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联系“地外文明”的争论,在17世纪以前,这些探讨主要局限于一些哲学家们的争论,不过进入17世纪之后,情况就发生了180℃的大改变,而改变的原因就在于望远镜的出现,在望远镜的帮助下,“开普勒”、“伽利略”在一系列观测的基础上,对月球的可居住性进行了讨论,这场讨论延续了整个17世纪,甚至到19世纪时还余波未了,而到了19世纪,关于“外星生命”的争论,又有了新话题,这便是“火星生命”,于是针对“地外文明”的探索计划就开展了。
图解:地外生命或许很难看,为了不让读者产生“不安感”,这里的图片采用隐约的“地外生命”图
“搜寻地外文明计划”该计划的第一个实验项目“奥茨玛”计划
起源可以追溯到1959年,就在这一年,美国《自然》杂志,令人意外地发表了一篇想象力十足的文章《寻求星际交流》,这篇文章提出了利用无线电,搜索银河系“其它文明”的构想。
仅仅一年后1960年,美国天文学家“弗兰克•德雷克”在这篇文章的启发下发起了“搜寻地外文明计划” 简称“SETI”。同时也启动了该计划的第一个实验项目“奥茨玛”计划。
图解:“搜寻地外文明计划”阐述:用射电望远镜等先进设备接收从宇宙中传来的电磁波,从中分析有规律的信号
1961年,第一次“SETI”会议,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绿岸基地举行,正是在这次会议上,“弗兰克•德雷克”提出了著名的“德雷克方程”。用以估算银河系中可能存在地外文明的星球数量有多少,结果一算发现,银河系不但有文明,而且数量还不少,于是一系列“SETI”项目随即展开,并一直延续到今天。
图解:“弗兰克•德雷克”在“SETI”会议上提出的“德雷克方程”,通过计算结果银河系中可能存在地外文明的星球有很多
“搜寻地外文明计划”事实上并不得所有人的人心
计划发展以来,科学界便有了两种不同意见的争论,争论呈现了两极分化的趋势:
第一、支持“搜寻地外文明计划”的乐观派,他们积极主张搜索“地外文明”,代表人物是“弗兰克•德雷克”和“卡尔•萨根”。
第二、反对“搜寻地外文明计划”的保守派,他们认为我们不应该自动去联系那些“地外文明”,面对这种大事,我们必须要三思而后行。
争论一直都没有停止过,在争论的同时,“SETI”也一直在进行着,对“搜寻地外文明计划”工作也没有停止过,很多年过去了,“SETI”除了听到一些无法分辨的噪音之外,其它是一无所获,于是向外太空发射定位无线电信号,告知“地外文明”地球存在的信息。于是“向地外文明发送信息计划”就此诞生了。
图解:2019年我国的新闻报道,“搜寻地外文明计划”一无所获
“向地外文明发送信息计划”,简称:“METI”
至目前为止,“METI”的项目共实施了4次,时间分别是1974年的“阿雷西博信息”、1997年的“宇宙呼唤1999”、2001年的“青少年信息”和2003年的“宇宙呼唤2003”。
其中的第1次和第4次由美国主导,第2和第3次由俄罗斯主导,4次发射的信息量分别是1679比特、370967比特、648220比特和500472比特,发射功率分别为83千焦、8640千焦,2200千焦和8100千焦,时间分别为3分钟,960分钟,366分钟和900分钟。
“阿雷西博信息”:1974年,为庆祝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完成改建,而创作的无线电信息,向距离地球25,000光年的球状星团“M13”为目标发射了一条信息。
“METI”与“SETI”的结果一样,同样是一无所获,不过在1974年倒是从英国罕布夏州的奇尔波顿小镇麦田上收到了一个回音,这便是著名的“阿雷西博信息”,在这条讯息中,“外星人”向人类传达了极其丰富的内容,比如DNA的结构、在宇宙的位置、外星人的形象等,至今真假仍未揭开。
图解:左边是:英国罕布夏州的奇尔波顿小镇的麦田圈图片,右边是:1974年阿雷西博射电望远向球状星团“M13”发射时的信息,这两张图片十分相似
“SETI”引起了广泛争论的话,那么“METI”这种主动向“地外文明”暴露地球位置行为,引起就是轩然大波了
在1974年,“METI”的第1个项目实施时,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射电天文学家“马丁•赖尔”就警告说:“外太空的任何生物,都有可能是充满恶意而又饥肠辘辘的”。还呼吁颁布国际禁令,专门针对地球上那些妄图与地外生命建立联系和向其传送信号的任何企图。
有了“马丁•赖尔”的呼吁之后,很多人认为“METI”是一项因少数人不计后果的好奇和偏执,而为地球带来灭顶之灾的冒险行为。
图解:马拉德射电天文台台长“马丁•赖尔”
结语
美国科幻作家“大卫•布林”,他提出宇宙中应该有众多的文明存在,大部分都比地球人聪明,但是为什么没有察觉到“它们”的踪迹呢?“大卫•布林”将这一现象称为“大沉默”。
不过到底有没有“月亮人”和“火星人”,其实谁也没有发现,为了掌握话语权,科学家们都在致力于提升望远镜的精度和探索宇宙空间的技术,从而使人类的视野更加开阔,宇宙的认识以及是否存在“地外文明