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山纪子
看过小津安二郎的《东京物语》后,我的第一感觉是,豆瓣排行榜把它放在家庭片第四位是有道理的,黑白电影也可以拍得如此经典!
这部电影的拍摄,可以说是简单到超乎人的想象:单一的构图,固定的摄影机位,场景基本上都聚焦在日本传统的榻榻米上,人物的表情没有太大的浮动,剧情也没有起伏跌宕之处。所有的电影元素都像河水一样缓缓流淌。然而它就是触动心灵,引人沉思,表现不俗。
1.
影片讲述了平山周吉老两口探望远在东京的儿女们的故事。平山一家是在战争中基本幸运得以保全的家庭。70岁的平山周吉和妻子登美是别人羡慕的一对,他们拥有众多儿女,且基本都已成家立业。
大儿子幸一和妻子文子在东京开诊所,大女儿志泉在东京开美容院,次子昌二虽然过世八年,但二儿媳平山纪子仍未改嫁,并对他们非常孝顺,另外还有陪伴他们的小女儿京子和大阪的三子敬三。
看着儿女们各自成家,且自己垂垂老矣,两位老人决定去东京看望儿女们。
他们兴冲冲地抵达,得到的却是儿女们冷淡的招待。儿子和女儿两家皆因家庭的压力而异常地忙碌。他们对父母的到来提不起任何的兴趣,最后两家商量,把两位老人打发到海边度假。唯有守寡的二儿媳对老两口照顾有加,她让两位老人住在她狭小的屋子里,虽然家里一贫如洗,但平山纪子还是借来了酒菜热情招待了公公婆婆,最后还请假陪两位老人去东京玩了一天。
让人更感辛辣的是,在返乡后不久,母亲登美便去世了。儿女们办完母亲的丧事,便匆匆地离去,唯有平山纪子陪了父亲几天。
看到这里,很多人会像小女儿京子那样发出质疑:“为什么哥哥姐姐们那么冷血?我将来一定不会像他们那样。”
纪子的回答让我记忆深刻:“我像你这么大时也这样想。但是孩子长大后,总会离开父母,会有自己的生活,他们不是存心不良才这样的。大家都会以自己的生活为重。每个人都会这样,慢慢就会变。人生真是令人失望啊!”
小津安二郎之所以让纪子来回答,让这个最孝顺的儿媳来道出人生的苦衷和真相,是特别能让人信服的,其实每个人都不容易,每个人都有他的难言之隐,有些事情并非我们表面上看到的那样。
平山纪子和公公周吉
2.
最后,周吉老人对纪子说,再没有像她那样的好人了。纪子又说,其实她很自私,并不是像爸爸妈妈所想的那样,心里总想着昌二。有时候甚至会把他忘了。
“真是奇怪,比起自己亲生的孩子,反倒是你这个应当算外人的,对我们这么好……谢谢你”周吉老人的这句话真是让人百感交集。
人慢慢长大后,我们渐渐会发现,自己已经无力去责备电影中的任何人,因为我们最终也会变成了他们的模样,终日忙碌于自己的家庭而无暇顾及其他。父母越老,我们的年纪也越大,家庭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和他们相处的时间也越来越少。
父母会慢慢老去,他们不可能永远把子女照顾在身边,所以子女必须要有独立生存的能力,要有自己的家庭,要在父母老去后,仍然继续幸福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所以父母和子女终究是要以离别为目的。大多数父母都是伟大的,他们希望把一生都奉献给子女及其后代,而从不要求有什么回报。
毛姆说:“大多数人一生操劳只是为了让儿孙能有吃有住,而这些儿孙长大进入社会后,也都一个个‘子承父业’,重演历史。”人类社会都是面向未来,面向下一代的,渐渐老去的上一辈,难免要充当奉献的角色,难免要忍受孤独。就像龙应台在《目送》中写的一样:
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平山纪子在帮婆婆梳头
影片中的所有元素都是收敛的,演员们没有把过多的感情暴露在外,只是顺其自然地推动剧情的发展,然后剧情到了某个地方,观众自然而然地品味到某种感觉,这就是这部电影的高明之处。
子女们没空,老人也没有生气和责骂,只是顺着子女的安排游走。直到母亲的突然离世,与前面子女们没有尽到最后一次孝道形成强烈的反差,比老人们骂他们更加地感染观众,这种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遗憾直击人的心灵深处。影片最后,观众随京子的激动情绪又被纪子的一番肺腑之言引向深处,我们不得不佩服导演小津安二郎的理念:电影以余味定输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