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中,一直有一位身着紫袍的老者数次帮助处于劣势的李必翻盘,后者亲切的称那位老者为“郭翁”,别人则尊称其为“郭将军”。可能大家不会想到,如此一位正面人物的原型却是大宦官高力士。提起高力士,很多人想到的都是他奉旨替醉酒的李白脱靴,或奉旨在马嵬坡处死了杨贵妃。好像高力士的形象一直都是负面的。其实他能从高官子弟一路变成皇帝身边的红人,是他多面的能力所决定。
一、高官子弟
当时的武皇帝已经年近70了,看到行事聪慧、口齿伶俐的冯力士也很喜欢,就让他侍奉在自己左右。然而事情往往很无奈,看似平步青云的冯力士因为一次意外被同僚牵连,惹得皇帝大怒。武则天将其鞭打之后逐出了皇宫。
二、高力士崛起
有了“高延福干儿子”的身份,高力士拥有了与朝中权贵结交的便利条件。后来经过武则天的侄子活动关系,武皇帝消除了怨气,将高力士重召回宫。获得二次机会的高力士变得愈发低调。数年后,武则天愈发昏聩。高力士看出国家政权将来还要回归李唐,就用发展的眼光对准了李家的贵族们。在众多王子之中,他偏偏选中了楚王李隆基,赢在了未来的起跑线上。
提起“玄武门之变”,很多人想到的是李世民攻击自己兄弟的那场政变。其实玄武门在唐代一共发生了四次政变,后面三次都与李隆基有关。而那三次政变中,高力士都一直紧紧跟随在李隆基左右。
后来唐玄宗登基大赦天下,封赏群臣,高力士也水涨船高成为了右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这也就是《长安十二时辰》中“郭将军”的由来。在高力士左右侍奉李隆基时,高延福早就跑到高州养马去了。这是一个绝好的差事,既躲过了杀机四伏的宫廷,又获得了不愁吃喝的肥差。唐玄宗登基后,他派宰相姚崇到高州视察马政。这可愁怀了高延福,因为他在高州这几年光想着自己了,将养马的粮草私卖,自己天天美味佳肴喂得肠肥肚满,战马却是骨瘦如柴。
高延福思来想去,只能依靠“儿子”高力士了。姚崇到达高州后马上去找高延福,没有找到。他以为高延福在野外放马未归,于是又去城外寻找,只见一群拴在树上的瘦马旁有一个高大健壮的身影。姚崇上前一看,只见皇帝身边的红人高力士正自己一人割草喂马,弄得满身大汗,他问道:“就你一个人喂马吗?这么一大群马,何时才能喂饱啊?”高力士哭丧着脸说:“大人你有所不知,我爹他患病数月卧床不起,为了治病连马粮都卖光了,至今也没把病治好。我爹生病事小,如果马养不好影响了国家战事才是大罪啊。”高力士的回答让姚崇深受感动,回京之后对皇帝大大夸赞了高力士一番。
看到这里,高力士是忠是奸根本无法得出结论。他更多的像是一个投机倒把份子。其实作为弱势群体,在混乱的政坛中只能见机而动。如果非要展现出忠和奸的鲜明性格,估计许多小太监都活不过第一集的前五分钟。
三、高力士的进击
李隆基说:“如果是国家大事我自然要听,但基层官员的任命宰相就能自行裁决,不用跑来征求我的意见。”高力士明白了皇帝的意思,这是对宰相的充分信任。于是他专程跑到姚崇的办公室将情况说明。宰相听完,立即打消了工作上的顾虑,还夸赞皇帝是“识君人之体”。
四、最后的最后
从上两件事我们可以看出,高力士的身上其实拥有“正义”两个字,“灵活”是他的生存之道。其实太监与文官不同,文官的权力是自己的职责给的,太监的权力完全是皇帝给的。如果皇帝贤明则不会出现奸佞的太监,甚至身旁的太监都不会太出名,因为没有市场;如果皇帝昏庸,再自律的太监也会逐步邪恶,因为市场广阔。
吕凉老师将郭利仕(高力士)表现地恰到好处,他受制于皇帝欲言又止,但绝境中依然要为李必出头;对宰相不卑不亢,对张小敬又深恶痛绝。因为这不是他为了皇帝做的,而是皇帝希望他这么做。相对于无数版的高力士,《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可能是最没有脸谱化的,最贴近人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