更是一种警告。孙权自然也是如此,他早早的就确定了自己的继承人孙登,并且以太子的身份将其昭告天下,并派良师精心辅佐,希望未来能够继承大位。
然而,晚年的孙权却在东吴上演了一出二宫相争的戏码,其中变乱的根源究竟为何?
孙登的意外早夭
接下来,谷城浅说历史就和大家说说,关于东吴变乱的根源。
孙权在接过孙坚和孙策的位置后,励精图治,将东吴打理的井井有条。可以说,这位皇帝没有辜负父亲和哥哥的重托,成功扛起了东吴孙家的大旗。就是这样一位精明的君主,手中拥有无数名将良才,自然也不会在确立子嗣上犯错。早年的孙权就很早的将长子孙登立为储君,并且请出请出了诸葛恪、张休、顾谭、陈表的豪华阵容来辅佐,可以说是煞费苦心。
孙登也不负众望,表现出过人的天赋,数次礼贤下士,对于内政也治理有方。在政治上孙登也尽职尽责,屡次劝谏孙权,对时政多有匡弼。可以说,孙权对于孙登的培养是成功的,如果令其即位,后续则安。然而,孙登却在自己33岁的年纪英年早逝,留给孙权无尽的悲痛和打击。
在孙登去世后,东吴进入了一个没有储君的真空期,而这也给了诸多皇子一点信心。也是从这时开始,孙权逐渐创造了一个二宫相争的局面。
孙和失势
在礼仪的约束下,次子孙和理所当然的成为下一任储君。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惊喜,孙和也是处变不惊,开始笼络自己的嫡系,为自己的即位开始布局。孙权对于孙和也是喜爱,因为其从小就聪明伶俐,对于政事也颇有心得,常常能说出出人意料的观点。
《三国志》:好学下士,甚见称述
然而,孙权还有一长女孙鲁班,同孙和之母王夫人不和,这也牵连到了自己的儿子身上。虽然为女儿身,但孙鲁班对于国事干预极多,也深得孙权信任。她为了能够阻止孙和即位,屡次三番地点出孙和的不轨举动,让孙权对其异心甚重。
《三国志》:太子不在庙中,专就妃家(张休家)计议。
在多次听闻孙和不轨的消息后,孙权对于这个继承人也开始提防,甚至将其弟孙霸提高到储君的待遇。这件事情,使得原本无望的孙霸产生了搏一搏的心态,因为他觉得父亲这样做,就是为了给他一个机会。所以,孙霸虽为鲁王,但也开始结党营私,创建自己的势力。
《三国志》:太子与鲁王同宫,礼秩如一。
孙权的血腥手段
正是在孙鲁班的添油加醋下,使孙权在东吴实现了二宫相争的局面,朝臣基本分为两派,但因孙和为长,所以战队孙和的人相对较多。在面对这种情况下,孙权感觉到这些臣子越礼,想要干预立储,这令孙权很是不满,决定利用这次机会将一众臣子消灭干净。
许多臣子在建言献策时,遭到了孙权的打击,就连东吴的功臣陆逊,也在这个过程中,被孙权问责,最终病死在家中。可见这次洗牌有多厉害,孙权希望能够还东吴一个干净的朝堂环境,不过,这也使得东吴的人才凋零。
孙权利用了二宫相争的机会,铲除异己,整顿朝堂。最终,当二人失去利用价值后,将其抛弃,孙和被杀,孙霸则遭到流放,结局凄凉。唯一的胜利者则是孙鲁班推荐,年仅7岁的孙亮,他成功继承储君的位置,并且在孙权去世后,获得大统。
感谢你的观看,写作不易,记得点赞。
【参考文献:《三国志》、《资治通鉴》】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